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成功的深层次原因:自我认同

  你的关注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当我们在谈论一个故事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BAO喜欢科幻是这几年的事,电影《流浪地球》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的同时也获得了极佳的口碑,于是,开启了中国硬科幻电影时代。

  BAO就在想,是什么让《流浪地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甚至是什么让《三体》以及刘慈欣的其他作品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即便看不太懂,甚至没有足够的科学素养的人,也在感召下去看了,而且给出了好评,他们的作品和好莱坞或者宝莱坞的科幻电影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看起来的感觉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为什么中国的硬科幻中国人读起来没有突兀感,为什么西方的科幻电影我们看起来缺乏一点亲切感,总感觉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塑料膜,即便如经典的《2001太空漫游》、神作《星际穿越》也是如此。

  信则有

  其实,小说或者电影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让读者或者观众“信”,任何世界,尤其是科幻世界,绝对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无所不包的,人物更不能是全能的,只有真实才能让人们去“信”,只有“信”才能调动情感和情绪。

  这样说来,宗教也是一样,科学也是如此,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人的情感和情绪来的。

  限制产生冲突,冲突产生故事

  冲突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限制”,只有限制才能让人们产生“真实感”,你可以回想一下,那些经典的科幻小说和电影基本都是处于“低技术”时代,《三体》中两个文明的对抗,放在4光年的宇宙背景下,简直不值一提,为了打一仗,甚至要等400年,《星际穿越》中,进行宇宙航行的甚至是极其原始的飞行器,《星球大战》中的光剑也是有长度限制的,“原力”也是需要修行获得和距离限制的。

  没有限制就没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在采访中也这样表达:最高级的想象力其实是不自由的。我想这是真正干过事情的人的真实感受,有限制的想象力是负责任的,要处理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科幻小说和电影最要命的是处理“自恰”的问题,写过小说的人可能会知道,写完一本小说后,需要回过头来修改很多地方,因为时间拉得过长,会出现各种矛盾,有时候这些矛盾会导致全盘皆输,从头来过。

  自我认同

  往低一个层级说,《流浪地球》为什么看起来比外国的科幻片更有感觉,用导演郭帆的话说就是找到了“中国科幻的文化内核”,在BAO看来,不如说是找到了自己的认同感,当我们看到几乎被冰盖淹没的上海中心大厦时,与我们看到“金刚”在美国帝国大厦上与飞机大战的感觉一定不同,一个是我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地标,一个是隔着太平洋的遥远的地方,我相信上海的朋友和杭州的朋友看到《流浪地球》时的感受一定比其他地方的朋友们感受要强烈地多,这是地域认同感,还有,看到《流浪地球》里的“北京第三区交通委”的亲情提示“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大家一定会会心一笑,甚至最后特别感动,因为这就是大家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做事的方式,这是文化认同。

  现实世界的自然延展

  另一个方面就是成功的科幻世界不是架在空中的天堂,而是现实世界的自然延展,什么叫现实世界的自然延展,就是从现实出发,世界自然演变成要构建的科幻世界,这个世界有真实世界的历史,这个世界的开始就是我们的现在,我们现实中所有的东西放在里面都不突兀,甚至,未来的东西的名称还是今天我们熟悉的名称,未来世界中大家在乎的东西就是我们今天在乎的东西,那个世界中有宏大史诗,也有家长里短,有天翻地覆,也有一成不变,那个世界不仅仅是一个充满了各种陌生科技和设备的世界,而是我们利用那些手段完成我们在今天也很熟悉的目标。

  基本问题

  刘慈欣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一些人们平时不会去想的基本问题非常直接地砸到你面前,强迫你去想,去面对,比如文明生存问题,比如道德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算人,比如人类力量处于什么程度,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现在存在的人类永远不会面对的,但是他却给我们提供了至少是非常令人可信的答案,而且可能是最为接近现实的答案。

  我想这些大概是《流浪地球》之所以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 END -

  喜欢就给我“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