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花城文学榜揭晓,10 部作品入选

  新快报讯 3 月 25 日晚," 有风自南——花城文学之夜暨 2023 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 " 在广州友谊剧院举行,现场揭晓首届 " 花城文学榜 "10 部入选作品并颁发荣誉。首届花城文学榜以 " 追光 · 踏浪 " 为主题,评选出 2020 年 7 月至 2022 年 12 月出版的 " 十大文学好书 ",以此鼓励有当代审美意识、艺术创新理念、文化生命活力的文学创作。

  首届花城文学榜上榜作品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麦家,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陈晓明,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刘斯奋,作家、编剧、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等众多嘉宾和广大文学爱好者共同观看该场晚会,一同见证广东文学的高光时刻。

  《回响》(东西)、《一日三秋》(刘震云)、《金色河流》(鲁敏)、《千里江山图》(孙甘露)、《河湾》(张炜)、《燕食记》(葛亮)、《我的二本学生》(黄灯)、《诗来见我》(李修文)、《奇迹》(韩东)和《跑步集》(李敬泽)等十部作品入选此次花城文学榜 " 十大文学好书 "。

  谈及上榜感受,《我的二本学生》作者黄灯表示:" 广州这座城市打开了我的视野,滋养了我,也教会我诚实和诚恳,教会我谦卑地看待这个世界。" 葛亮既是花城文学院的签约作家,同时以《燕食记》入选首届花城文学榜。葛亮说:" 我希望《燕食记》所呈现的气息,对于读者来说是一股和风——和风拂林,甘雨润物。文字是个非常美好的载体,它承载了我们对于历史的想象,承载了我们对于岭南这方热土发自内心的勾勒。"

  首届花城文学榜 " 十大文学好书 ":

  聚焦当代审美意识、艺术创新理念、文化生命活力的文学创作

  《回响》 作者:东西

  一桩凶杀案让女警察冉咚咚穷思竭虑,追查真相的她同时陷入了婚姻的迷局。小说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在案件与情感的复杂缠绕中,揭开一个个人物的身份、人格、心理,直抵人性最真实幽深处……心灵与现实交互回响,善恶爱憎都有呼应。

  入选评语:东西的写作,向内勘探,运笔所至,直抵本心。《回响》双线交织,动静互照,困境与救赎构成的心灵涟漪,于无声处听惊雷。寓传奇于日常,于困顿中重铸爱,是《回响》对于当代生活的重要启示。

  《一日三秋》 作者:刘震云

  该书架构在六叔的画作之上,搭建起多重空间:有仙女 " 花二娘 " 在延津人梦中寻找笑话的传说,在梦里,要么被笑话救命,要么被严峻索命;也有在豫剧《白蛇传》中饰演许仙、法海、白娘子的三个普通人的情感和心事……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世俗生活所包含的哲理,及打破日常生活壁垒的想象力。

  入选评语:刘震云是悲怆的幽默者,也是沉思的虚构者。《一日三秋》熔生活、笑话、神话于一炉,荒诞与现实一体两面。刘震云凝视着大地上来来往往的生灵,使凡人心事直抵民族心灵史。小说也追问着:个体如何泅渡时间的河流,美善如何在苦难的漩涡中确认。

  《金色河流》 作者:鲁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家的小老板穆有衡在晚境回望一生:好兄弟何吉祥临终前将在南方闯荡下的全部身家一手交托,以抚养其尚未出世的骨肉,却被他挪作 " 第一桶金 " 就此发迹,亦导致缠绕终生的罪与罚。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老儿子穆沧、痴迷昆曲心性乖张的逆子王桑、身世不幸野蛮生长的干女儿河山,均是扶不起又丢不下的铁血柔肠与恩亲离合。大善若水,金色奔流。穆有衡、何吉祥及其儿女们四十年的沧海桑田,从物质到非物质的代际相传,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向善之心,细小不舍与千金散尽中,交杂着民间智慧、商业精神的时代嬗变。

  入选评语:鲁敏的写作,涉笔于故乡回眸、青春往事、世情百态之间。既写河流,也写浪花;既是现实,也是寓言。万物丰盛,人心斑斓,《金色河流》取滴水以为镜,照见现实与历史、辉煌与沧桑,也照见生命困境、精神归航。

  《千里江山图》 作者 : 孙甘露

  1933 年,一场秘密会议突然被冲,一半与会者被抓。陈千里临危受命,重整队伍,继续执行绝密计划。众目睽睽之下,一场事先张扬的转移险战就此展开。 作者将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理想主义者重新聚起,他们的身影出没在上海、广州、南京的市井街巷,用生命照亮了风雨如晦的暗夜。孙甘露像拿着一张地图或拎着一盏夜灯,带领读者走进现场。他用小说家的笔力,不动声色地复刻了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写出一场场曲折迂回、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

