《我和我的祖国》观影感受

  截止 10 月 7 日国庆长假末尾,该片票房已经超过 20 亿。上周去过电影院的同学,估计也没什么选择,全部给三部主旋律电影让档。相比另外两部,《我和我的祖国》比较取巧,由 7 个小故事组成,虽然褒贬不一,但总有那么一个触动你的瞬间,容易口耳相传。这 20 亿也有我的贡献,于是简单记录一下观影的感受。

  管虎-前夜

  讲的是开国大典前夕,抢修电动旗杆的故事。短片竭力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但并不奏效。从现在角度看过去,整个设计比较 low tech,没有建立一种会出意外的预期。这就好像是,现在的年轻人是用电饭锅长大的,只需要一个按钮,饭就好了。如果你告诉他,以前煮干饭的时候,要不时去看一下,掌握时间,时间不够米是生的,煮太久了又会糊。这就很难理解。

  张一白-相遇

  短片将一段爱情故事嵌入了原子弹的研发历程中。研究员因为参与秘密项目,3 年没有回家,在一次意外的核事故后,回到了凡间,于公交车上遇到了老婆。然后整个故事是在公交车上口述出来的。这条片看得起鸡皮疙瘩,荧幕呈现总体比较做作。

  但让人泪流满面的是,我妈给我讲过类似的故事。他们这代人,就如《笨小孩》所描写的那样,诚意做好了 “小我”,活得单纯,没有现代人的焦虑。短片结尾,又不禁唏嘘,如果把国家扩大到人类的话,就是曾经那个 2012思想实验 了。在真正的大事面前,爱情是否能等待,直到解谜的那天?

  徐峥-夺冠

  本系列的最佳作品。集体观影女排夺冠时刻。节奏和冲突设置很好,“坝坝电视”、瓜子盘和大白兔,引起不少儿时回忆。演员也很给力,小朋友长得特别标志,这次算是一战成名了,以后前途无量。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极具启发性的。

  剧情是,危急时刻,小电工放弃女友,拯救电视天线。我预想中的套路是,在关键时刻,小电工脑海中浮现出了国旗,看到先烈们不顾儿女情长的种种,毅然决然地飞奔回了楼顶,拯救了电视天线…… 短片成功避免了小学日记体,把重点放在了环境刻画,即街坊邻居的行动。经过一番挣扎之后,小电工被街坊的情绪感染,回到楼顶装好天线。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其实,这和球迷一起看比赛,宗教团体一起唱赞歌,本质上是相同的:归属感。人到底还是群居动物,但被现代社会和科技分割成了不同个体。过分强调独立自主的结果,就是缺少信任、依赖、互助。所以,各种组织和亚文化圈子会出现和成长。人们通过一个个身份标签,得以联结。有的身份标签是客观获得,比如出身和学位,有的身份标签是通过口或脚的“站队”来实现。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 6 月以来香港的社会运动,以及十月初的 NBA 事件,会得到一些新解。

  薛晓路-回归

  讲的是香港回归前夕,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话题还是老套的 “升旗”,围绕着 “分秒不差” 这一核心诉求展开。该短片的剧情设计比较精巧,故事线索用时间串联起来。和英方 PM 的对话中,还暗藏 “买了个表” (MLGB)的梗。单看影视,是不错的,不过推出的时间点有点尴尬。可能最初准备的时候也没有计划到香港目前的状态。以后类似的合集电影,也许可以先拍好不同片段,即场通过电脑组装。

  宁浩-北京你好

  这部片和《夺冠》可以并列第一,真正做到了 “小人物、大故事”。剧情的反转非常棒,当人们沉浸在奥运的喜悦中时,抛出 2008 年的汶川地震,两件国家大事,和两个普通家庭的命运,得以结合。相比年初给《疯狂外星人》的差评,宁浩这次可谓一雪前耻。这种悲喜逆转的喜剧形势,是我比较喜欢。

  陈凯歌-白昼流星

  本系列的尿点。由于整个集合时间过长,观众需要上洗手间。这是最佳时机。如果已经尿急,千万不要硬撑着看,否则越看越急。

  从短片的排序上来看,倒是非常讲究。陈凯歌 作为该集合最大的腕,当之无愧取得了压轴(倒数第二)的位置。影片开头的画风,差点让人以为是《后会无期》的续集。

  文牧野-护航

  关于歼 10 阅兵的故事,主角是能力最强,但被分配做备份的女飞行员。故事的中心思想比较老套,一是个人服从集体,二是成就他人。对影片没有特别的感觉,倒是想起了在成电读书的日子。每次歼系列试飞的时候,都会引起教学楼的共鸣(一种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