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预警」《终结者:黑暗命运》杂谈
文丨AshuraSJ@bigfun社区
He always says "I'll be back". But this time, he won't be back.
(注:本文包含部分剧透内容,请谨慎观看)
当我一个人坐在放映厅里,看着片尾演职员表滚动消失后的荧幕再无一物时,我意识到这回是真的结束了——那个每次都说着“I'll be back”的男人,72岁的阿诺·施瓦辛格,这次不会回来了。
时隔28年,詹姆斯·卡梅隆和琳达·汉密尔顿再度回归的《终结者:黑暗命运》(下文为便于区分,统称《黑暗命运》),在时间线上直接衔接《终结者2:审判日》,某种程度上算是推翻了《终结者3:机械崛起》,可视为正传三部曲的终章——不过卡梅隆并未担任导演一职,仅仅作为编剧参与到《黑暗命运》的制作中;导演一职则交给了执导过《死侍》、《爱,死亡和机器人》的蒂姆·米勒。因此严格来说,《黑暗命运》是一部带有卡梅隆风格、但又不是那么卡梅隆的作品。
《黑暗命运》的剧情基础与《终结者2:审判日》直接挂钩。由于康纳母子和T-800的努力,原本应该于1997年8月29日发生的“审判日”并未发生,世界得以幸免于难;但未来陷入了新的混乱,名为“军团”的人工智能取代“天网”,从而导致本应平安无事的时间线发生了变更——“审判日”并未消失,只是被延迟了(《终结者》系列的时间线一直有些混乱,有兴趣的可以深入了解一下;甚至不需要了解整个系列,只要看了1和2就会知道逻辑有多经不起推敲)。“军团”和未来反抗军(并非由约翰·康纳领导)派出终结者REV-9和女改造人格蕾丝回到过去(系列经典套路,1-3都是这个剧情);二者斗争的焦点,是一位名叫丹妮拉·拉莫斯的女性。格蕾丝带着丹妮为躲避REV-9而不断逃亡,在途中遇到了一名狩猎终结者的老年女性——莎拉·康纳。
康妈拿着火箭筒开轰的场面还是很霸气的
此后的剧情基本和前几部是一个流水线模板:三个女性组队想办法对付REV-9,然后毫不意外的找到了州长饰演的T-800做帮手;之后一群人一路躲躲藏藏,来到最终决战的场所开始和REV-9死磕;最后,正义的一方以队友牺牲为代价战胜了具备最新科技成果的REV-9,拯救了世界balabala——没办法,《终结者》系列的剧情基本都是一个套路,在主线剧情上基本玩不出什么花来;而且按照系列电影的定律,州长最后必定会凉,这都算是系列必有结局了(除了《创世纪》;这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创世纪》的原因之一)——至于剧情细节如何,在此就不剧透过多,请自行前往影院观看。
整体而言,《黑暗命运》的主角团队中,康妈宝刀不老,风华已逝的躯体里仍然是那个剽悍的莎拉·康纳;格蕾丝英气十足,被改造后的躯体甚至能爆发出和终结者媲美的力量,各种打戏也是相当硬核;丹妮从一个被保护的对象逐渐成长为独立坚强的战士,成功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主动权。相较之下,施瓦辛格饰演的T-800存在感则被削弱了一些,在全片中间偏后登场的他并没有前作那么冷酷无情、杀伐果断,数十年的时光里他学着像人类一样去生活,曾经无情的终结者也被打磨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变得没有那么坚硬,更像是一个退伍多年的老兵;如果没有深入了解,你绝对不会将眼前这个满脸胡茬、带着几丝柔情和人情味的男人与无血无肉、以目标为优先任务的终结者划上等号。
和莎拉·康纳一样,20多年的时光也给T-800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但相对的,T-800身上具有个人主义的孤胆英雄色彩变得不如前作那么强烈,更多是成为三名女主的陪衬。因此对于期待T-800再次大杀四方、一展神威的观众可能会有所失望;但在经历过《创世纪》的粉丝中,这一点并不是什么很致命的缺陷——不如说,这是《终结者》系列、乃至大部分商业电影的发展趋势。虽然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女权主义、平权运动盛行的今日,这是为了迎合市场、扩大电影受众面的一个折中之举,并无太多值得非难之处。
