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破十亿的秘密,这个研讨会说出了门道
文/忠犬七公
电影《误杀》上映已经一个多月,目前票房破十亿,而且它的后劲十足,在上映一个月后还能重回单日票房榜首位,显示了极强的票房收割能力。不仅如此,在卖座之外,《误杀》的口碑同样出色。
肖央、谭卓、陈冲等一众演员的精彩演技,让电影深深打动了观众,其中的父女亲情更是让观众感动不已。电影缜密的逻辑,烧脑的情节,同样俘获了一批犯罪悬疑电影爱好者,围绕电影的推理环节是否合理等问题产生了不少讨论。
在近年来翻拍电影大多水土不服的背景之下,这样一部源于印度的翻拍电影,能够叫好叫座,达到10亿规模的票房体量,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编剧帮于1月12日举办了电影《误杀》剧作研讨会,围绕《误杀》展开了翻拍电影如何本土化、犯罪悬疑片的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的讨论。
到会的嘉宾包括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编剧、作家李正虎,编剧、导演周耀武,剧本医生樊苏华、周诗宇、唐龙,作家、编剧七根胡,电影《误杀》的编剧之一范凯华等,他们从各自的专业出发,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误杀》这部电影。
翻拍电影,不仅仅是本土化那么简单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差点睡着了。”《误杀》的编剧之一范凯华表示。印度原版的《误杀瞒天记》时长达163分钟,节奏温吞缓慢,因此国产翻拍,首先就要缩短时长,让观众很快进入氛围。于是冗长的听经部分变成了开场时激烈的泰拳比赛,观众的眼球一上来就被牢牢抓住了。
从第一稿到最后开拍,《误杀》的剧本前后八易其稿,可以说充分挖掘了原作的故事内核,同时填充了大量细节,改变了原作故事的发力方向。
范凯华表示:“羊的意象是我们在改编过程中找到的一个点,把阶层问题落在一个羊的身上,执法者是羊,羊如果没有草吃它们也是会挣扎的。这带有一种隐喻,同时也能让中国观众有一些思考。我们在创作中希望它可能是一种发问,不是故弄玄虚、充满留白、怎么说都对,而是真的有所指向。”
《误杀》编剧之一范凯华
本土化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因为观众需要共鸣。
范凯华举了个例子,假如美国人或者英国人他们翻拍《茶馆》,并不是把茶馆改成酒吧就能够翻拍,“如果要表达的题材不属于翻拍者自己,那么拍出来的作品一定是失败的。我们在翻拍的过程中,如果一直盯着原片,想要捕捉原片的精髓,达到原片的精妙之处,往往会导致我们走另外一条走不通的路。这次的翻拍就是找到了很好的框架、很好的规定情景、很好的题材、很好的人物等,剩下的故事是需要我们填充的,我们需要拿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原版的故事焦点放在了故事主人公如何对抗法律上,而《误杀》最后是以情制胜。“片中角色最后投案自首,是因为他的父母亲死于曾经的一次暴乱,而眼前的暴乱超过了原先维护女儿的预期。我们保留了原作的情境和人物关系,但是深化了人物。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情感的部分超越了对一个犯罪题材原有的期待,观影人群也就相应扩大了。”
《误杀》的电影类型不是犯罪悬疑片
樊苏华认为,任何改编作品,首先原作要扎实。一部印度影片,很多生活背景会和中国产生隔阂。在改编过程中,让观众接受故事,难度很大。《误杀》构建了一个简洁有力的框架,放在泰国去处理,这就免去了很多麻烦,也让人信服。
剧本医生樊苏华
“有一个误区,大家谈《误杀》的时候往往把它当成悬疑电影看,其实不是,应该把它看做是对抗特征特别明确的戏剧电影。有几点特别突出,首先《误杀》中对类型规律的运用是反规律的。完美犯罪在惊悚犯罪片里面是用在反派身上的,这部电影把它用在了一号人物身上。这个人的动机是保护家人,他要对抗法律,这一段的结构扎实饱满。”
