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你怎么这么招人恨
《流浪地球》毫无意外的成为春节档票房的最大赢家。
目前,票房已经突破22亿,成为春节档一枝独秀的影片。
但是它却有些招人恨,既没有流量小生助阵、又不是名导加持,也没有感天动地的爱情传奇。
评分也从开始的8.4跌到了7.9。
小影弟看了豆瓣的差评之后,大概有这么3方面招人恨。
剧情硬伤
电影总体分为三线叙事,一个刘启、妹妹的出逃,家庭的分离解崩。
二是刘培强的空间站。
三是救援队运送火种。
其中,家庭线占据了60%的篇幅。
末世危机下,人类建造的地下庇护所容纳有限,活与不活全靠抽签。
刘培强作为重要的科研人员,有三个家人儿子、岳父和患病不一定能活的妻子。
他选择放弃妻子,儿子年幼,不理解父亲的选择。
对于远在空间站的父亲,心生怨恨。
这是刘启逃出基地,视姥爷妹妹生命比全人类存活还重要的原因。
对于这些情节的刻画,导演抛弃了最具记忆点的镜头语言替换成了无力的旁白,使得刘启的人物情绪严重割裂。
而对于国,编剧的处理则是煽情大于理性。
因为电影的篇幅和过审的要求,救援队在重启火种之路上的挣扎困境,总是点到为止。
将更多的渲染花在了牺牲产生的悲壮上。
铺垫不够,使得大部分的共情也难免尴尬。
这其实不难理解,科幻毕竟是小众市场,为了迎合大众的接受程度,降低探讨,不让电影过于深奥和晦涩,是非常必要的。
硬科技不够硬
官方宣传一直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启航之作,这一点我在一定程度上赞同。
同中国过往科幻电影比,这部作品在国内找不出第二个。
在原著中的科幻设定,大刘本人承认有很多BUG,这是他早期作品。
科幻科幻,你不能要求他与科学一样,不然就像看科学论文一样无趣。
在专业和通俗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点国外学界就做的非常好,《叫魂》、《王氏之死》、《马丁盖尔归来》等,均达到这一点。
电影最大的意义也在于此,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科学。
从现在的票房和话题热度《流浪地球》是成功的。
太空战狼
“太空战狼”是这部电影攻击点。
吴京身上其实汇集了三个批判方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做作虚假的煽情和说教。
我猜大概是《战狼2》中吴京举着国旗的画面太深刻,这部戏中他只穿了印有五星红旗的制服,就联想到爱国主义的情节上,这未免也片面。
通片对于爱国的渲染相当克制。
这个故事是全球共同参与的故事,来自俄罗斯的宇航员,来自日本、美国...的救援队。
甚至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设置在了在东南亚的苏拉威西。
最后的结果是中国人救了地球,我倾向于商业的选择,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用中国元素讲述一个中国故事,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集体主义是影片中一直在强调的,在人类共同利益面前,个人的利益乃至生死都并不重要。
这并不完全是导演的倾向,至少有一半源自原著作者刘慈欣。
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中,为了让人类得以生存,联合政府可以承受非正常死亡数十亿人、人口减少到35亿的代价。
而“火种计划”则更为冷酷:放弃几乎全部人口,让人类得以延续。
在某种意义上,刘慈欣本人就是电影中吴京用伏特加点燃的AI原型。
太多声音把《流浪地球》中的集体主义,等同于革命时期的集体主义。
但它们之间最关键的区别是,前者将集体主义视作极端情形下非常规的手段,后者则将其视作常态化的某种信条。
那么批判也失去了价值。
至于《流浪地球》吴京出演部分和吴京之前的《战狼》系列中生硬刻意的煽情和说教。
很多批评者把好莱坞搬出来,说这种吴京式的煽动和价值观输出。
是中国特色,是国产电影独有的臭毛病,这其实是对好莱坞商业电影的误解。
好莱坞远比其他任何地方的电影更加“功利”和“套路”。
观众的情绪、价值观,大众和不同分众的喜好和需求,都被电影从业者们算计并且利用。
这一点也不是中国特色,最强大的电影工业也在这么做。
这些诟病不仅仅是国产电影,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同样存在。
感情线的单薄、消费大众情绪、个人英雄主义,在观众的眼中,这些都可以被酷炫的特技、精美的打斗场面而忽略。
反观《流浪地球》这些恰恰成为了槽点,生搬硬套的吐槽也正是国产科幻电影的特色。
也许大众眼中,拯救地球的一直是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帅哥。
根本不相信自己人可以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吹毛求疵,国产电影一直被好莱坞所屠杀。
有些良莠不齐的电影在市场的存活率不过几天,而《流浪地球》恰恰用票房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这些喷子也正如跳梁小丑一般,暂时得意罢了。
而《流浪地球》注定写入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