  入选评语:孙甘露的写作,筑叙事之迷宫,构母语之意韵,为当代汉语贡献别样的文学气质。《千里江山图》引先锋之笔韵,叙红色之江山。历史波谲云诡,人事神秘沉浮。孙甘露化身侦探,入历史之迷阵,立精神之旗帜,先锋文学与红色文学于此合流。

  《河湾》 作者:张炜

  本书以家庭这一社会的最小单位为核心展开故事,写尽网络时代的步步惊心与诡谲神奇。对主人公傅亦衔而言,体面的表层之下是一份隐秘的生活,是漂移无定的精神与现实。余之锷与妻子苏步慧同为傅亦衔的挚友,他们远离闹市,寻得一处至美的河湾,却又希望自己 " 一辈子都不跟‘田园’‘回归’这些陈词滥调沾边 "。傅亦衔见证了余苏夫妇从激越到颓丧、从顶峰到谷底的全过程,怜愤痛悟:怎样走向忍韧坚卓的人生,冲破浓霾重重的命运的迷局?

  入选评语:个人与历史的对话,家族史和社会史的汇流,构成了张炜独特的叙事品质和精神气息。《河湾》感性弥漫,返璞归真。张炜以超越性的自然书写,交织出一种诗性的孤独;以历史同行者的质询,创造出从心所欲的晚郁风格。

  《燕食记》 作者:葛亮

  《燕食记》沿着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线索,揭开广式茶楼里 " 大按师傅 " 荣贻生及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见证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兴变。作者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从商贾政客、革命志士、钟鼎之族、行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市井民生,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

  入选评语:葛亮的写作,气息典雅,韵从古出,及于物而入于心,发乎情而通于史。《燕食记》出虚入实、以食见史,厨食之事关联着仁义之事、修身之事,饮食话语缝合了抒情话语、家国话语和礼义话语,饮食现代性书写又添新篇。

  《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黄灯

  黄灯的一本非虚构作品,作者从自身的教学日常写起,通过任教公共课、当班主任以及 " 导师制 " 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在接受学生求助和咨询等琐碎的职业体验中,获得了学生群体成长的第一手资料,对学生毕业后的境况做了跟踪和思考,折射出当下最为多数的普通年轻人的状况,并勾画出一批年轻人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入选评语:黄灯的写作,直面大地与人生。《我的二本学生》怀高处之理想,勇于日常经验的敞开,有仁者的慈爱,也有思者的自省。黄灯提示着,非虚构不是现成的认领,而是技艺的锤炼和伦理的追问。

  《诗来见我》 作者:李修文

  鲁奖作家李修文的散文集。作家以自己的风格与角度解读中国古诗词,独具韵致。与其以往创作不同,这一次他向着历史更深处行进,走进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等人的世界,写他们人在江湖的无奈与感叹,写他们犹在笼中的挣扎与艰辛,不仅为今人展现这些诗句的心血与道路,更体悟他们意在言外的人生感怀。

  入选评语:李修文曾披山河袈裟,以致江东父老。困顿中的尊严,尘埃中的美善,他都念念不忘。《诗来见我》天地悠悠,滴落于古典诗的心灵试纸,妙不在现代人读古典诗,而在卸下诗的油彩和盛装,回到海内相望,天涯此时,心灵震荡、诗意赋形的一瞬与永恒。

  《奇迹》 作者:韩东

  《奇迹》收录韩东近年创作的 125 首诗歌新作。这些作品直接、具体地触及生活情状,以清晰、朴素、简洁的语言叙写琐屑平庸的 " 日常性 "。诗集分几个小单元:" 白色的他 " 专写动物," 致敬之诗 " 则是写给友人和需要致敬者的," 梦中一家人 " 写家人," 悼念 " 写死亡并致敬亡者等,写得温暖而透彻,具有感人的力量。

  入选评语:韩东的写作,千锤百炼,极简极丰,以银针之锐敏,探日常之幽微;以哑石之沉朴,破矫饰之抒情。《奇迹》是韩东集大成之作。胸怀万古,语道平常,工笔细描,沉默处有深情,是取自时间飞地的陈酿,是当代诗向物而生的 " 奇迹 "。

  《跑步集》 作者:李敬泽

  评论家李敬泽的新评论文集,收录了作者近两年来关于文学艺术的各类评论、序跋、随笔和对话,文章中既有中国文学艺术前沿问题的探讨,有中外当代重要作家的评述,也有对近年来文学现象的细致剖析,见解独特,文采斐然。

  入选评语:李敬泽是当代文学的在场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也是当代批评的践行者、探索者和变革者。《跑步集》多对话,少独语,寓讲演于笔耕,以 " 跑步 " 应对剧变,站在未来凝视当下。身处解构与建构、否定与肯定、碎片与总体的文学迷津,《跑步集》的启示意味深长。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图片: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