“其次是克制,不滥用悬疑成分。戏剧前提是为了保护家人,对抗强大的法律体系,对抗非常强的对手,这个戏剧框架没有动。电影很有限度地使用了一些悬疑元素,但又非常有效。要知道过分使用悬疑的东西,会使得电影的受众变窄,对推理悬疑的克制,是《误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周诗宇也赞同樊苏华的意见,《误杀》并非一部犯罪悬疑片,在他看来“好的故事片应该是简单的故事,复杂的人物,在这点上《误杀》做得很好”。从类型上分析,这个故事还是偏重于“金羊毛”类型,它讲述了人在旅途当中成长的可能性,而拯救家人就是这条道路。
剧本医生周诗宇
通过细致的分析,周诗宇还指出了《误杀》的缺陷所在。父女之间对手戏的缺失,是《误杀》在影片结构上的一个问题,“对手不一定是坏人,给主人公制造冲突,并且持续影响主人公的叫对手。整个故事都应该是AB故事的双线叙事,《误杀》的问题在于没有B故事,整个故事都是在主人公保护家庭的问题,这就导致了结构略有偏移,这点非常可惜。”
李正虎看来,《误杀》把故事放在泰国,是一个巧妙的安排,此举规避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值得借鉴。同时电影里有很多彩蛋性的安排,具有一定的迷影倾向,无论是《嫌疑人X的献身》《蒙太奇》还是其他的一些电影,都有惊喜在里面。
编剧、作家李正虎
重点在于电影内容很丰富,不同层次的观众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一二线能看到救赎,能看到完美犯罪,三四线能看到强情节,还有泰拳等特定地域文化”。
注重情感,让《误杀》突破票房天花板
周耀武从导演的角度切入,认为《误杀》在文化认同和社会心态上面的把控是电影成功的要素。
编剧、导演周耀武
“为什么《误杀》能够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建立了文化上的认同,中国人讲家庭,特别讲家庭的亲情。这个故事能够得到国内观众这么大的认同,它对家庭情感的挖掘,比原作好很多。”
“《误杀》对于社会热点的把控很到位,电影实际上指出了一种阶层问题,是草根父亲和权贵警察局长进行的一场战争。这样的安排对于观众来说,有对于社会现实的折射。情绪上的贴近社会,也是《误杀》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
七根胡从女性创作者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在写悬疑的时候,在悬疑案件里面的所有的东西,场景是特别关键的”。七根胡逐一比对了原版和翻拍电影之间在场景上的不同,从家庭环境的设置到很多象征意味的安排,都说明了《误杀》胜在场景的细节。
作家、编剧七根胡
七根胡还特别提到父女情感的问题,“父亲人设是成立的,他跟他女儿就是有隔阂,他用实际行动全部做了这些事情,很感动。到最后记者问街头人时,父亲从来没说过一句狠话,但是周围街上的人都表达了‘谁要敢对我女儿这样,我就弄死他’这样的意思,其实这就是对父亲的一种心声吐露,设计得很巧妙。”
唐龙认为《误杀》这样的电影,如果做成一部极致的类型片,过于追求那些犯罪手法、推理过程,那么它就会有票房天花板。过于理性,就没有情感的发挥,而《误杀》的成功,情感的释放有很大功劳。
剧本医生唐龙
“《误杀》跟其他的爆款电影有一个共通点,从《唐人街探案》到后来的《战狼》《流浪地球》《哪吒》,都有一种情感的释放,很多观众到最后泪流满面,这是票房的催化剂。”
“像《柯南》这种系列片,经常是他到哪里玩就死一个人,但是柯南查案的情感动机远远没有《误杀》这里面父亲要保护女儿来的强烈。当故事建立在这样一个亲情对抗上面的时候,破圈是必然的。”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
作为本场剧作研讨会的主持人,张卫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各位的总结都很精彩,我们也看出了《误杀》不仅仅是一部犯罪悬疑片这么简单,在类型元素、情感把控等方面都有很多可取之处。也可以看出如今的新一代编剧在类型电影上研究得很透彻,电影的升级就是在人才上有所体现。从这点来看,在2019年电影工业升级探究方面,本次研讨会很有意义。”
整个电影《误杀》剧作研讨会持续了整整3个小时,编剧帮的创始人杜红军表示,进行这样的“剧作研讨会”,召集编剧、导演、制片人、剧本医生及影评人等各种身份的创作者,就是为了从不同维度碰撞出火花,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无论是剧本阶段还是商业化后的复盘阶段,都可为后来者提供一份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