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决战中途岛》分析,中国人为什么会投资一部美国抗日大片?
文/娱乐圈探长
最近正在热映的《决战中途岛》可以说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上映一周以来就已经有4万多人在豆瓣评分,反响热烈。
一方面大家被电影中高度还原的二战历史和震撼的特效所吸引,忍不住拍手叫好。另一方面,有不少人注意到了电影最大的出品方是博纳影业,对此颇有些不理解。
其实早在201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当博纳影业宣布以8000万美金投拍《中途岛》成为影片最大出品方时,就已经引起了一片哗然。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市场逐渐饱和,资本走出去的必经之路,而且这是中国资本首次主控主投一部外国影片,可以说是中国电影资本的高光时刻。
也有人觉得博纳这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国产电影尚且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何苦把大把钞票扔给好莱坞。
而等到影片上映,对于博纳此次注资行为的讨论再度卷土重来。
这种心态未免太狭隘了些。
从商业的角度看,《决战中途岛》是博纳影业从中国市场向世界市场跳跃的一个踏板。投资不是捐款,生意也不是善心,博纳投资《决战中途岛》说到底是为了更大的商业价值。
即便撇开商业角度不谈,博纳此次选择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来投资,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有人觉得中国人就应该只拍“中国主旋律”,但众所周知,博纳近些年出品了《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中国机长》等多部成功的“中国主旋律”大片,在这一点上博纳无疑已经走在了最前沿。
而且早在2012年,国内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就非常火,倡导“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理念,博纳此次的投资行为其实恰恰是响应了这种号召。
对于反法西斯战斗而言,所有二战中的抗战国其实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这点在影片中也有多次体现:美方轰炸日本后因燃油不足,最终选择了在中国沿海着陆,并得到了中国军民的帮助才最终得以脱险。影片的末尾,美国电影人还特地打上字幕,不忘感谢中国军民在当时对美国空军的帮助。
在当时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如果不是多个国家站在了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那么二战的结束可能还要推迟好几年。所以作为“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投资美国抗日电影,真的一点也不违和。
而且无论是中国的抗日片还是美国的抗日片,其实归根究底,都是为了让观众牢记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的当下,而不是为了细数抗战国的丰功伟绩。其实这也是博纳会拍摄《红海行动》这些“中国主旋律”影片的初衷。
从《红海行动》到《决战中途岛》,博纳的初心都没有变,所以没有必要因为电影的主角从中国人变成了美国人而口吐酸言。
平心而论,《决战中途岛》真的是一部很棒的战争片,尊重史实的同时又不乏大家喜欢的大场面,让战争片更具观赏性,从而把对于战争的反省传递给更多的人。
这样一部影片,我实在找不到喷它的理由,只想让还没看过的朋友抓紧机会去影院里感受视听的轰炸和对战争的反思。也更要为中国人主控主投一部国外大片,让中国电影人真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