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国家,结果一看傻眼了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盛世,如:汉朝的汉武盛世、唐朝的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它们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盛世局面。
不过,对于乾隆时期的盛世,后人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有人说:那时候的繁荣只不过是人们虚幻的想象,实际上,那时的老百姓还常常处于一种挨饿的状态,所以,那种表面上的盛世,也只是清朝统治者的盛世,其目的,只是为了清朝的统治罢了。
乾隆五十八年的时候,英国派出了第一个来到中国的使团。当时,英国人对于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家充满了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自己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看到的那样,遍地都是黄金,遍地都是财宝,大街上的每个人都穿着华丽的服饰。
当时的欧洲人,甚至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他们传说,中国是以孔子的理论来指导的国家,整个国家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统治者是“充满了仁慈”的,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莱布尼茨也说:中国老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 …
然而,这一切并不像英国人在书中看到的那样,英国人一来到中国,看到的就是中国无比贫困的景象。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显示自己对英国人的友好,就选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国人的船上伺候英国人,为他们端茶送水、做饭、打扫卫生等。
当英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百姓的时候,英国人注意到:中国的这些老百姓都很瘦弱,与当时的英国人是没有办法比较的。
毋庸置疑,乾隆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乾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在他统治时期,中国是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
那么,为什么如此盛世,在英国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不堪呢?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差距,更是中国百姓与英国百姓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
在十四世纪,英国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他们一天的吃食与中国也是相差无几。但是,到了十八世纪,随着工业革命产生,英国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以至于,英国人与中国人的生活差距变得越来越大。此时的英国人,每顿饭都有肉食,而乾隆时期的中国人呢?
中国几千年以来,老百姓的主要食物就是粗粮和青菜,肉食是非常少的,这与老百姓的收入有很大的关系。乾隆年间,一个中等农户一年的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一年的支出就要35两,也就是,说辛苦干了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勉强生活,根本没有任何的生产剩余。
除此之外,一旦遇到饥荒年月,普通的老百姓家里就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现象更是十分普遍。
并且,乾隆盛世的贫困不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对百姓强行束缚。
当英国使臣的船只达到浙江沿海之后,因为,不熟悉中国的航线,英国使臣就请求当地的官员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当地官员立马就答应了。不过,没想到的是,当地官员采用的办法则是:让士兵把所有去过天津的当地老百姓都找来。
据英国人的描述:这些士兵很快就带回了一批老百姓,那些百姓的神情非常可怜,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着询问。面对如此惨状,那些老百姓非常痛苦地说:他们如果离家太远,就会影响到家里的生意,也会影响妻子和儿女的生活。
但是,当地官员并不为所动,还是命令他们按时出发。这还不算最过分的,在英国人的船驶向内河的时候,这些官员就强迫着大批老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纤的工资少之又少,而且,还没有路费,许多老百姓都不想要这份工资,往往拉到一半的时候,就趁机逃跑了。
为了找到接替的人,官兵们甚至到老百姓的床上去抓人,这些人都缺衣少食,瘦弱不堪。面对官兵们的鞭打,他们也是无力抵抗,这景象真的是太悲惨,太痛苦了。
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之下,人们会有一个好的生活吗?
然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人们已经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了,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他人置身于脚下。当时,普鲁士国王想建一座宫殿,因为,这个宫殿选址在一个百姓的风磨边上。修建期间磨坊主就向法院起诉国王,说:新建的宫殿挡住了风,不利于风磨的转动。
最后的结果是:国王屈膝让步,并对磨坊主进行赔偿。
这就是中国人和英国人最大的区别,不过,乾隆对于世界的变化并没有任何察觉,他依旧将老百姓的思想牢牢地控制住,并进行了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最终,把这些老百姓都关进了专制主义统治的笼子里。
除了百姓,乾隆对于知识分子也是非常严酷的,他运用非常恐怖的手段,从外到内,进行全面清除,压制和扫除一切危及皇家统治的思想,当时,所发生的“文字狱”更是数不胜数。
与十八世纪的世界文明相比,乾隆时期就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更是清朝统治者的盛世。在那个时期,老百姓没有自由、没有权利、没有思想、没有身体,最终,导致英国人一来到中国,就发现了中国人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样子。
英国人发现:中国人缺乏自尊心,而且,自私、冷漠,对朝局也漠不关心。但是,英国人在世界其他地方接触到的中国人,却不一样,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槟榔屿这些地方,中国的移民非常的诚实、善良、勤奋、聪明,可见,这与当朝统治是有着很大的关系。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纪》、《乾隆英使觐见记》、《马戛尼的中国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