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募集口罩的中国人:为了多捐点回国,我垫了20多万
「我能申请不来公司办公么?家里口罩只剩3个了」,2月17日正值北京复工,我的朋友跟主管如是申请。
时下,疫情延续整个2月,口罩已是名副其实的新年限量款奢侈品。普通医用口罩北京地区已经卖到了7块钱一个。
国内口罩持续紧俏同时,非洲、南美全球各处,海外华人正志愿收集当地口罩,辗转运回国内。早在疫情爆发初期,国内几个重点地区物资缺乏时,他们就已经开始募集行动——
期间,面临着当地出口政策变化、物价哄抬、质量确认等困难,身在海外的他们仍无偿捐献口罩乃至各种物资回国,甚至自己垫付数十万。
他们不是圣人,也不是救世主,但每个平凡人的努力及奉献值得被记录珍视,他们是其中一部分。
注:本文内容来自特约作者:张依若。
姓名|Muyi
职业|南极旅游
介绍|每年2月常驻阿根廷乌斯怀亚
从事南极旅游咨询3年
「最近看新闻太压抑,做这事儿让我有了激情和干劲儿。」Muyi说。
Muyi是南极旅游咨询师,每年年初的南极旅游季常驻在阿根廷乌斯怀亚。今年2月,Muyi本来打算跟朋友一块穿越南极圈。但疫情爆发后,他临时改变计划,飞去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在这里,Muyi和中国极地向导联盟的同行们组成了一个线上物资捐赠小组,成员全部自发参与。有人搜索审核社会求助信息,有人整理账目和发布捐赠公示,还有律师志愿者帮忙拟定捐赠合同。在阿根廷的Muyi负责采购、运送南美物资,在国内的同伴Haining和Maggie负责对接物流和医院。
购买口罩的资金全部由个人捐赠,Muyi第一条募捐朋友圈刚发,私聊小窗就炸了。有朋友还没问清楚细节,直接微信转账上万元,「没事,相信你,不够随时叫我。」Muyi感动同时,也力图谨小慎微,在物资到手之前不会接收捐款,往往是自己先垫上,最多时垫了20多万物资款。
物资即是生命。「一点点都是好的,十个口罩就能救一个人。」Muyi每天醒来,要看对接群的上千条信息。「我们组八个人都在ICU,特别需要隔离服,现在穿的都是一次性手术衣,用完拿去消毒。」有医生不知道物资是捐赠性质,听说他们有货就立马联系,「能不能卖几件防护服给我们?」
经考虑,Muyi和成员们认为应该把捐赠目标放在偏远地区:眼下武汉已获得足够多的关注度,而那些同样身处疫区的、偏远的小城市小医院,物资紧缺迫在眉睫,却很容易被忽视遗忘。Muyi说,自己来自偏远的农村,知道地方实实切切的需求。
第一批口罩来之不易。Muyi联系在布宜的华人导游朋友,跑遍城内药店厂商,也找遍朋友的朋友,终于抢购了几千只N95口罩。
但光拿到口罩还不算完。
南美路途遥远,国际快递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到国内,绿色平台不支持阿根廷和智利线路,大使馆也早已停止接收捐赠物资。且不计算几百公斤国际快递每公斤150块钱的费用,关键是时间耗不起。Muyi认为物资随人带上飞机回国是眼下最快捷的方式——
「毕竟我们是在和死神赛跑啊!」
最终,第一批2000只口罩,由南极邮轮春节团上的50多位客人自发人肉带回。这些游客们把口罩分散塞在随身背包和行李箱中,每人带不超过两盒,「大家都特别热情,全来主动帮忙。」
有客人为了给物资腾出空间,甚至扔掉自己的部分行李;还有人已有三个托运行李,也还是志愿帮忙再带两箱子重重的防护服。
为了运物资,丢弃自己行李的中国游客
跟随着这帮中国游客,这批N95口罩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分为两批,经阿姆斯特丹和迪拜转机飞到北京,历时30多小时跨过整个地球,再从北京发往当地,中途路程两万公里,全程历时四天。
第二批3600只口罩和第三批1800件防护服也陆续购入,由同行极地向导、散客多次多批带回,准备发往湖北、浙江、安徽、黑龙江、陕西等地的医院。
「我们肯定要继续做下去的。」Muyi说。但眼下,阿根廷和智利的物资也告急,南美地区本身库存不多。最大的困难是春节过后,不再有那么多的南极旅游团,只能靠散客人肉带回国。
「我们在联系工厂,也托其他南美国家的地接朋友持续找物资。」极地向导、商务访客、旅行散客,能带一批是一批。Muyi自己也带着几箱子物资,频繁往返阿根廷和智利,交给从智利回程的旅客帮忙带回去。
这些天,Muyi把全部精力放在捐赠物资的采购和运输上,这是他此刻最想做的事,他的伙伴也这么想。
「也多亏了大家的相助,不然这件事是做不成,尽力就好。」
姓名|陈苏三
常驻地|尼日利亚
职业|电商
