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那些叫着刚子、溜子的一大帮队员为什么毫无印象?

  这是刚子的扮演者,你认出来了吗?

  《流浪地球》里有很多的人物,但奇怪的是,有很多人物,只听到电影里大呼小叫到他们的名字,但却无从见到他们的面容。

  比如,王磊带的那个救援小分队里,能够让我们记住的,也就是王磊与那个名叫周倩的女队员,其他的一群队员,只能在各个场合,听到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在电影里的面容是一片模糊。

  比如,我们听到的这个小分队里的名字有:刚子,溜子,锤子,但是他们有什么个性,有什么面容,有什么经历,电影里可以说一片模糊。

  当然,这个原因,可以归结为电影的时长有限,把责任推给电影的时长限制上。

  但这不是理由。

  本身电影在设置多人小分队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如何尽快地把这些人物介绍给观众,而介绍的手法,无非是要让观众对人物外形有一个大体印象,然后,让他们尽情地表演,通过他们的对话与交流,来表现他们的个性,这样才会在观众的心目中烙印下各人的形貌与特征。

  想想,我们来到大学校园里,面对一个陌生的宿舍集体,一下子要结识那么多的陌生的面孔,我们不是首先通过认识一个人的外形,然后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才能够辨识出不同的个人的吗?

  《流浪地球》里,恰恰没有这样的把人物推介给观众的自觉意识。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当王磊那一帮人在征用了运载车之后,一下子就把救援小分队的人推了出来,但是对他们的身份并没有介绍,这就是犯了电影中的人物交待之大忌。

  这就是电影里介绍人物的疏缺:

  第一, 电影不介绍人物。

  当然,有人会说了,电影的时长有限,来不及介绍人物。但是,介绍人物,并不是让人物静止地站立在那里,耗费片长,推出人物,而是在情节的进展与动作的运行中,介绍出人物。

  而王磊那一个队伍出现的时候,就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让人物在融合进运载车中的时候,充分表现小分队的人物,与车子中的爷爷、刘启他们有过擦肩而过的互动的话,那么,可以就可以在介绍救援使命的同时,展现出各个人物的个性。

  第二, 电影不拍摄人物面容。

  分清一个人的主要手段,主要是靠面容界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浅显道理。

  但《流浪地球》恰恰多用中景镜头,很少去近距离地拍摄带着头盔的人物的面容,所以,外骨骼头盔,把每一个人都搞成一模一样的人。

  电影在镜头组接上还有一个问题,它会把不同的带着头盔的队员连接在一起,造成人物之间的关系极为混乱。

  《火星救援》人物面容很清楚

  我们不妨看看好莱坞拍摄的《火星救援》,整个电影里的人物也是带着头盔,但是它的镜头设置,却非常具有技巧性。它会将人物的面容用特写的超大的镜头呈现出来,所以,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可以看出表情展露无遗,一下子就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印象,也方便了观众对人物的辨识。

  《流浪地球》中都是这种中景镜头,几乎没有人物特写

  而在《流浪地球》中,电影几乎没有给这些名叫刚子、溜子的小分队演员以任何特写的镜头,更没有把镜头伸进他们的头盔之中,去展现他们的眼神、神情与面容,这也导致他们在电影里只能以名字的形式存在,而他们的面容形象,却无从去感知及把握。

  第三, 电影不让人物进行沟通交流。

  人物的个性是通过交流而逐渐显影出来的。个人的话语风格、思维方式及交流态度,都是让人对一个人形成印象的关键要素。

  我们不妨看看与《流浪地球》同时公映的《疯狂的外星人》。

  《疯狂的外星人》在特效与气派上,当然不能与《流浪地球》相比,但是《疯狂的外星人》有一个长处,它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比《流浪地球》要灵动一些。

  《疯狂的外星人》里的开头,也有一段太空站的镜头,在这一段太空场景的戏份中,电影一直让宇航员在太空站中,进行交流与调侃,影片的台词,也濡染着好莱坞电影里类似台词的幽默与风趣。

  外国人参与了编剧,而中文网站上都忽略了这个编剧

  如果我们对照一下《疯狂的外星人》中的编剧名单,会发现名单中有国外编剧,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一段显然与中国电影台词风格完全不同的、更多地蕴含着幽默趣味的对白,来自于谁自手。

  《疯狂的外星人》

  在《疯狂的外星人》中,一开始的太空场面,C国的宇航员就在运送基因球的过程中唇枪舌尖,相互调侃,使得后台的一位女工作人员对他们说:不要贫嘴了。

  《火星救援》

  无独有偶,在好莱坞电影《火星救援》中,开始在火星野外工作的宇航员,也是相互之间调侃搞闹,导致后台的女工作人员,也对他们说:闭上你们的嘴巴。

  这些对话难道是废话吗?恰恰相反,这些对话把人物的个性竹筒子倒豆一般地往外倾倒,实际上释放出的是对人物性格的背景介绍。

  为什么好莱坞电影台词令人觉得意在言外,意犹未竟?这不能不提到好莱坞工业体系里有“剧本医生”一如,就是一部电影在拍摄的时候,都要经过这些剧本医生之手,对台词进行电影化的改写,让台词显得更富有内涵而隽永生动,这些修改台词的人,在电影里根本不留下姓名,改好拿钱走人,但电影的台词却立马生动与灵动了许多。

  而相对而言,《流浪地球》里,几乎没有队员之间的相互调侃与沟通的交流话语,也自然对他们的个性塑造少了一个维度。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通过滔滔不绝的电影台词,形成了一个多维的人物塑造空间的话,那么,像《流浪地球》这样,电影台词严重匮乏、只会让人物喊出“老东西”“混蛋”这些文明禁语、且对人物交流与沟通放任自流的电影,自然在人物刻画上少了一个“维度”。

  这样,好莱坞电影在人物塑造上多占了一个维度的“降维打击”,必然要对《流浪地球》在人物塑造上的荒芜与欠缺产生一击必杀的影响,这才是中国科幻片一门心思意图在特效上寻求突破,最终却在另一个维度上被人抄了后路的真正的危机所在。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电影,与《阿凡达》的特效还有十年的差距,坦陈与《星际穿越》的差距,更是巨大。

  但是,与《星际穿越》以精致构思与人性刻画相比,《流浪地球》里除了那个源自于中国人“地球也有抖三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浪漫主义叠加蛮干文化的混合传统的“搬迁地球”的欧亨利情节设定之外,整个电影里,没有提供出人性追究的深层意蕴,巨大的对地球的疯狂设想,已经足够让电影具有了情节的动力,对其它的人性的刻画已经无暇顾及了。所以,这才导致电影里爷孙之间的情感疏淡,父子之间矛盾的转化生硬,兄妹之间手足情的简单突兀,成为电影里的人设的最大众化的套路疵点,这一切,都让电影无法提供更多的令人回味的深层的人文意蕴的激荡与感动。这才是与诺兰的电影《星际穿越》真正的差距所在。

  总之,我们在《流浪地球》中感到不满意,才会知道我们欠缺什么,如果一味地把不满意看成是“黑”“挑刺”,那么,中国电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差距所在。而实际上,郭帆导演却是相当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电影所在的定位,而那些一味地吹捧者,却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对待一部电影的成功,也不懂得什么是电影未来进步的真正的机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