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比印度原版少了一分,陈思诚喷豆瓣在理吗?
豆瓣又惹事了。别紧张,这次跟往常一样,他们还是被动背锅。
起因是电影《误杀》的监制陈思诚,在首映观影场批评豆瓣且为自己的电(才)影(华)喊冤。
陈思诚那天在现场的灵魂质问是:“一样的故事,我拍的版本分数就比外国版低,豆瓣评什么电影?”
眼下两部作品的豆瓣评分,都比陈导口中的分数有所下滑,但印度版依旧比国内翻拍版的《误杀》高出1分是不争事实。
正好小北北自掏腰包买过《误杀》点映场的票(这很重要,你们懂的),也看过原作,今天来帮陈思诚找找两部电影的一分之差。
两部电影基于同一个故事——自小辍学、文化程度不高的男主与妻子育有两个女儿,一家过着宁静和美的生活。没想到大女儿去参加野营活动,彻底改变全家人生活。原来野营中,她认识了警察局长官的儿子,一个被宠坏的罪恶男孩,并在之后被其骚扰,挣扎反抗中大女儿失手杀人。
但更重要的是后面,围绕男主如何利用电影知识处理和掩盖这件事,躲过警察检控的剧情展开。
故事背景和脉络都相似,到底怎么翻拍出新意,确实是个横在《误杀》面前的难题。
从电影的成品看来,《误杀》做得还不错,故事有改编、有本土化,也有自己思考过后加进去的深思。
原版故事发生在印度,依托的就是印度的整个社会环境,以及警察、法院等等情况和制度。而《误杀》则耍了把聪明,将整个故事放在了泰国一个虚构小镇的华人聚集地,巧妙地避免了题材过于敏感、涉及制度不符合实际的问题。
从电影里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设定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
相较于《误杀瞒天记》,《误杀》在前期就已经将矛盾推进得更加极致。
比如原版中男主一家是中产家庭,过得还不错;而中国改编版里男主一家就是略微拮据的底层家庭;原版中警察长官母亲手段铁血,但之前并没有公然为儿子掩盖过罪行;而在中国改编版中,陈冲演绎的警察局局长则是个“有前科”的——儿子差点戳瞎别人的眼睛,她授意手下用钱解决,这其中产生的问题又被男主看在眼中,形成成见。
案件主要矛盾上,《误杀》也是更进一步。原版中男主的女儿是被偷拍了洗澡视频,然后被威胁配合强暴;而《误杀》里男主的女儿先是被迷奸,又被录下了视频继续威胁。
在电影改编本土化方面,《误杀》有细致地将原版很多印度生活日常,改成在泰华人的日常,比如带家人看电影改成去看泰拳,以及增加了佛教、佛塔等等泰国宗教元素。
可以说,从改编、本土化内容以及导演拍摄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是能看得出主创团队对改编的用心的。很多地方的改编甚至有自己的延展,而不是一味的照搬。
然而,有妙处与得到更高的评分,是不对等的。
从最基本的角度来说,《误杀》最出彩处,依然是基于《误杀瞒天记》的故事内核。不管改编得有多细致,本土化有多成功,如果没有原本创意的奇思妙想,也就没有后面的发展。从这看来,《误杀瞒天记》最初的故事基础,就值得多出一分的赞赏。
那么问题来了:《误杀》改一个好故事,为什么越改越低分呢?这真的是豆瓣的偏见吗?
