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3.7,《上海堡垒》到底有无诚意?
上映15天,《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热度依然不减,暑期爆款名副其实。
在一众新片《烈火英雄》《鼠胆英雄》《使徒行者2》等纷纷无力抗争之时,一部争议极大的科幻片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以《流浪地球》为开始,今年被越多电影媒体观众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而这部倍受争议的科幻电影也被许多观众期待能够接棒《流浪地球》。
现在,这部电影来了—
《上海堡垒》
相信不用过多介绍电影背景及阵容,在上映前这几天的舆论里,很多观众已经了解的相当充分。
直接进入正题,电影拍的怎么样?
豆瓣电影观众打出3.7分(开局4.1目前降至3.7)评价,似乎宣判了《上海堡垒》“死刑”,从特效到剧情,《上海堡垒》到底有无诚意?
01 视效
对科幻电影而言,直观视效是大部分观众首先追求的地方,也是国产科幻电影的软肋之一。
这部号称投资3亿的科幻巨制,在制作上果真如其所言,特效花了钱!
预告片中的母舰、次级母舰、捕食者、泡防御系统等等依次呈现,有模有样。
事实上,在影片中同样几场层次分明的大战,很有“科幻感”,机甲大战一定是花了重金打造的。
在灾难设置上,“毁标志”是灾难片不可缺少的一环。
《上海堡垒》也不手软,东京铁塔、英国大本钟、美国自由女神、法国埃菲尔铁塔等随着城市的沦陷全部变成断壁残垣。
不过,让人疑虑的地方在于,上海的沉没之际,东方明珠塔竟然以神秘的力量屹立不倒,也不知道导演是何想法?
必须承认,最亮眼的特效放眼全球仍旧是很一般的水准,大约停留在10年前《第九区》的水准。
“视效”二字体现在特技上已经合格,毕竟国产科幻刚刚起步,如今的水准已属不易。但“视效”在服饰上的体现,还是很难接受。
机甲就不说了,表现金属感即可。重点在于演员们的服饰上。
发生在未来的顶级高端科技年代,军队的服装、配饰都应该体现出科技感,起码不能如《上海堡垒》中几乎如二战时期西方军队服饰无异。
然后就是争议的核心点——鹿晗。
正如导演滕华涛选择鹿晗时想的一样,在基本形象上,鹿晗与原著中的江洋十分相似,热血的大学生嘛,得年轻有活力。
论演技,鹿晗表演虽然仍有待进步,但已经足够在该片中驾驭角色,至少没有成为电影的“累赘”,表现合格。
然而已经成为诟病的鹿晗发型实在让人很难入戏,长发带来的不便就是连军帽戴起来都要把酷酷的刘海放出来,帽子像是“悬”再头顶上,让人生怕动作太大就掉下来。
舒淇的角色在指挥作战时都懂得“盘发”,难道在危机关头,作为最前线迎战外星捕食者的灰鹰小队核心江洋,连个精干的短发都舍不得理?
因此视效整体上,特效加分,服饰妆容减分,最终也只能算中规中矩。
02 剧情
影片上映之前,导演滕华涛大致表示为了让科幻更科幻,对原著进行了较大的改编,让电影更加注重“科幻”层面也就是与外星文明斗争的戏码。
所以,末世下这段意难平的暗恋情感该如何表现呢?
实际上,电影分批安排了几次大作战,并没有因此搁置这段“爱情”。
CP还是要组的,因为这是“卖点”之一。
影片中设计江洋暗恋林澜的戏份不少,本来这种在末日紧张气氛中的“温情”能够很好的以静衬动,让节奏更加紧凑。
然而,也许导演想法太多,也许编剧能力有限,这段“爱情”并没有安排好。
抛出原著中大量的人物的感情戏,改变林澜的婚姻状况,强行让陆依依爱上潘队最后“殉情”,江洋与林澜这对Cp就“理直气壮”地、名正言顺地组成了?
其实在末日的绝望中,一个人或两个人感情绽放,迸发出内心地人类温暖的爱情,这种戏不难掌握。难的是既要走原著的既定路线,又想另辟蹊径把重点只落在一对CP上。
可以理解编剧为了突出“科幻”,制造更多的与外星文明的遭遇战,进而删减多余的感情线与人物关系,以简单明了的江洋暗恋林澜为线索,在末世的绝望下透出人类美好温情的爱恋。
可惜,搞砸了。
所以爱情线在弱化之后,变成了江洋“漫不经心”、“故作姿态”地暗恋林澜,林澜也很“干练”,看不上英气逼人的教官,反而被会写情书发短信的热血“小学弟”江洋慢慢感动。
爱情戏份没处理好,连“科幻”也失了真。
全片透露的信息就是一个字“打”。
导演似乎在大投资下底气很足、野心也不小,反正有钱,大场面随便做,还要多做。于是爱情之外,就是打打打。打架背景原因全部一带而过。
而灰鹰小队在人物刻画上同样很不及格,与《流浪地球》中拯救地球的刘启小队比起来,基本不在一个量级。
拯救世界的小队,一定需要面面俱全,拥有智勇双全的绝对核心江洋,能打的力量代表曾煜,能提供科技支援的数据高手路依依……
可是,编剧你不给他们提供多一点的台词,仅仅靠一个人物背景如何让这些年轻的演员凸显出小队的强悍?
江洋的戏份倒不少,打架之外把精力全部放在了爱情上。
总之,在剧情上,电影的逻辑比较混乱。
03 结语
从项目立项、剧本打磨到成品问世,六年磨一剑,《上海堡垒》磨出了科幻片靓丽的外表,却没有实在的内核。
或许编剧都不知道怎么改编原著。
一部科幻电影,用一个本来就是爱情内核的小说改编,无疑就是要把原著中的内容“取轻避重”——放大“科幻”,弱化爱情。
但这个度怎么掌握呢?
科幻太多,那就不能说是改编自《上海堡垒》了。
爱情太多,又不能体现“硬科幻”的标签。
因此不难理解最终呈现出了已经有些“不伦不类”的如今局面。
幸运的是,《上海堡垒》再一次证明了国内的科幻只要肯花钱,特效做不到世界水平,但也不至于很差。
未来的国产科幻电影不应该再把借口放在国内没有先进技术上。
而是要反思自己到底真正的科幻电影是什么?
这种发生在未来要体现人类文明、人类科技以及人类反思的电影,不是仅靠特效所能实现的。
否则在强行“科幻”的路上,只能吧一部看似大制作的电影从“硬科幻”拍成“硬要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