作为直接衔接《审判日》的续集,本作在很多内容上都有明显的致敬《审判日》的元素。改编自《审判日》主题乐的旋律多次在片中响起,气势恢宏、连续猛烈的金属撞击声总能让人恍惚间回到28年前的旧时光;电影开头就致敬了《审判日》中骷髅遍地的画面;
系列经典的时空穿越和全裸场景自不用提,穿越后各种获取衣服的手段也足以让粉丝感到亲切。在高速公路上,莎拉头戴墨镜、手持霰弹枪的造型,以及那句“I'll be back”,无疑是致敬了《审判日》中的T-800;相反,与主角一行人对抗REV-9前,换上一身皮衣的T-800拿起曾经戴过的墨镜,迟疑片刻最终还是没有戴上——所以在剧中老年T-800是没有戴墨镜的,角色海报上那个造型在片中完全看不到(这段主角前去找T-800的戏中,T-800和女主还顺带吐槽了德州的枪械管制和特朗普的边境移民政策,算是两个不大不小的笑点。不是所有人都能get到这个点,但懂的自然会心一笑)
《审判日》中T-800的经典造型
老年T-800这个造型在整部电影中都没有出现,只有在片头回忆中有年轻版T-800戴墨镜的造型
系列每部电影中出现的终结者都比上一部要强——科技在进步,终结者装载的黑科技也在不断提升。本作中出现的REV-9在智能程序上似乎更为精妙,更贴近活人,不会滥杀无辜,甚至能和人开玩笑套情报;自《审判日》中T-1000就流传下来的祖传液态金属能力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水银特效变成了石油特效(个人感觉逼格因此降低了不少,大概是黑色看上去没有银色那么有科技感?),能够直连数据库进行数据筛选提取;不过大概是因为本作直接衔接《审判日》的缘故,《机械崛起》中女终结者T-X能将肢体直接变为远程热武器的设定被ban掉了,相对来说REV-9更像个敏捷和技巧点满的刺客,而非远近兼备的战士。
相较前几部中出现的终结者,REV-9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够制造一个只有骨架的分身单独行动,本体和分身分离或融合时会产生类似石油等流体分离时的视觉效果——这个设定和《真人快打》中的Noob Saibot实在很相似,大概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相互致敬的一种?
2011年《真人快打》和2019年《真人快打11》中Noob的胜利姿势。黑暗忍者Noob这个角色最早在1993年《真人快打2》中作为隐藏人物出现,他能够操纵黑洞,利用黑暗魔法制造出一个影子分身
作为一个硬核科幻系列,《终结者》一直在探寻机械智能和人类之间的各种可能性。如果说《终结者1》仅仅还只是简单的人机博弈,那么《审判日》、《机械崛起》乃至平行世界设定的《创世纪》,都讨论了机器人是否能产生自我意识和情感的问题。机械,这个被人类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造物,到底能否对人类言听计从?各方面均优于人类的机械,在超越人类之后会引发怎样的矛盾?而当人工智能真的发展到拥有自我意识后,是否能确保万事的主动权被人类紧紧掌握在手中?——在本作中,“军团”的肆虐和T-800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曾经那个头戴Persol Ratti 58230墨镜、身穿真皮机车夹克、骑着哈雷肥仔、手持温彻斯特 M1887的不苟言笑的Tinman,如今成为了一个穿着花格衬衫、坐在木质摇椅上摩挲爱犬、喝着加青柠的科罗娜啤酒的农家大叔——粉丝在感慨时光流逝的同时,大概也不能否认他越来越像一个人类,变得更富有情感、更具人情味(反倒是莎拉·康纳,在本作中比T-800更像个机器人);T-800在选择融入人类、尝试着以人类的身份和人类共存后,产生和人类相似的自我意识,这自然是主流价值观所能够推崇和接受的。
科罗娜是世界上销量第一的墨西哥啤酒,也是美国进口最多的啤酒。最适合的喝法是在冰镇的科罗娜瓶口加一块青柠,直接对着瓶子吹;青柠的酸甜与清凉的科罗娜相得益彰,为许多美国人所青睐——不过以玉米为主原料酿造的科罗娜本身带有一种酸味,细品之后会觉得有点接受不能;这种啤酒还是适合在热到喉咙冒烟的时候直接喝冰的。解渴就好,味道就不要那么在意了