答案可以说是成也改编,败也改编。
从时长上来看,《误杀瞒天记》160+分钟,《误杀》110+分钟,这一缩减有好有坏。它省略了原版中节奏过慢的部分、加快剧情;可是,细节也在这种缩减中变得单薄。
印度版《误杀瞒天记》前半部分,花了比较大的篇幅去描述男主维杰的日常、以及他与家人相亲相爱相处的场景,一片和乐之中,也为后续埋下了不少伏笔。
他与亲戚闲谈时谈到一个被关的采石场中有个湖、他习惯在看电影时把电话占线不让别人打扰……看似流水账的记录,却在后面关键剧情来临之时水到渠成,不需要任何额外补充说明,也堵上了可能被反驳的bug。
而在案件发生后,维杰回到店里跟员工聊天,被对方察觉情绪不对,这使他下了决心,制定策略去瞒过警察。
包括急于寻找失踪儿子的警察监察长梅拉,印度版中她是在不断逼问证人时发现的漏洞。
而表面看似铁血的她,也在久久未能找到儿子时哭泣,露出脆弱一面,这样也为后面她对男主维杰忏悔埋下合理性。
而反观中国版《误杀》,在剧情上处理得“快准狠”,很多伏笔都透过直接给出答案,难免就让人有点不太信服或者套路的感觉——
肖央饰演的男主李维杰会立马制定策略,是因为他看了很多电影,一上来很沉着镇定、懂得如何反侦察。
而陈冲饰演的警察局局长拉韫会发现问题所在,是因为她听说李维杰看过很多电影,让手下把他一年的阅片都拿过来寻找蛛丝马迹,然后很巧的就听到了《蒙太奇》这部电影的内容。
当然,悬疑电影总是要有解开真相的时刻,而这样的时刻基本上就是电光火石的一瞬,可以由任何原因促使。
但放在《误杀》里,直观的感受就是,电影一上来就由男主直接说出中心金句——“一个人如果看过一千部电影,那他就会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离奇事情了”。
《误杀瞒天记》与《误杀》,一个温吞慢进,答案交给观众自己瞪大眼睛去找;一个就比较急于求效果,生怕观众看不懂,用很多金句和桥段,去明示暗示后面的进展。包括一上来就告诉观众:我后面会用电影干大事哦~
另外,改编电影为了过审,往往会出现一些剧情的改变。
出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误杀》最后让《误杀瞒天记》里并没有承认罪责的男主去自首了。这相当于直接将整个故事立意和走向都改掉,特别是看着男主花了这么大的心思瞒天过海,最后突然自首,感觉就差一口气。
印度版的结尾很深刻,男主维杰将死掉的警察局长官儿子萨姆埋在新警察局地下,从未建好的警察局出来,与他后来无罪从警察局释放走出来时的表情重合。他的眼神很复杂——既背负了罪恶,同时又怀有保护家庭的坚定。
强调他的这一做法场景,实际上包含着电影“从罪恶的尸体上筑就正义”的隐喻。
中国版怎么说呢,因为尺度原因,并没有明示到底埋在哪,原版振聋发聩的立意几乎等于没了。看得出来导演希望用另外一层思考去代替原版的隐喻,改编版里李维杰自首时还接受了记者采访,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好人。
最后故事安排了采访街坊的剧情,导演借街坊的口,直接对观众说——“不知道该不该相信法律”“不知道什么是好人”
会有这样的处理,导演是思考过的,但终究绕弯,最后落点也就有些散。
表演方面《误杀》最为人所诟病的,还是“口音大杂烩”、“男主大女儿演技不够自然”等等,虽说瑕不掩瑜,可确实也给人不够好的观感。
从这种种原因来说,豆(网)瓣(友)给了《误杀》这个分数,还真的不太冤。
无论是从故事原创性考虑,还是从悬疑埋线、逻辑推进,以及回归立意等方面考虑,《误杀》虽有亮点,但也不至于完美,相较原版确实是有不足之处的。
说到最近同期上映的其他悬疑片,国产电影《吹哨人》原本设定有期待,结果通篇掺杂狗血爱情、逻辑脱轨、三观不正,最终全片崩盘,评分也一路血崩;外国电影《利刃出鞘》有被夸年度最佳剧本,但也有推理爱好者表示:伏笔反转并非出人意料,相比有着脆弱bug的悬疑剧情,电影黑色幽默和政治讽刺才是亮点,所以评分也没有到封神的地步。
其实陈思诚真不必急着喷豆瓣,毕竟《误杀》还没上映是7.5分,在同类型悬疑片里已然不错,再说这一万多名观众的评分并不代表所有观众的态度。
要知道,国产导演喷影评人和豆瓣不是第一次,但也从来没有过被支持的“正义”的一次。到底好到什么程度、是不是烂片,观众自有判断,不是靠一声吆喝就能吆喝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