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个喜剧》聊一聊话剧和电影

  近几年,开心麻花旗下的不少经典话剧从舞台走向荧幕。正在热映的《半个喜剧》以及前几年的《驴得水》、《羞羞的铁拳》、《李茶的姑妈》都是改编自话剧的电影,这些电影让开心麻花赚得盆满钵满。

  把话剧改编成电影,是一件有群众基础的事情。于观众而言,话剧和电影都是视听艺术,本来就应该是一家。

  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网络上的一些文章对两者的区别讲得也很清楚:话剧的表演是能直接看见的,而电影则是需要后期加工的影像。

  小编则从技术层面来理解这两者:前者是真实场景,靠演员的演技和台词以及布景就可以演绎一段故事,后者则需要通过镜头不断摇摆,让平面的画相互切换、不断流动起来,不断展示着导演想展示的内容。

  完全可以用电影《驴得水》来举例子,这部电影还有着浓厚的话剧味道。这种电影开头会有极其简短的介绍,短既是为了快速进入剧情,也是防止让观众失去兴致;接下来,电影会进入了喜剧环节,需要利用喜剧来调动观众气氛,同时在喜剧中铺入剧情埋下新冲突;喜剧结束后,电影会陡转之下,矛盾不断爆发让剧情进入了正剧或者悲剧。剧情会很凑,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会一直被剧情矛盾所刺激着,时刻保持高度的舞台注意力,甚至无法做其他的思考,充满爽感。好的话剧就是这样,以剧情冲突取胜,让所有观众都把注意力放在剧情上。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蒙太奇艺术,所能展现的方式就多了。

  要讲故事,导演讲可以直叙、倒叙、还可以两者结合,如《记忆碎片》这一部电影,完全不按着正常时空的时间线来展开剧情;话剧也可以不断回忆,但是需要利用灯光或者幕布来加强暗示,没有电影那么灵活。

  要展现画面,电影有镜头和焦点这两个工具。电影镜头是“需要谁讲话就要把摄像镜头对在谁脸上”,而焦点是指要特别强调的镜头,通常会用长镜头和清晰注视来表示。这一点就和话剧不同了,话剧没有镜头只有有焦点,舞台会用一束光来聚焦表达焦点。在应用上也有不同,话剧舞台用一束光就能让观众知道聚焦物品的重要性。但电影不是,以侦探片为例,会有一些重要物品画面镜头,但是不一定会通过聚焦来强调,有时甚至只会一闪而过,到剧情需要的时候再重新聚焦呈现,所以观众不看完侦探剧情就不知道焦点应该在哪里。

  总而言之,电影所能运用的技术要多一点,更加自由。

  目前,话剧改编的电影还是很有区分度的,特别是那些从导演到主演都是话剧行业过来的电影。这一类电影有着话剧的优点和不足,会充分利用情感、道德理念、时间差、音乐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来制造加剧戏剧冲突,这是其优点。第一次看到这种电影都会惊为天人,就好像好莱坞第一次看功夫片惊叹:“中国人脱离了地心引力”;但是这一类电影往往都把重心放在剧情上,在大场面、画面美感上面要稍微差一点,当然随着时间推进,这种情况也会慢慢改变。

  除此之外,话剧拍成电影还有一个问题。话剧多是简化和极端的剧情,人物都是带着极端性质的性格,在舞台上这种特性有利于制造冲突,利于提升观众的观剧感受。只是话剧拍成了电影,没有观剧经历的观众在观影时的确好会来不及细想,但观影之后会有这样的反思:这样的剧情会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它是不是合理的?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爽是不合理的,合理了就不爽”,等大家都反应过来的时候,这种电影也许就没有那么好赚了,这一点才是话剧类电影最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