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在《无问西东》中煮的冰糖莲子,原来出自这里!这份书单带你重回西南联大岁月
大雨滂沱,漏雨的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上高声讲授物理,学生总是听不清。终于,老师放弃授课,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静坐听雨"。教室里师生喑哑默坐,青灰色的屋檐上,雨声噼啪。推开窗户,一弯清水边,一人身披蓑笠,雨中垂钓。体育老师带着学生在泥泞的操场上跑步。————几乎每个看完电影《无问西东》的人,都被这一幕深深震撼,是什么样的学校,成就了这样的师生?
“无问西东"一词,源自清华大学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呈现了清华四代学生的选择和命运。四个故事,最让人动容和感怀的充满知识分子气息的西南联大时期。
尤其是结尾彩蛋时出现的一长串名单,梅贻琦、梁启超、徐志摩、冯友兰、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邓稼先.大家这才恍然大悟,电影中的西南联大校园,随便镜头一扫,就是一位宗师级人物。
西南联大,这所与抗战共始终的大学,存在仅仅八年多,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数量之多,空前绝后。
战火中的西南联大,堪称世界上条件最差的大学之一。但教授和学生之间惺惺相惜,电影中“静坐听雨"、“警报中读书"、“山洞里吟诗"、“雪中拉琴"等场景都是当时联大师生的真实风貌缩影。
导演李芳芳提到,影片筹备一年多,翻阅了百余万字的历史文献和十余万张历史参考图片影像。
《无问西东》热映,火了“西南联大",让越来越多人怀念起那个大师云集的特殊时代。就连杭城书店,近日“西南联大"的相关书籍都随之热销。
“从销售榜单来看,汪曾祺、朱自清、沈从文、钱钟书这些上榜作家,都是影片结尾彩蛋出现的大师。名家作品本来就一直是常销书,我们在庆春路、解放路两家门店,都放了大师作品专柜。电影一带动,最近来问的人就更多了,比如有来找泰戈尔的《飞鸟集》,电影中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书的。"杭州市新华书店工作人员介绍,“也有读者特地来找写'西南联大'的相关图书。"
晓风书屋老板姜爱军则透露,“实际上,西南联大的书,去年就已经很受欢迎。2017年正好赶上了西南联大诞生80周年。像《西南联大英文课》《西南联大国文课》,讲述西南联大故事的《南渡北归》等都卖的不错。在知识分子界,还是很认'西南联大'四个字的。"
今天,我们为你整理了一份“西南联大"书单,也许你对它的了解仅停留在“大师云集"这一印象,它是怎么形成的,后来的命运如何?
从这份书单里你都能找到答案。字里行间,你可以想象那些动荡却激情、艰难又幸福的岁月,感受胸怀家国的少年意气,向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胸襟致敬。
“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真实、正义、无畏和同情",愿你也能和影片中的他们一样,在迷茫中叩问内心,直面世俗。
电影里王力宏“警报声中煮冰糖莲子"的细节
是有真实出处的
汪曾祺 《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在西南联大读过书,也在昆明教过书,除家乡高邮和北京外,是他一生待得最长的地方。这七年,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七年。
影片中,西南联大的学生不仅要在荒芜的土地上建起新的学校,在漏雨的教室里听课学习,还要时刻躲避敌机的空袭。这本书里,汪曾祺就写了一篇《跑警报》,详细真切地讲述了这一段。跑警报的同学们,“从新校舍北门出去,到野地里待着,各干各的事,晒太阳、整理笔记、谈恋爱……,直到'接触警报'拉响,才拍拍身上的草末,悠悠闲闲地往回走";“早起看天,只要万里无云,就背一壶水,带点吃的,夹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
王力宏饰演的广东学生沈光耀,每遇警报,就用白搪瓷茶缸到锅炉上煮母亲从家乡带来的莲子,警报解除,莲子煮烂。实际上,这一细节并非导演虚构,而是有真实出处的,就来自汪曾祺收录在这本书里的一篇《炸弹和冰糖莲子》。汪曾祺在文中写了一个叫郑智绵的广东人,和他同住一个宿舍,“脾气有些怪,一是痛恨京剧,二是不跑警报"。那警报来了,他干什么呢?他留下来煮冰糖莲子。
汪曾祺讲述,西南联大新校舍大图书馆西边有一座烧开水的炉子,“一有警报,没有人来打开水,炉子的火口就闲了下来,郑智绵就用一个很大的白搪瓷漱口缸来煮莲子。莲子不易烂,不过到解除警报响了,他的莲子也就煨得差不多了"。
鹿桥 《未央歌》
李安在执导《色戒》时,《未央歌》被指定为演员阅读书。这本书自1945年完成之后,由于战争等原因,分别于1959年和1967年才在香港台湾刊行,随即风靡两地。但是直到2008年,才在内地出炉简体版。
