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世代》:无父的一代
柏林可谓世界同志之都,面对全球LGBT人士保持着无比宽容的欢迎姿态,相信游历过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这种开放的精神同样反映在柏林电影节的选片上面,每年入围作品中都保持有一定数量的LGBT题材,每年也会为这个类型的影片颁发泰迪熊奖。而相比起主竞赛单元,全景单元的设置初衷是引入并鼓励更多艺术上创新和自由度的新导演参与作品展映,因此,这个单元的选片数量和风格包容度也比主竞赛要宽宏得多,LGBT题材的大部分影片都会集中于此放映,并参与竞逐每年的泰迪熊奖。
相比欧洲大多数国家敞开心怀、乐观拥抱LGBT题材的电影,印象中俄罗斯较少此类题材的佳作。或许是因他们普遍对这种亚文化的抗拒和厌恶态度所致,于是这种禁忌的话题总是用暗度陈仓的方式在俄罗斯影片里呈现,去年看过一部叫做《哗众之人》就是如此。这部入围去年全景单元的《酸世代》终于以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大胆直露地描绘这个群体在当下的生活状态。导演亚历山大·戈尔奇林(Aleksandr Gorchilin)曾出演过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门徒》和《盛夏》,也许是90后的关系,这部导演处女作的视听风格和节奏感令人血脉喷张,前后两处超现实的画面剪辑和音乐处理相当出色。炫酷的MV手法从坟墓场景无缝过渡至舞池,震惊地将悲伤与狂欢两种极端的情绪氛围统摄起来,而后面在男主角梦中出现死去朋友在荒地裸奔,以及马桶上婴儿蹦迪的情景更是令人咋舌的亮点。
不过影片中两位男主角之间的感情并不完全是叙事重点,故事核心应该是父亲的缺席而引发青年人心态与价值观的倾斜。尽管片名叫做“酸世代”,但在我看来“无父的世代”更能契合影片的核心。剧中有三位父亲,有出场现身的,也有不见踪影的,但对子女而言都是不存在的。这三位父亲的形象才是理解这群年青人陷入迷惘与自毁的关键。男一号的父亲一早就失踪,完全不顾家庭和子女教育,无法给予孩子父爱,导致男主角母亲的情感危机。男二号的父母已离异,父亲是商人大老板,只顾生意和金钱却不管儿子的死活。最后一位更奇葩的是男一号女朋友的父亲,对女儿管教无方,只听老婆的话唯唯诺诺,每次出事爱用暴力解决。
这三个父亲的形象各具代表性,却不约而同地带有不负责任、专制强悍,甚至是暴力的特性,这些形象的刻画无疑带有政治上的隐喻。父母只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却疏忽教育和情感上的关注,直到孩子死去也不知道他们喜爱的人和事物,产生出极其残酷的现实讽刺意味。
关于“酸”的隐喻更令人浮想联翩,前后三次出现,分别具有不断递进深化的意义。第一次是由同性恋艺术家展示,用强酸腐蚀父亲做的雕塑,而成为自己的新作品,有与父辈价值观决裂的暗示。第二次是在纵欲狂欢派对后,男二号用一强瓶酸自毁,灼伤而无法言语的嘴巴隐喻着心中无法诉说的愤恨,以及消极对抗社会的心态。第三次出现是在高潮段落,男一号将强酸倒入婴儿洗礼的圣水,则暗含着宗教信仰缺失的态度。剧本通过酸的隐喻,速写出俄罗斯千禧一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是物质充裕的一代,却也是精神空虚的一代,他们义无反顾地自戕自毁,荒废青春,一心想摆脱父辈的影响,殊不知已迷失了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