在当地时间|7年
陈苏三在尼日利亚住了多年,是个本地通。
从一月底不断有人找到她,问能不能找到口罩。苏三对当地很熟,帮忙也是顺手的事。
开始她只是帮忙拉群,之后来自南美、欧洲、非洲、天南地北信息大爆炸。无法分辨信息可信度,苏三对当地比较熟悉,索性自己去跑。
即便这样,要对接的信息也一点没少。非洲本地物资群、国际口罩群、全球物流转运群、捐赠信息群、医院对接群、航空公司信息群…每天大量繁杂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
开始谁也不懂哪里能买到几十万只口罩、怎样以最短时间将它们运送回国,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听到什么消息就去尝试,在踩坑中踩出条路。
短短两周,苏三就变成了口罩采购及物流专家。
研究相关材料、搞清楚十几个捐赠清关表单、好几种质保证书,各地海关和运输一天一个状况、时刻在变化,打过无数个电话,忙前忙后跑了太多趟,苏三说他们不辛苦,辛苦的是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
「杂七杂八的市场货源不敢用」,通过本地熟人,苏三联系到了3M公司在尼日利亚的官方代理、一级经销商。即便如此,自己也还是四处学习如何分辨真假口罩。群里之前不认识的、熟悉质检的中国朋友,特地开车单程两个小时帮忙去看货,用苏三的话说,「深藏功与名」。
赶在尼日利亚口罩被抢光前,苏三和朋友龙亮以5-7元的单价,预定下当地最后一批、几万只正规渠道的N95口罩。来不及等到捐赠方的打款到账,自己先垫付了几十万。
太多人盯着货了,也有经销商坐地涨价的,甚至有人大量收购口罩然后高价倒卖,N95甚至卖到了8美元一只。朋友龙亮说,「钱总能募到的,货没了就麻烦了。」
提起物流,苏三深叹一口气,「大家找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先是听说有航司、快递能免费运输,于是找了使馆的人帮忙联系航司,托人询问快递物流,结果航司办事处回复「对此事不知情」、快递表示「尼日利亚搞不定」。
由于国际航班减少,当地小的物流公司压货好几天出不去,大的物流公司航班每班都满仓,只能先放在物流公司的货仓「排队等着」。本来想走包机线路,但有新闻报道:最近尼日利亚大量私自出口口罩行为泛滥,苏三预感当地即将管制,大家都觉得:
「先出去再说。」
将口罩运出去是一场分秒必争的赛跑,某一步稍微犹豫几小时,货就会积压在尼日利亚出不来。有的要从非洲飞到欧洲或中东,再中转回国。
苏三也算幸运,三万多只口罩排上了「末班车」飞抵上海。隔日果然下来出口「禁令」,再想进货仓的都被堵在尼日利亚了。
苏三跟我说,最感动的是同胞都在帮忙。在非洲做物流的多数是中国人,很多公司愿意以接近成本价帮忙运送物资。自己没办法搞定,大家分享讯息、寻找资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第一批口罩送出去7天后,苏三兴奋地说,「口罩已到达XX医院」。
目前,非洲生产商订单已经排到几个月后。有了出口禁令,后续再想运送货源,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打通各方关系——
这两天,苏三打听到三周后可能还会有一批N95到货,她又有的忙了。
当我写下以上文字时,自己正在越南的胡志明市。
前不久,第一天看到超市进了几十大箱口罩,没急着去买,第二天再去就全卖光了。附近的药房、超市,一夜之间全没货,当地人自己也买不到。在社交网络上遇到卖口罩的人就立刻问详情,询价问题刚发出去,对方就回复卖光了。即便已确认的订单,临配送前半小时通知我,不好意思货没了。
原价十几块钱一盒的普通口罩,在本地翻了六七倍,中国游客多的地方甚至卖到150元一盒。「怎么着也比国内便宜」,高价口罩仍被一抢而空。再后来,越南政府干脆断了中国直航,一刀切,禁止口罩出口,自己带上飞机也不行。
最终我也没抢到几盒口罩,只得在微信上同这些朋友们聊起上述从世界各地运送口罩的桥段,记录下他们的努力。愿疫情早点过去,就像苏三说的:
「希望那时已不再需要运送口罩。」
注:本文特别鸣谢:陈苏三、「企鹅环游」及「极地向导」公众号提供的帮助。
策划 Editor|韩智
排版 Layout|徐曼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邮件联系jianyu@yichuan.rocks。我们会尽快处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