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探索》:太空文艺片却拍出了浓浓的“民科”既视感
《星际探索》用事实证明了现在好莱坞的电影真不能靠预告片来预判好坏。
你如果在观影之前看过预告片,会以为它是一部科幻商业片,要么类似于《星际穿越》“爸爸去哪儿”的太空历险电影,要么类似《火星救援》和《地心引力》“我要活下去”的太空求生电影。然而,你要是能够在电影院挨过2个小时,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可能选错了投放场次,因为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科幻文艺片。
不是说科幻电影不可以文艺,单以电影语言和艺术形式来说,《银翼杀手》就是一部非常文艺的先锋科幻电影。但是它之所成为“永恒”的经典,不仅在于剧情、画面、配乐等外在的表象,也在于故事会带给观众怎样的一种内涵和思想。同时,作为科幻电影,前沿性的预示与科技的启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要说画面或者音效、视效等“表面”功夫,《星际探索》还有一些不错的地方。比如在月球的那场突如其来的战斗,就很有纪录片实拍的质感。
同样,部分画面布景,晦明、冷暖色调的应用,也让观众体会到一种来自太空的“苍凉感”和“孤独感”。这些场景与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在情感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在叙事手法和人物心理的描写上,导演却犯下了致命的错误。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受到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太深,大量使用了各种意识流和闪回、回忆画面以及大段大段的角色独白,试图来表现人物(主要是主角)的心理和思维。这种类似呓语和臆想的表达方式,加深和放大了太空的孤独感,却同样也使得观众昏昏欲睡。一般在进行意识流式的独白时,导演需要应用更强烈的画面和质感来引起观众的共鸣,然而《星际探索》却没有这么做,只是用一阵接一阵的“脑波”攻击给观众催眠。笔者也是强忍着睡意,咬牙坚持才勉强没有在电影放到一半时就沉沉睡去(也可能是VIP座椅太舒服?)。
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好电影应该是给人一种好的享受,而不是折磨。
至于说这部科幻是否对科技和人类生活有前沿式的启迪?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科幻电影是允许一些BUG的存在的,因为作家或者编剧的想象力与真实的科学是会有所出入的。无论是《火星救援》还是《流浪地球》,BUG总会存在,但是这些BUG并不影响我们的观影体验。可是《星际探索》却简直是科幻电影BUG大全,有一种“民科”的既视感。
举几个栗子。
我很纳闷,既然皮特的目的地是火星,为什么还要先到月球,再到火星,直接飞过去不是省时省力省人工?美军机密任务竟然还搭乘民用航空?月球表面活动,明明知道有危险,竟然还乘坐毫无防御能力的月球车?这恐怕也不是美军的作为吧?说好的“美军太空师”呢?
再比如,在去火星的途中收到了一艘生化公司的太空船的求救信号。皮特和船长进入“失事”太空船中遇到了被作为实验品的狒狒攻击。先不说狒狒能够天生神力敲碎正常应该有四层防护结构的太空服面罩,进入失事太空船搜救难道不用带任何防身装备的么?可是在后面皮特偷偷登船的争斗中,明明都是有携带武器的。
至于说皮特铁板挡行星环这种“骚操作”,我就不提了。
《星际探索》的英文名叫做“AD Astra”,翻译给过来就是“终达星辰”的意思。不过导演却没有拍出到底怎么样才能终达星辰,反而絮絮叨叨让我们看了两个小时布拉德·皮特的内心戏以及他与他爸的和解(或者不和解),最后再放一颗巨大的核弹把他送回家。你要是这样拍,不如改名叫“Go Home”好了,至少命题正确。最怕的就是又想仰望星辰,又不敢向前迈出一步,最后哆哆嗦嗦的说要找回自我,然后退回自己的井里的人,既不科幻又不文艺,反而有点自欺欺人。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