在探讨情感意识的同时,剧作者还流露出对当今高度信息化时代隐私泄露的担忧:在初代中,T-800是通过查询电话簿来确定目标;而到了本作,REV-9直接利用全网数据库进行检索追踪——带着手机的人随时可能被追踪,每个十字路口、加油站和便利店都有摄像头,“没有人能在这个数字时代不留痕迹的活着”。
这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事实:在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每个人在网络面前都如同赤身裸体。只要别有用心者愿意,某个人的家庭住址、日常作息,甚至收入、病史、性癖等极为私人的隐私都可以被挖得一干二净;也许你刚刚翻出去下载了一部盗版资源,过一会你的浏览器所属的公司就会将你的访问记录、IP、注册用电话及邮箱有偿提供给各个不同领域的商业组织,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不胜其烦的垃圾信息和邮件——所谓的“隐私”,在网络时代就是一个笑话,只不过是数据库里任人拣选的零件;
如果说隐私泄露是机械智能化发展带来的构面下影响,那么高智能机械带来的职业更替和就业问题,无疑是这场斗争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几十年之内,机器或许将取代今日47%以上的人工作业;到2045年,人类失业率将超过50%——也就是说,大约26年后,很多人都要面临下岗的问题。而失去原有工作的人又并不一定能从事新生行业的工作,因此这50%失业人口中将会有一部分因无法继续转化为劳动力而成为闲人,到头来又加剧了社会资源的分配利用问题。
——当然,这种理论本身仅仅只机械地考虑了科技对现有行业的影响,而并没有将人类本身的学习性和可进化性纳入考量范畴;但这种理论的诞生,恰好也印证了人类因科技高速发展而产生的焦虑不安之感。
上表归纳了6个国家中失业率和机器人采用率的变化趋势对比。红线代表使用的机器人数量,蓝线则代表失业率
正如《黑暗命运》这个标题所透露的那样,本作更侧重于对“命运”的观察和解读。人机关系在以往的终结者电影中都是重点讲述的对象——但在《终结者1》、《审判日》乃至《机械崛起》中,这更多是一种冰冷的、被强行界定下来的指令式的互动。T-800在1代中被设为追杀莎拉·康纳的杀手,第2部被设定为康纳母子的保护人,《机械崛起》中也被强制编程为保护约翰·康纳的战士,如同詹姆斯·卡梅隆接受采访时所言,“这两者其实都并非他所选的,只是被赋予的任务”,而T-800也毫无异议的遵循着被设定好的指令;
但在本作中,这种人机关系发生了改变。随着康纳母子拯救了三十亿人,天网不复存在,因此T-800也就失去了指令来源——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不再需要服从某个人或者某样事物的命令,而是成为了自由之身。因此他后续的一切行动,其实都是建立在他自己基于个人意识和价值观上做出的选择——原来的“命令”变成了“选择”,T-800的命运从那之后就已被他自己掌握在手中。
而本作女主之一的格蕾丝,其实算是编剧想要传达出的“第三种关系”。格蕾丝原本是人,但在接受了半机械化改造之后,成为了短期内可与终结者一战的超级战士——那么问题来了:她到底算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机械”?可能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但可以确定一点,格蕾丝这个角色象征着人与机械的结合,可以被视为人与机械的对立统一——换言之,人类与机械并不绝对是此消彼长的胜负输赢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结合的可能性。这一点,恰恰是当下解决人机关系的一个适当的切入点:人类的命运,本身应该被自己所掌握,而非等着人类自己的造物反过来将自己灭绝;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个微妙的临界值,如何把握这个关键值,使得双方的最大价值能够得以发挥,正是当今科技领域解决人类与智械问题的要点所在。
“你相信未来是既定的命运,还是相信我们每一秒做出的决定,都在改变未来?”