迄今为止,《未央歌》在台湾先后九版重印超过50次,在海外累计销售逾200万册。许多台湾读者都称自己是“看《未央歌》长大的"。 小说中的故事,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背景,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伍宝笙、余孟勤、蔺燕梅、童孝贤……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平静纯洁的象牙塔内,他们彼此引为至友、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并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青春和校园的爱情故事。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这样评价:“两部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描写大学生活的长篇小说,一是充满讥讽智慧的《围城》,一是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未央歌》"。巧的是,作者鹿桥在西南联大时期的英文老师恰好是钱钟书。《未央歌》是鹿桥以日记《忏情书》为基础,人物的原型多半来自他就读西南联大时的朋友。
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把《未央歌》看做抗战期间长篇小说的“四大巨峰"之一,《未央歌》“尤使人神往",“读来几乎无一字不悦目、无一句不赏心"。其他三部是:巴金的《人间三部曲》、沈从文的《长河》、无名氏的《无名书》。
台湾歌手黄舒骏曾说过,最他人生影响很大的一本书,就是《未央歌》,作者是先后就学于西南联大及耶鲁大学的华裔作家鹿桥。他回忆,高一时老师在上课第一天,就介绍了《未央歌》这本书,说希望他们高中三年能像《未央歌》里面的情境一样,感到幸福、温暖。大三那年,黄舒骏被唱片公司发掘,当时写了四首半的歌,其中一首就是《未央歌》。后来又写了九首,终于发行了他的第一张专辑,取名《未央歌》。
何兆武 《上学记》
毕业于西南大学历史系的何兆武,用一部口述史,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这确实是一个饱经沧桑老人的口述,文字平实,娓娓道来,读来毫不费劲。
何兆武在《上学记》里提到,在联大的七年,是他最美好的七年,因为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一天会比一天更好"。书中对联大生活的回忆尤为动人,让你忍不住想一读再读。
比如书中提到黄昆、杨振宁在茶馆的对话,黄昆问:“爱因斯坦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杨振宁说:“看了,毫无originality(独创性)。"年纪轻轻的大学生,居然不把当代物理学宗师放眼里!
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
易社强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想了解联大校史,首推这本。书中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弦歌不辍",在敌机轰炸时、在草棚中、在煤油灯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与华北的校园并无二样。
作为联大校友的美国教授易杜强,倾尽二十年之力收集资料,采访联大的相关师生,汇集了这本被很多人评价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的书。不管是联大精神的拥护者还是批判者,他们都承认自由和个人主义是这座学府的鲜明特色,它与联大一样根植在每个当代中国人的心中。
张曼菱 《西南联大行思录》
对于西南联大见证人的口述史抢救,张曼菱付出了大量心血。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从“西南联大"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行"与“思"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齐邦媛 《巨流河》
齐邦媛不是联大学生,但书中同样记录了西南联大那段震撼人心的求学史。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齐邦媛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巨流河》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
《西南联大英文课》
这本书在豆瓣上被网友逆天地打出了9.9分的高分。《西南联大英文课》原名《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是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大一学生的英文课本,编者为时任外文系主任陈福田。这是一门面向全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因此,这本书也是联大八年办学中所有学生都学习过的。第一篇就是赛珍珠的《贫瘠的春天》,收录有毛姆的《河之歌》,林语堂的《生活的目的》,安德烈·莫洛亚的《致青年》,艾略特的《民主社会中教育之功用》.网友称,“光看目录就已让人振奋无比"。
另外,类似图书还有《西南联大国文课》《闻一多西南联大授课录》等等。闻一多的课曾让汪曾祺感慨:“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如果你对影片中联大师生的课程神往,不如就买本同款教材自己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