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一部值得观看,高度还原英雄历史的电影

  时间过得很快,距离看《决战中途岛》已经过去两个星期了。是入冬后时间变得快了,又或者时间一直都过得那么快。

  个人挺喜欢《决战中途岛》的,喜欢到看了两次——实在缺乏夜生活,除了看电影没啥好做的。这个星期,《小丑》和《海上钢琴师》都是目标,票价还没看,希望不要太贵。

  《决战中途岛》的优点是大场面很足,感情线有,但是不拖沓,点到即止的舒适。

  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历史的还原度很高。如鹦鹉螺号意外成为了胜负手,决定命运的五分钟,还有炸弹跌入赤城号的弹药库……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相关纪录片。看的时候,会觉得小日本做的事连天也愤怒了,一步步引导美国走向胜利。

  电影《决战中途岛》虽然以《中途岛》为名,但是并不局限于“中途岛战役”。其开篇就是美国的政治立场——关注正在发生的战争,但是不会插手战争。

  看到这一句话时,我还是愣了一下。毕竟我原本以为电影会直接围绕中途岛进行。没想到,会把时间线拉到偷袭珍珠岛之前。这也意味着,《决战中途岛》会贯穿珍珠港和中途岛。

  这时,我就感到隐隐不安。毕竟中途岛战役比较复杂,充满了美日双方的情报、决策的博弈。还有中途岛的前哨战,珊瑚海战役。更不必说本身就足以成为教学经典的正面决战。

  果然,整部电影下来虽然能够从各方面重现中途岛战争的细节。但是对于双方战略上的决策,战术上的博弈的表现都有所缺乏。导致不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看得云里雾里。

  而只有美军对日军的进攻,缺乏日军对美国军舰的进攻的画面,也使这部电影在网上出现“爽片”之类的评价(个人不认同这个说法)。

  当然,排除这些之后,《决战中途岛》就是一部优秀电影。其时间、空间、人物的跨度都非常大,足以在细节上让观众看到中途岛战役前后的方方面面。

  时间上,其开篇还是美日和平时期。一场山本五十六宴请美国军官聚餐的画面,以男二莱顿的视角,简单介绍了珍珠港偷袭前的美日关系。

  在电影中,宴席之后,美国普通军官莱顿被邀请,和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聊了一会。山本五十六以疲倦的脸色,对莱顿说“我们有80%的石油来自你们,虽然日本国内有极端分子想和你们开战,但是我们不想,希望你们不要把我们逼得太紧,让我们有回旋的余地。”

  这句话对影片的作用不大。一般来说,电影开头的对白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这部电影没有。其作用更偏向于重现历史——即历史上日本海军和陆军,少壮派和亲美派的争端。还有山本五十六个人在这场争端中所持有的立场。

  然而,亲美的立场并不能阻止山本五十六一手策划和主导了珍珠港事件。燃起了美日战争的熊熊大火。

  《决战中途岛》中对珍珠港袭击的画面特效非常真实。其以在偷袭中为救部下而勇敢牺牲的罗伊为视角。展现了短时间内,和平的珍珠港一下子变成人间地狱的事实。一片火海之中,即使逃得过日军飞机的子弹,也避不开石油泄漏后,燃烧的海面。以往海军士兵们所热爱的大海,此时成为吞噬他们的地狱。

  男主去寻找罗伊(同学关系)时,见到的是一具已经烧焦,面容难辨的尸体。在珍珠港中死去的大部分将士也是如此。

  有人批评《决战中途岛》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式爱国主义”太重。我是不赞同的。

  一部商业战争片必然会伴随着“个人英雄主义”的存在。但是《决战中途岛》并没有过多地对男主的英雄主义进行渲染。

  反而从男主的视角中,战争开始后,他的同学、他的下属,他的对手等等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有些是亲眼目睹,有些是间接听到。

  如,他的一个下属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飞行。男主鼓励他,为了恢复他的信心让他充当自己的僚机。却不料正是那天,意外出现,下属驾驶的飞机起飞失败,坠落在军舰之前,飞机带人硬生生被卷入军舰坚硬的船体中。

  这是一种个人的无力。不是我们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是悲剧确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那一刻,我感觉到男主的无力。

  另一个男主乐观的同事,整体无忧无虑地吹着口哨。但是在中途岛战役中,飞机被击沉,他被俘虏。然后日军逼供情报不成,将他沉入海里。这件事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的。

  反正,真正的战争里。悲观的人会死,乐观的人也会死;努力的人会死,懒惰的人也会死;进取的人会死,退缩的人也会死……反正,战争就是无常。就如去珍珠港度假,计划和老同学在沙滩上喝啤酒的人,想不到明天已经身陷战场,老同学化身一具焦尸一样。

  莱顿——也就是影片开始和山本五十六谈话的美国军官,更是中途岛战役前,截取日本进攻中途岛情报的情报部门负责人。

  作为非前线战场的情报人员,莱顿表现了战场后方,非战斗人员的压力。在他对他妻子的谈话中,他提到东京大轰炸一事。

  即为了报复偷袭珍珠港一事,美国政府派遣18架轰炸机由航空母舰“大黄蜂”号搭载,偷袭日本首都东京,然后顺风在中国东部地区降落一事。

  又以指挥官杜特立的名字,命名为“杜特立空袭”。

  莱顿提到,由于油量不足,这支部队即使能完成空袭东京的任务,也可能会坠落在中国的东海。即使顺利降落中国东部,也可能会落入被占领区的日军手上。

  前线的人在浴血奋战,后线的人只能昼夜不息。从海量资料中找出关键情报来帮助前线。

  我只想问,难道每个国家保护自己祖国时不都是如此的吗? “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国式爱国主义”确实或多或少地存在于美国战争片中,但是有些事情不都是人类共同的吗?

  确实,片中表现男主时,着重强调了他的技术,以至于有“炫技”的感觉。但是这也不能说是个人英雄主义吧。事实上,在片尾,也给出男主的经历来。再回来查一查他的经历,简直就是“天选之子”好吧。

  而他吸入过多的碱导致肺部受伤,不得不提前退役的事迹也是真实事件。

  如果按照真实事件来进行拍摄也算是“个人英雄主义”那也是没办法了。

  其实,一般的个人英雄片,大都会把所有的光环都聚集在男主一个人的身上。但是《决战中途岛》更多地把焦点散落在参与战争的每个人身上。上到最高指挥官尼米茨,下到普通的机枪手布鲁诺。算得上是一个中途岛战役的众生相。

  很明显地,在发现因为组织潜艇而掉队的日本“岚”号,从而跟踪并找到所有日本军舰一事中。导演并没有将这一事迹,嫁接到男主身上,而是按照历史让非男主——麦克拉斯基去发现。

  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上。

  除了美日之外。杜立特空袭的机队最后降落在中国东部。在中国军民的保护下,杜特立和他的部分下属辗转重庆等地后回到了美国。而日本为了报复中国军民对这些人的保护,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在2017年上映的《烽火芳菲》中就主要讲述了这一件事。当然,其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手法,对观众来说有些沉闷,所以也没引起很大的关注。

  从《敦刻尔克》、《烽火方菲》、《血战钢锯岭》到现在的《决战中途岛》这些影片都企图抛弃以往的方式来讲述旧的故事。这些影片都很好看,希望下一次能见到更好看的对以往具有纪念价值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