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近日国内上映,这部电影为什么让人感动?

  一、手绘的感动

  宫崎骏的电影没有迪斯尼、皮克萨的炫目。坚持手工绘制让他和他的吉卜力在这个CG当道的年代显得落伍。但就是这一帧帧手工绘制的图画让他的电影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手绘画面有一种温暖柔和的纯真,不像CG那样凌厉突兀。赋予画面的人文意味是电脑技术无法企及的。爱看他的动画片,其实也是一种内心回归的需要吧。我们都有过用铅笔在纸上涂鸦的童年,都有过那种拙朴却真诚的回忆。

  二、无可替代的配乐

  宫崎骏和久石让的组合,总是让人放心。还记得《红猪》里一段音乐响起,大气隽永,与纯净的画面配合,涤荡人心。在《千与千寻》中,久石让一如既往将题材把握和音乐表现运用自如。配乐或轻盈梦幻,或华丽斑斓,为画面增添无穷想象。

  三、“故事是导演,我不是。”

  《千与千寻》同宫崎骏以往的作品一样,是没有剧本的。宫崎骏认为,是故事自身的秩序将故事引向结尾。这种创作中的开放式架构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也为故事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挖掘自己的下意识。在那个过程中的某个时刻,思维之泉被打开,各式各样的观点喷涌而出……在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更多深刻的东西比简单的逻辑起了更大作用。”在一次访谈中,宫崎骏如是说。

  四、“唤两遍才答应的女孩”

  千寻的原型是宫崎骏认识的一个10岁女孩。与他以往的女主角不同,千寻是个平凡的女孩子,性格怯懦,常有无精打采的神态。影片中有一幕是千寻对父母的呼喊不加理会,直到父母喊第二遍才答应。工作室很多人都建议将这个过程变成三次,因为当时很多女孩子正是如此。她们不会立即回应父母的呼喊。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这个女孩子不是为了剧情凭空造出来的,而是真实的,是可以和观众产生共鸣的。影片开始捧着花束缩在汽车后座年上倦倦的神情;怯生生走下悬崖木梯时犹豫的脚步;请求锅炉爷爷给一份工作时细细声音里的不自信……不得不佩服这位大胡子爷爷敏锐的洞察力。相信很多女孩子看到这些场景时都会会心一笑。随着旅途的深入,她已经不是那个边吃饭团边哭泣的孩子,而是变成了一个能过自己克服困难的女孩子。宫崎骏曾说,他拍《千与千寻》,就是为了告诉看电影的女孩子:别担心,最终一切都会好的,一定会有属于你们的世界。

  五、通往未知的列车

  千寻在神秘之境的经历,与其说是历险,不如说是一次重要的“成长之旅”。每个人的成长都有阵痛。我们得学会自己勇敢面对,勇敢承担。千寻一开始和父母失散,其实就是孩子渐渐走出父母庇护的写照。父母变成猪了,不认识自己了,何其的恐怖!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躲在父母的护翼下时,就得依靠自己的力量,独自解决问题。这过程,身边人的影响很大。千寻从小白身上学到信任和勇气,从小玲身上学到礼貌,从小煤球身上学到劳动的重要,从无脸怪身上学到真诚。片尾千寻一个人上了火车的那幕,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成长隐喻。那个爱哭鼻子的小女孩不见了。现在的千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她要帮助自己的朋友。这个信念支撑着她,让她作出了自己的决定。我们渐渐长大,面临各种选择,谁也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就好像独自一人登上一列不知去往何处的列车,未来像窗外雾气迷蒙的风景一样难以捉摸。并不是所有的终点站都如人所愿。宫崎骏曾说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在制作片子时,他并不想把自己的悲观情绪传给孩子们,而是让它停留在自己的港湾。所以,我们从他的电影里看到希望。然后,我们思考自己。

  六、淡淡的怀旧

  看到千寻与浴场中众人将庞大的垃圾从河神体内拉出时,我内心震撼。片中的河神来源于宫崎骏居住的乡村附近的一条河流。很多人从中看到了环保的主题。但是我最先感受到的是淡淡的怀旧,一股忧伤的情绪。我们在这世上,生存着,失去着,这是生命永恒的主题。曾经美好的事物离我们远去。比如童年那条清澈的小溪,比如上学路上一畦畦绿油油的田地。它们只是这样消失,然后在我们心里留下一个忧伤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