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6天的旅程,道出了人生真谛: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最近三刷了《囧妈》这部电影,再次观看,仍然感触良多,这是一趟6天6夜的去往俄罗斯的旅程。徐伊万为了拿护照,不得不登上这趟6天6夜去往俄罗斯的旅程。本来他打算拿了护照就离开,登机去美国。但是最终他还是没有离开,选择陪卢小花去俄罗斯红星大剧院追寻理想。

  6天的旅程很漫长,既是卢小花母子的人生片段,也浓缩了母子的一生。因为关系拉近,徐伊万和自己的母亲产生了诸多矛盾,经过了四次主动和被动的分离,最终还是去往俄罗斯。这分分合合的过程,其实隐喻着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主题,也是每个人一生的主题: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是两个人。如果不懂分离,那么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就会黏在一起,而这时很多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武志红

  一.徐伊万卢小花母子的3次分离

  徐伊万和卢小花的相处并不愉快,两个人都意识到了,但是不管是如何的对抗,徐伊万最终还是回到了列车上,回到了车厢里,这其实也隐喻着,卢小花在前半生,与儿子徐伊万的分离,并没有处理好。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3次分离:

  1.第一次分离:护照搞错了,再次上车

  徐伊万得知自己的护照在卢小花那里,抓紧时间就上了火车,在卢小花拿护照给徐伊万的时候,矛盾已经开始凸显。徐伊万从性价比的角度考虑,认为坐飞机比坐火车好,卢小花却偏偏选择坐火车。卢小花在密码锁下面又装了一个大铁锁,作为双重保险。电子锁和大铁索,其实象征着两代人之间的思维差距和沟通鸿沟。

  徐伊万拿了护照后,头也不回的走了,下了车之后才发现,护照没拿,于是哪怕冒着生命危险扒车门,也回到了列车上。这是徐伊万和卢小花的第一次分离失败。

  2.第二次分离:集宁站,看着糖和宣传单,徐伊万再次上车

  徐伊万上车之后,感受到了卢小花无微不至的照顾。卢小花不分时间场合,投喂自己的儿子。卢小花几乎把家里的养生物品都带到火车上来了,给徐伊万榨果汁,磨豆浆,叮嘱徐伊万喝水,投喂小番茄。到了集宁站,徐伊万下车,他看到了宣传单上,原来要交2万块钱,再一摸,口袋里有几颗大白兔奶糖。

  徐伊万于是在走了几步后,开始回头。他又回到了车上。看到徐伊万,卢小花掩饰不住嘴角的笑意。徐伊万对卢小花说,自己只是看看交了2万块钱的演出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是徐伊万和卢小花第二次分离失败。

  3.第三次分离:激烈争吵,卢小花中途下车出走

  在这之后,卢小花和徐伊万之间的母子矛盾更加突出尖锐了。直到娜塔莎上车,矛盾到达了顶点。卢小花认为娜塔莎不是好人,但徐伊万却认为萍水相逢的娜塔莎能够理解自己的婚姻失败的痛苦,被管束不自由的痛苦。徐伊万和卢小花吵架之后,让卢小花和自己保持距离。后来徐伊万在车顶上过了一夜,再次和卢小花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徐伊万失控大叫:“爸不是喝酒喝死的,而是被你气死的!”卢小花给了儿子一耳光,然后把他赶了出去。失望又痛苦的卢小花中途下车,进了熊出没地域。

  徐伊万在树林里大喊:“妈妈”,找到卢小花后,徐伊万对母亲说:“对不起。”卢小花也对徐伊万说:“对不起,我干涉你太多。”母子和解。这是徐伊万和卢小花第三次分离,又再次相聚。

  二.三次分离之于人生的象征意义

  1.旅程的分离隐喻着人生的分离

  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

  在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这部书里提到:分离是人的一生的主题。人的一生要经历三次分离。《囧妈》这部电影的这趟去往俄罗斯的旅程,徐伊万和卢小花也是分离三次。我们可以把这个看成一种巧合,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种隐喻。卢小花和徐伊万之间之所以有这么多矛盾,不仅母子关系不合,连徐伊万也和妻子离婚。这不正是因为卢小花舍不得放手,不愿意放手,抗拒分离,最终导致了这一系列的悲剧吗?

