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写给旧时代的一卷情书

  有人调侃电影《无问西东》是一部清华招生宣传片,的确,当年的西南联大组成中,清华大学的比例是最高的。民国时期是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随便点一个人,可以以他为中心展开一个光彩熠熠的人际网。

  比如从文学圈来说,汪曾祺不止一次感谢过鼓励他的老师沈从文,沈从文对汪曾祺说过“你有一支笔,怕什么呢?”,给了当时的他一点坚持下去的希望。而在沈从文年轻时候,生活困窘前途一片风雨如晦,曾经在绝望中写给郁达夫一封信,郁达夫后来去沈从文的公寓看望了他,并在回去之后,回了他一封信,这就是有名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郁达夫、沈从文、汪曾祺,俱都是文学史上的名家,是被写进教科书的文人,他们之间有着这样一种渊源,恰巧就是电影《无问西东》中要表达的:薪火相传。

  从整部电影来看,每个故事的主角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是一句关切,也许是生活的照应,但不管怎么样,前者都照亮了后者当时的生活,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星光火。我们的整个时代,我们的历史,其实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结果,承接了前人的光芒,于是看到了光芒,向光芒走去,最终自己成为了光源,也向后传递着光芒。

  每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都会大浪淘沙的涌现出许多青年才俊,也许在大学中,是梅贻琦,在战争中,是沈光耀,在和平年代,是陈鹏。他们各自传承着前辈的光,自己努力成为他人的光,也照亮了他人。

  电影中有四个故事,分别在不同的年代,彼此接续,在这四个故事中,又着重突出了其中的两个:沈光耀和陈鹏。

  沈光耀应该是战争年代优秀青年的标本了,他集合了一切优质人才的特点:良好的家世、谦逊的品质、突出的个人能力、伟大的理想。沈光耀在旧时代,就是一个富家公子从军的模板,但电影并没有突出他的个人背景,以上的特点都是从电影中侧面展现出来的。

  西南联大组建期间,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从长沙徒步走到昆明,是那些年代的信仰和坚定。真正符合了那句“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简陋的教室,极度缺乏基础设施,与我们现今印象中的大学校园对比,影片中的简直不能称之为学校,但是,没有比那更能够称之为学校的地方了:稻草堆上、田间、水井旁,到处都有认真读书的年轻人,他们或自己学习,或三五成群的围在某个教授身旁,陶醉的听着宣讲。这里仿佛一瞬间成为了伊甸园,在偏僻的乡野反而更显出了学识的气息。这才明白,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外壳,而是其中的学生,是奋发向上满身抱负的青年人,这样一群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立地成学。

  在这样环境中的沈光耀,选择了成为一名飞行员,这还远远不够,本能够平安返回的他,在关键时刻选择了牺牲自己,他恐怕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一次次投下的那些食物,救了一个孩子,在很多年后,他考入了清华,用自己的生命承接着火光,继续照亮着后辈。

  得到爱,释放爱,得到希望,播种希望,得到光芒,成为光芒。这应该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内核。做你想做,无问西东。不是每个善举都要有原因,也不是每个选择都要有因果,我们只能在生活中选择那些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事情,然后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