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为什么《阿甘正传》能够击败《肖申克的救赎》呢?

  一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或者干脆说凡是经典,大都是经得起阐释和多方面解读的。多方面解读不是一些人的“过度阐释”,只要不是那种在阐释的文本上做过多脑洞大开的发挥解释,弄到最后变成了荒诞离奇的东西,所以还是要回到电影本身的文本上来说。

  不知道有没有人是在看了《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过来的呢?小编就是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才去看的《阿甘正传》。在当年的那届奥斯卡上,《阿甘正传》力压《肖申克的救赎》获了奖,很多人说是因为《阿甘正传》的思想是符合当时美国的一个主旋律内容的,而《肖申克》却是一部另类的东西。在小编看了《肖申克》之后,却是很有意思,无愧于那么高的评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那些评委的看好,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观众们却是发现原来《肖申克》才是最优秀的一部影片,风头也是盖过了《阿甘正传》。

  小编在看完《肖申克的救赎》之后就去重温了《阿甘正传》,个人来说还是比较倾向于《阿甘正传》这部影片的。回到电影本身,这部影片不需要多么深入的思考就能看懂,比如在小阿甘入学的时候,那个校长前脚不怀好意的问阿甘妈妈:佛瑞斯特先生去哪了?后面画面就转到了小阿甘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屋子里还传来了那种刺耳的嘶吼声,大家也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阿甘的母亲为了阿甘入学和这个猥琐校长做了交易。

  而珍妮的父亲虐待她,性侵犯她,这些都是在电影中台词和情节明确交代了的。而最后珍妮生病了,至于得了什么病,并不是很重要不是吗?影片也说不上是暗示她的艾滋的意思。在召唤阿甘来相见和交代后事的时候,语气显得很平静,不像是知道孩子也染病命不久矣的样子。影片中也有一些算是彩蛋的细节吧,是否含有寓意我们说不清楚。在阿甘第一次见到小阿甘的时候,珍妮告诉他这是他的亲生儿子。阿甘显得很是惊骇,第一个问题竟然是:他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智商过低......回想开始时妈妈倔强又努力的告诉阿甘,你不是低能,你只是特殊。阿甘也曾在片中说了很多遍的stupid is as stupid does。成长的路上,很多的人嘲笑过他、骂过他,早已锻炼的刀枪不入的阿甘,也会怕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样是个低能。所以阿甘爱自己的孩子和母亲爱阿甘一样,害怕到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再经受一点点自己曾经受到的侮辱。

  两部影片中的主人,看似截然不同,但是核心都是一样的:顺从自己的内心。阿甘是个傻子,但是只有傻子才会不考虑别人的看法,专注于自己的想做的事情,尽管与正常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那一次在看到自己珍妮与一个男人在车中亲热,正常人还是知道要识趣回避的,但是阿甘却是韩尴尬的将那个男人给走了一顿,因为阿甘认为那个男的在欺负珍妮,他要保护她。会不会有人认为阿甘这是吃醋的表现,可能吧,但是爱欲一定是先于情欲的。这一点应该是有人同意的吧。

  而在《肖申克》中的安迪却是一个聪明人,当一个聪明人遭遇诬陷的时候,最有利的回击就是“当上帝不给我救赎,那我就自己救赎自己”。所以他用了20年的时间挖通了那条瑞恩说六百年才能成功的通道。虽然二十年的时间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救赎,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这条求生通道作的铺垫。事实上他的救赎,从进入肖申克监狱开始就没有再停止过了。两者对比,前者是一个傻子的天性使然,后者则是一个聪明人的潜心复仇。两个人都是在顺从自己的内心在做事,只不过一个受到了老天的眷恋,另一个则是被现实挤压的聪明人。

  所以在两部影片所讲述的核心思想面前,堪称神作的两部作品比拼的就不再是演员、技巧和拍摄这一些点缀的东西了,而是衬托这一切的世界观。《阿甘》的世界化是一种朴素的哲学追求,而《肖申克》则是复仇的救赎哲学。哲学并没有高低,但是表达哲学的作品却是能体现出高低水准的。《肖申克》的结尾就像是人生虚无的死亡,给人一种静默无奈的真实,这样的哲学,高于生活,让人无可奈何。这是电影对于人生的终极探讨,把人生优雅的拜访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除了一起悲叹却是一样的无可奈何,因为他带来不了幸福。艺术并没有对错,只是世人往往更喜欢哪种给生活以勇气的艺术。《阿甘》算是做到了这一点,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让阿甘成为了马云的偶像,然后马云又成为了别人的偶像。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阿甘正传》击败了《肖申克的救赎》。

  两部影片可以说都是世界影坛上的神作,其艺术的价值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再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个体,所以哪部更优秀的争论是无谓的,喜欢就好。你们说为什么《阿甘正传》能够击败《肖申克的救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