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这部《金陵十三钗》吗?

  君不见,雨沾席上,风急打船头。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南京一殇,红菱难倚堤柳,才至豆蔻,也罢了血染五月秋。知否,知否,金钗泪洒秦淮景,琵琶涩酸杨花稠。《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灰烟隐没的南京城。寂寞硝烟里,破落教堂闯入了一群身份迥异的不速之客。脆弱无依的女学生、庸鄙吝啬的西洋入殓师还有栖身楚馆秦楼风尘女,日寇临门,人性百态共同谱写了一曲弦断弦绝的英雄曲。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历史改编的电影,它不是一个有关"特殊女人"卖淫的故事。它发生的背景是在1937年12月12日,地点是在南京,这一天守城的中国军队全线崩溃和撤退,第二天,也就是1937年的12月13日,像野兽一样的日军就占领了南京,从此开始了没日没夜地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大奸淫、大劫掠……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历史改编的电影,它不是一个有关"特殊女人"卖淫的故事。它发生的背景是在1937年12月12日,地点是在南京,这一天守城的中国军队全线崩溃和撤退,第二天,也就是1937年的12月13日,像野兽一样的日军就占领了南京,从此开始了没日没夜地对中国人民的大屠杀、大奸淫、大劫掠……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首句打破千古流长的名句,独辟行径,但也植入小说的主题。

  "商女亦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

  秦淮河上"博士"级别的赵玉墨,就是严歌苓笔下,感知亡国痛的典型。

  如果可以,玉墨多希望自己永远留在十三岁。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玉墨不止一次提及,十三岁的自己,也是像书娟她们一样的女学生,一样的年少、纯真、对未来充满期望。

  小说里,作者借姨妈书娟的眼睛感受了这场屠杀、这场浩劫血腥残暴黑暗的事实,讲述了一个"特殊女人"的故事,也就是《金陵十三钗》那令人心酸、可憎可悯而又令人感动的英勇献身的故事。

  电影里,片子讲述了1937年被日军侵占的中国南京,在一个教堂里互不相识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和殊死抵抗的军人的伤兵,他们在危难的时刻放下个人的生死,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电影只想让我们的印象中留下一个好一些的结局,并不想要这些令人悲伤的情节出现在他的电影中,至于这十三人最后怎么样了,电影中没有说破,但是要知道,这个电影是小说改编的,而在小说中,则交代了她们之后发生的事情,最后活着的人,只剩下了玉墨一个,而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她也受尽了折磨。

  在几个人到达日本人的晚宴现场后,玉墨和自己的姐妹们冒充几位女学生,代替她们成为了日本人手中任人欺辱的对象。在那个过程里,玉墨的两位姐妹由于不堪对方折磨,报复未果后被日本人诛杀,剩下的几人则相继被送到了慰安所,在那里受到了更大的摧残。她的姐妹们陆续离开人世,唯有她一人咬牙坚持,艰难忍受日本人带给她的各种痛苦,她无时无刻的不在想着逃离这里的方式,尤其是在姐妹们都死光后,这种地方是绝对没有办法在待下去的。大概她是做了四年的慰安妇逃出来的,逃跑成功后,她立马给自己进行了“整容”,面目全非的她顽强地活着,坚持到了战争的胜利,并站在国际法庭上控诉着日军的暴行,那些逃离这里的女学生们因为这件事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就像是书中主角说的那样:“我们从这些被卖为奴的低贱女人身上,学到了解放自己。”她们得到了救赎。

  一九四五年的八月里,日本的天皇正式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宣言,那些在慰安所里饱受折磨的女子们才得到解救。

  影片结尾是开放式的,并未交代金陵十三钗的结局。然而,隐喻的情节却真实而残忍<告诉观众,十三金钗不复返,从此秦淮无欢笑。约翰的工作是入殓师,当十二个女人无畏地躺在冰冷的教堂之上嬉笑化妆时,结局早已确定。着离别状,那得能走还乡路?逃不了花落人殇,琵琶弦断的酸涩结局。

  其实这部电影在拍摄时候,做出了一点自己的创造,其中有不少的改动,为的就是不让这个电影太过悲伤,在小说中,乔治被日本人打死了,并没有男扮女装,玉笙也没有在这件事中被杀,因为电影中需要乔治男扮女装,所以必须要有人牺牲,到时候乔治才能上场。很多人都在抱怨,这些风尘女子怎么了?大家都是人,她们难道就没有没学生的命值钱么?

  其实他们所象征的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女学生们所象征的是未来的希望,而十三钗所代表的是那些需要救赎心灵之人,她们知道赴宴会有什么结局,但是学生们帮过她们,在这场悲惨的战争中,她们却没有办法为女学生们做些什么,而这次,就是她们报恩的机会,哪怕是被人们所不懈的她们,人性中都拥有着闪耀光芒的一面。

  “我有一段情,唱给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啊,让我来,唱一首秦淮景呀,细细呀,道道来,唱给诸公听。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瞻园里,堂阔宇深。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

  商女亦知亡国恨,一曲秦淮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