  玛格丽特·马勒的“分离个体进化理论”说到,婴儿在出生之后,要和母亲经历一个从共生到分离的过程。孩子慢慢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是独立的个体,经过多个阶段的分离,最终独立。分娩是母子的第一次分离,在6个月之前,孩子和母亲还是共生阶段,但是6个月以后,一直到3岁,是母子第二阶段的分离,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要和妈妈“分手”,第三个阶段是孩子从家开始分离,从幼儿园到成人才结束。

  武志红说:“与家的分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有人一辈子都完不成这个工作。”的确如此,徐伊万和卢小花就是这样。徐伊万是有成长的意识的,但是每一次想要分离的尝试,都被卢小花的抗拒破坏掉了。

  卢小花在熊出没的树林里,对徐伊万坦白:自从丈夫死后,她决定为儿子而活着。这是多么伟大的选择,但这牺牲感又多么让人感到沉重。因为在此刻,卢小花将自己和儿子绑在一起,共生的关系将会持续下去,母亲和儿子都不可能独立成长。

  2.拒绝分离带来的恶劣影响:窒息感,愤怒与恐惧,轮回的命运

  在火车上,卢小花的一系列表现,让徐伊万感到窒息,卢小花时时投喂徐伊万,掐表让徐伊万补充水分,连上厕所都好看时间。他一个劲的催婚徐伊万,插手徐伊万的家庭事务。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小家庭依然没有独立感,而是紧紧绑在卢小花的身边。

  其次,卢小花没有处理好分离这件事,不仅让徐伊万感到窒息,还让徐伊万产生了愤怒,疏离,与恐惧。在影片的一开始,徐伊万的妻子张璐提醒徐伊万经常去看望卢小花,经常抱抱卢小花,徐伊万直接拒绝了,之后在火车上,徐伊万埋藏在心底的愤怒和无奈,自我贬低被娜塔莎激发出来,娜塔莎问他:“你妈妈想控制你,你为什么不和你妈妈说心里话呢?”徐伊万坦言:“我不敢”。之后在卢小花下车之后,徐伊万拼命的找她,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自己离婚了,也对卢小花说对不起。

  中山大学心理学硕士陈禹霏说:“无论父母在童年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创伤和遗憾,无论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有多么艰难,关系越冲突,我们潜意识里越害怕失去这个人,如果没有她,我的爱恨情仇要指向谁?”

  所以,徐伊万的内心一直是复杂的,她对卢小花“气死”父亲感到愤怒,对卢小花控制自己感到愤怒,对卢小花插手自己的家庭事务感到愤怒,但是他不敢说,于是他选择了疏离。在疏离与回归的震荡过程,徐伊万变成了和母亲卢小花一样的人,他控制自己的妻子张璐,他喜欢的是想象中的妻子,他不停的改造妻子,哪怕小到一盏台灯。这就是最可悲的轮回。

  “无论分离有多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武志红

  卢小花不愿与儿子分离,结果造成了家庭的悲剧。

  三.体面优雅和和父母,和孩子说再见

  6天的旅程,集中的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紧紧绑在一起的母子,不断挣扎想要逃离又被束缚的过程。当徐伊万把心里话大声喊出来之后,卢小花在树林里,对儿子坦白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且对徐伊万道歉。在小木屋里,卢小花忍住没有看徐伊万的手机,还主动对徐伊万说:“你和张璐没有孩子其实也挺好的。”

  这些都是卢小花的改变,她开始从徐伊万的个人空间里慢慢退出。这也让徐伊万真正地释怀,于是结尾皆大欢喜,徐伊万给张璐发短信,在这条短信里,徐伊万感谢了张璐的付出,也祝张璐有新的开始。卢小花体面的对徐伊万说再见,于是徐伊万也给了自己破碎的婚姻,一个体面的结束。

  纪伯伦曾经说过:孩子是飞翔的箭,父母是稳定的弓。箭是飞翔的,也就意味着,孩子不是父母的孩子,孩子最终要成为他自己。

  但是分离终究是疼痛的,第一次分离,孩子从温暖的母体里出来,感受的是冰冷和陌生,第二次第三次分离,孩子要从家的温暖走出来,独立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伤痛。但是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放手。

  《反脆弱》这本书里提到,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早期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陪伴,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等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不要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即使某些选择让家长感到愤怒,让孩子积极去探索,当孩子受伤时及时赶到,让孩子探索的边界越来越广,最终可以放手自己闯荡。

  最近看了一条新闻,杜富佳作为一名护士也上战场了,她是杜富国的妹妹。杜富国作为一名军人,在一次排雷过程中,为了保护战友,身受重伤。他的弟弟杜富强也是一名边防战士,在遥远的西藏边境,在恶劣的环境中,守护着祖国的安宁。

  但最让我动容的,是这四兄妹的母亲接受采访时,又骄傲自豪又心酸的面容,她擦着眼泪说:“哎,这泪水太不争气了。”

  杜富国兄妹的母亲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任何一位母亲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到恶劣的环境,况且随时可能牺牲掉生命。可是当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时,她却选择了放手,让孩子去追逐去坚守。在孩子们成长独立的路口,微笑的,包容的和孩子们说再见,并且随时欢迎孩子们回来,停泊在温暖的港湾。

  所以,他们感动了所有人。

  《囧妈》这部电影,在欢笑后有泪水,在幽默后有反思。建议每一个家长或孩子都看看,也许在某一个片段中,就看到了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