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王室成员旅居中国,有的甚至扎根于此成了中国人
你的关注,我很在乎;你的点赞,我很欣喜;你的收藏,我很荣幸;你的转发,我很荣耀。
提起旅居中国的外国王室,很多人就会想起西哈努克国王。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国度过,并且最终病逝于北京。西哈努克国王为中国和柬埔寨人民的友谊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出生贵胄,却不幸遭逢政变,最后被迫流亡国外,中国大度的接受了他,并且给予他庇护和尊重。使得这位失去国家的国王能够维持自己的尊严,并且有机会回到自己的祖国。西哈努克国王本人和他的后代也对中国抱有友好的感情,这份友好感情,是保证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重要财富。
事实上,历史上旅居中国的外国王室绝非西哈努克国王一人。他们有的不仅是旅居中国,还在中国繁衍生息,后代和中国人通婚,彻底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时代背景,一般是中国国力极其强盛的时代,若是中国乱世,是绝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乱世来临,反而是人员反向流动,大批中国人背井离乡,逃避饥荒和战乱。比如宋朝灭亡之际,就有大量不肯屈服的宋人泛海远遁。再有大明灭亡,满清入主中原,也有大批华夏子民逃离故土,杨帆远走。到了晚清,国力衰微,大批人为了讨生活,甚至跑到大洋彼岸去做苦力。
但是国家强大只是“远人来投”的一个前提,并不是充分条件。中国唐宋元明清都很强盛,但元朝不会出现外国君主主动来,人家躲都躲不及。如果可能,最好不在一个星球上。元朝如果有外国君主来了,只可能是被俘虏来的。清朝也是的,通过骑射夺取的天下,害怕被征服者反抗,对人民进行暴力威吓,大兴文字狱,对人民进行精神钳制;满清时期,所谓“康乾盛世”,来华外国人的记载中,中国人完全丧失了朝气。和明朝时来华外国人的记载截然相反。
可见,所谓的康乾盛世,人民并不幸福,而是非常压抑。宋朝则是跛腿,经济超强而武力不强,外敌众多,疲于应付。所以宋元清三朝都没有外国王室来华的记录,只有唐和明两朝才出现外国王室投奔中国的情况。唐朝的国力是中国的一个高峰,并且高度国际化。大唐天子被称为“天可汗”,万王之王的意思。巨大的影响力远及波斯。当时的波斯被阿拉伯帝国灭亡,波斯王子俾路斯跑到长安请求大唐高宗皇帝出兵救援。大唐离波斯实在太远了,所以没有出兵,但是收留了波斯王子并让他做了大唐的将军。这位波斯王子后来病逝于长安。
明朝就更了不得啦。别看满清编撰的《明史》中对明朝诸多诋毁,但通过一些清朝都不好意思抹杀的历史内容,可以看到,明朝的强盛,是远远超过“大清”的。比如,仅仅明朝永乐年间,前后有60多个国家使节来华,其中有的是国王亲自到大明朝觐,而且一来一大家子,全家出动。大明的强盛可见一斑。这些王室中,有四位永远留在了中国。他们是浡泥国国王、苏禄国国王、麻剌国国王、锡兰国王子。
浡泥国基本是今天文莱,永乐六年的时候,浡泥国国王带着王妃和弟弟妹妹以及子女全家出动,来大明朝觐永乐大帝。可惜长途颠簸,水土不服,在大明一个多月就病逝了。根据浡泥国王的遗愿被葬在南京城外。苏禄国在今菲律宾一带,他们国家有三个王,同时跑到中国来朝贡,回转途中,苏禄国东王病逝葬于山东德州。苏禄国东王除了长子回国继承王位,王妃和其他儿子和部分王室成员就在中国居留下来了,然后苏禄国王的这一支就在中国世代繁衍生息,他的后裔改姓“安”或者“温”。
麻剌国是今菲律宾棉兰老岛一个小国,他的国王跟随着大明的使者朝觐,受到永乐皇帝厚待,回程途中,不幸逝世于福州。他有后人留在福州给他守墓。这些后裔后来改姓中国姓氏“葛”姓。另外还有锡兰国王子访问中国归途中得知锡兰国发生政变,他的父亲兄弟都死于政变,王位被叛贼窃据。锡兰王子有国不能归,就留在泉州定居,以自己名字第一个字“世”为姓,后代繁衍至今。
看过这些外国王室倾慕中华,不远万里来华,长期居留甚至宁愿埋骨于斯的历史故事,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与有荣焉的层次,须要更进一步地思考。应该由此认识到国家强盛的重要性,更应该认识到,国家强盛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为人民提供更大更多的福祉。至于外国人的仰慕亲近,乃至万国来朝,都不过是附带的效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