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虽然身陷人生沟壑之中,但让我们一直仰望星空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你看了几遍?我没有细数过,只知道每当现实令我疲惫得产生无力感,我就翻看这部影片,重获力量。在《肖申克的救赎》放映二十年之际,《肖申克的救赎》剧本出版,虽然不是原著小说,却也值得购买,特别是细细回顾剧中的经典台词,回想影片中的经典画面,那种所得并不少于电影。
岁月无情,一边是残暴的狱警酷吏,一边是凶狠的牢头狱霸,日复一日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下,消磨斗志、丧失希望、禁固渴望自由的心,这在强制剥夺自由的监狱中似乎易如反掌。
影片中的老布,那位看起来慈眉善目的图书馆管理员老布,事实上作为一个被判了无期徒刑的狱徒,他原来极有可能是一位杀人越货、穷凶极恶的恶棍。但他在监狱中呆了几十年了,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习惯了没有自由的日子,更何况因为他有一点文化,当上图书管理员,境遇和其他狱友相比,好很多。所以当他得知自己获得假释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我不想离开这儿,离开这儿,我怎么活下去?我得再犯点儿事,继续留在监狱里。他极端到试图杀害狱友换取留在监狱,他恐惧外面自由的世界。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所以我们看到老布刚从监狱出来的时候,睁着一双惊惶无措的眼睛看着外面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切都改变太多了,老布努力了很久,可依旧没有办法适应这种翻天覆地变化的生活,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孤独紧紧抓住了他,他处处无法适应,他夜夜从梦魇中惊醒,他最终选择以上吊自杀的方式,结束他悲剧的一生。
从有形的墙到无形的墙,这就是体制化!与老布恰恰相反的是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同样面对着肖申克的高墙,同样面对着肖申克监狱重重压抑人的制度,正如瑞德等人感受到,他在放风时给人的感觉是“胜似闲庭信步”,他仍然是自由的,他并没有改变他自己,他适应着这里的环境,但却不依赖它,也不彻底的习惯它。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安迪利用自己的知识,为自己赢得环境的改变,当上图书管理员,做着类似文员的工作,甚至于帮助狱友们争取改善环境,更多的图书,补习参加高考考上大学的机会,一有机会就要和所有人一起享受意大利女高音的歌剧,当然最重大的行动是始终怀着逃出这里的决心,用一把小小的“鹤嘴锤”挖了一条救赎自己通往自由的隧道。思想自由的安迪,是不会被这监狱的重重围墙围困住。
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在体制内怨气冲天,而有的人在体制内就能活得游刃有余?体制内不一定是一座围城,体制外也不一定遍地黄金。我们见过在体制外活的潇洒自如的人,我们同样也见过在体制外活得穷困潦倒的人。体制内、体制外并不是你自由幸福与否的必要条件!关键在于你的思想是否自由,是否能够避免体制化,是否能够实现自我的救赎。
从影片中我们观察安迪而知,避免体制化,实现自我的救赎,至少需要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有希望,永不自我放逐、自我放弃。片中最让人难过也最让人激奋的是安迪刚开始入狱的一段时间里,不得不不断地面对 “三姐妹”的骚扰与殴打,但是安迪绝不屈服,即使被打得遍身是伤,也要拼命坚持斗争反抗到底,这种坚持让人泪涕俱下。
其次,要有坚持行动的毅力。六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写信给州政府为狱友争取学习参加考试的权利,为犯人们争取扩大图书馆,获取更多的书籍,即使在这期间不断地收到拒绝信也绝不放弃;每天晚上用一把小到能够藏身于《圣经》之中的鹤嘴锤不间断地挖掘一条通往自由的隧道,再利用白天放风时间不露痕迹地把小碎石均匀抖到操场,这一行动安迪坚持了十九年。而瑞德原来取笑他需要用时600年,想象中不可能的事情,付诸行动后,你会发现并没有那么难。
最后,要有行动的智慧。对于安迪最后的周密越狱计划,你是不是也会像我一样一步步地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如,安迪越狱的前一晚,为什么需要穿上监狱长的皮鞋?第二天安迪到银行兑现现金时,伴随着那双走进银行宽敞明亮地板的皮鞋,我们恍然大悟!安迪为什么需要带上肥皂?当我们看到警犬搜捕队,我们恍然大悟!细节决定成败,丰富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计划,行动的智慧是如此的重要。
“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的。”
影片结尾,安迪逃出肖申克监狱,驾驶着耀眼的红色敞篷跑车在公路上疾驰,瑞德终于来到墨西哥湾的小岛与安迪汇合,蓝天、蓝色的海洋,那一片的蓝哟,让你感同身受,浑身那神清气爽的感觉就好比遨游在太平洋蔚蓝的海水中,畅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