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形物语》:比起人类,我更相信怪物
《水形物语》你看了吗?不可否认,这是一部成功的成人童话。
它的成功不仅是因为打动了观众,还打动了奥斯卡评委。在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水形物语》斩获了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原创配乐奖共计四项大奖,并获得13项奥斯卡提名。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在发表获奖感言时一度哽咽,距离上一次奥斯卡,还是在2009年,凭借《潘神的迷宫》,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提名。
一路走来,吉尔莫·德尔·托罗从未改变自己对于魔兽与魅影的追逐,也正是这种坚持,不忘初心的本质,才在积累了多年的今天,一并补偿。
《水形物语》与导演之前的几部电影一样,没有与导演高度的契合,便不能轻易的走进这场奇幻之旅。
影片以复古为主要背景风格,梦幻中又有点诡异。如果你走进这样的场景中,你就会知道,他在这样的环境中讲述的一切。
有人说,喜欢吉尔莫·德尔·托罗的人,是因为相信了他造的梦,不喜欢的人也并非真的不喜欢,只是从未真正走进过他的梦中。
“童话
上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美军军方在亚马逊捕获一头两栖怪物,随即送往位于巴尔的摩的秘密政府研究机构。政府和军方希望通过研究这只怪物,攻克太空科技中的几道难题。
哑女艾丽莎,我们的主人公在这所研究机构做清洁工,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这个怪物具有人类的情感。通过多次的相处,两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
语言都是带有欺骗性。
一人一怪物,都没有办法用语言去沟通,更多的交流是靠彼此的眼神与肢体的触碰。没有了语言的修饰,感情建立的反而更加纯粹。
只是,研究工作并不顺利,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烦,军方决定杀死这只怪物,已经与怪物建立深厚感情的艾丽莎决定营救。在几个好朋友的帮助下,帮助怪物重获自由,与此同时,也打破了禁忌,成就了跨种族之恋。
《水形物语》延续了导演的一贯风格,破碎的童话,被黑暗包围着。女主艾丽莎一点都不漂亮,甚至也不够纯洁,每天都要自慰,最要好的朋友,也是个同性恋的糟老头。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成就了《水形物语》的童话,打破了传统童话的桎梏,也挑战了观众的审美。
如果《水形物语》只是一部魔幻成人电影,那它绝对会是失败的。在这场童话之中,导演加上了那些边缘人的身影,种族,同性恋,战争等。他没有把这些边缘化的东西修饰然后呈现,而是让这些东西就以最直观的方式摆在面前。
观众受够了爆米花电影和歌颂美好的画面,那些被修饰过的真相比谎言还可怕。
“如果从历史来看,战争是残忍的,战争可以让你看到残忍,最好诠释的方式就是进行对比,通过想象或者和神话的美丽来进行对比,把残酷的现实和传奇神话当中不可能实现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水形物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这样说道。
从他的每一部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对残酷现实的描述,无论是《刀锋战士II》还是《潘神的迷宫》,从来不存在圣光,拥有的只有黑暗,无边的黑暗。
但是,他从来没有被现实的黑暗所吞噬,反而将这些东西,永远的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水之形
《水形物语》的英文名字是The shape of water,水的形状。从本质上来讲,水从来没有形状,只有容器是什么样子,水才会是什么样子。
但是水,只会是水,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个改变。
人心,也本该如此。
吉尔莫·德尔·托罗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追求的另类恐怖风格填补了诸多恐怖电影的空白。无论是温情主题下的异化与生存恐怖,儿童主题下的战争与科幻恐怖,浪漫主题下的黑暗与邪恶恐怖,还是和平主题下的灾难恐怖,都打破了传统恐怖电影模式。
从一开始的不被大众接受,沦为小众,到最后终成奥斯卡最大赢家。吉尔莫·德尔·托罗是在用诗意的艺术情怀浸润恐怖电影,成为成人世界的“黑色童话”。
对比回我们当下的环境,太多的人走失在了逐梦的路上。结果,也基本上大同小异。
我们始终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但是真正能坚持初心,不被环境的嘈杂所影响的人,没有多少。
正如之前上映的国产电影《无问西东》中,张震饰演的张果果,他代表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缩影,被社会打压,变得浮躁,欺诈。原本一颗纯洁的初心,一点点被环境侵蚀。
或许,我们在认为奥斯卡评委对《水形物语》的评判标准是因为“政治正确”。不妨从另一种层面去解释,正是因为时代的轨迹让人看到的只剩浮躁,才让这类型的电影变得尤为珍贵。
这是事物的发展,在被压缩到某种极致之后的逆向反弹。
《水形物语》,给观众留下了导演压根没想去填的坑。
艾丽莎是在河边被捡到的,她从小就喜欢水。她脖子上的伤疤不知道是什么造成的,也许这才成为了被抛弃的原因。
怪物在最后治愈艾丽莎时,伤疤长出了腮,这与她的身世是否有所关联?
又或者,隐藏着别的故事。
作者:影叔编辑:竹子美工:木木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素材来源:《水形物语》电影截图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