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巫峡棺山现实版——悬棺葬,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鬼吹灯巫峡棺山里面讲到了悬棺,即悬挂于山崖的棺材,这不是虚构,是取材于现实。
悬棺葬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在悬崖上凿数孔钉架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故名。
悬棺葬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鄂等省,北方山西也有分布,南方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威信等县。
各地发现的悬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福建武夷山地区的多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珙县洛表悬棺的随葬品以衣服为主,其上装饰复杂,随葬的竹筷上写有汉字。
这种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悬棺葬式,至今仍有很多未解之谜。
谜题之一: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特的葬俗
生活在福建周宁、福鼎、柘荣、屏南等地区的畲shē族,有一个关于悬棺葬由来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其后代代沿袭,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葬习俗。畲族的“畲”字,古时写成“輋”字,也包含了这个故事的意思:在凤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后,用车轮把棺木悬挂在峭壁岩洞中安葬。当然这只是个传说。
上述传说,说明施行悬棺葬是为了“死不落土”。至于为何有这个观念,其他地区是否也有同样的观念,尚不知。
还有人认为,悬棺葬与史前原始民族实行岩居有关,是人们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人们生时既然住在岩洞里,死后当葬回原处。也有人认为悬棺的形成实际上与战乱和科技水平有关,并无什么其他复杂的原因。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纵观悬棺葬遗存的分布,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上,表现出行悬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处”的特点,而葬具形式则以船形棺和整木挖凿的独木舟式棺材为主,如果再结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种情况综合分析,悬棺葬习俗当属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
谜题之二:如何把那么重的棺材放入崖洞
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及江西等地的专家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美国学者合作,采用绞车、滑轮等机械装置,在江西贵溪仙岩把一具重约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吊进了一个离上清河水面约二十多米的悬崖洞中。新闻媒体和有关学术刊物曾竞相报道发表论文,声称此举“重现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装悬棺的壮观场面”,从而“解开了中国悬棺这一千古之谜”。但这是现代工具,完全脱离了距今千百年的历史背景,有关古人采用与绞车、滑轮类似的提举技术的说法,其实是缺乏有力证据的。
还有学者提出悬棺葬遗存多以处山临水为选址共性,距今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最晚的也在四百年以上)。在这千百年中,河道、地貌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贵溪县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的两岸石壁,在两三千年内都经历了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侵蚀,在长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是完全可能的事,因而放置棺木的高度也就不会像所看到的这样高峻。
众说纷纭,古人在悬棺上的聪明才智还有待现代人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