距离第一部《终结者》上映,已经过去了整整35年——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在这35年里,好莱坞、乃至整个世界的审美都发生了变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影视市场上相对占比较高的美国、日本以及本国影视,其诞生的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都迎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期;相对的,当时的影视行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很多经典的影片或IP要么诞生于80年代,要么就在80年代迎来了高峰。
从主流上来说,80年代是具有活力的、是鼓励劳动创造的、是崇尚个人奋斗的,故而这个时代诞生了许多个人英雄主义类型的角色(区别于集体英雄主义,后者一般将功劳划分为一个大而笼统的群体,这个群体本身作为一个符号而被视为唯一的功劳享有者;相对的,个人在群体中被缩小为一个统计数字、或者一个零件,重要但并不值得大书特书);而世界整体局势的波澜不断,又使得人们对于集体政府的权威产生了一定的质疑,相对更幻想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个体前来改变现状——无论该个体是遵循法律、引领道德风向的卫道者,还是无视条条框框、遵循最原始同态复仇式道德准则的反英雄,都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终结者这一形象,正是诞生于这一纠缠撕裂的时期。区别于现实的高科技躯体、冷酷寡言的性格、简洁直接的行事风格,无不将其个体能力设定在一个常人难及的高层次——在当时那个时代,铁血硬汉风格的角色很能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因为这类角色大多与常人相似,却又迥然不同,能够做到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事,为此使得观者心生崇拜敬畏之情。80-90年代是施瓦辛格、史泰龙们的黄金时代,在当时那个崇尚男子气概的年代,他们用肌肉和荷尔蒙征服了无数观众,从而在影坛刻下了属于自己的难以磨灭的印记;
但是,时代变了。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喜好也发生了变化。主打动作的影视文艺作品无可避免的开始走向衰微,人们开始更倾向于欣赏悬疑烧脑、剧情严谨、制作精良到肉眼可见的作品;而女权主义和平权运动的发展,也使得这类男性主导的影片在受众面上渐趋狭隘——《终结者》还算好,本身莎拉·康纳就是系列的女权担当,在当时那个时代大概是最能打的女主(之一?),新世纪的《终结者》只是在原有基础上以削弱施瓦辛格的戏份来进一步强化女性主角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老粉丝的困惑和不满,但总体还算是说得过去;至于其他同期系列……算了。
一言以蔽之,铁血硬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留下日薄西山的余晖向人们诉说着旧日的辉煌——放在《终结者》系列,也是如此。系列的主创都已不再年轻(施瓦辛格72岁,卡梅隆65岁,汉密尔顿也已62岁),故事也已很难再编出新意;即使真的恰烂钱继续拍,也不会再看到那个皮衣墨镜的硬汉了——卡梅隆赋予了这个系列灵魂,而施瓦辛格赋予这个系列的是一个标志,一个代名词,一座方尖碑。没有卡梅隆的《终结者》,有那么一点可能还会被称为《终结者》;但没有施瓦辛格的《终结者》,真的很难被称为《终结者》。
该讲的故事已经讲完了,硬着头皮继续拍下去,不仅有砸招牌的危险,更可能会招来一众骂声——《审判日》后3部作品反响平平也证明了这一点:《审判日》设的上限实在太高,在特效和拍摄技术不断进步之时却不能使电影整体有着与时俱进的进步,自然会招致骂名;与其过度压榨这个IP的剩余价值、最后狼狈退场,不如适时谢幕,为这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
放在整个系列里,《黑暗命运》或许仍然无法超越《审判日》,可能会让一些满怀希望的粉丝略感失望;但它是一部优秀的系列收官之作,在怀旧与新意之间做了较好的拿捏。可能有些新观众会说它过于老派,充溢着上个世纪的陈词滥调;但是这部电影本身的定位,其实就并非那么迎合新观众——它更多的是35年情怀的终点,是对那个充斥着工业气息和机械美感的80年代的致敬,是阿诺·施瓦辛格、琳达·汉密尔顿和詹姆斯·卡梅隆这三个“符号”的最后交代,是足以让老牌动作科幻片粉丝泪流满面地怀念过往岁月的存在。
I love everything that’s old: old friends, old times, old manners, old books, old wine.
我爱一切旧的东西——老朋友,旧时代,旧习惯,古书,陈酿。
怀旧是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和社会学现象,它不限于个体对过去的回忆、或是对“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的感怀,而是一种正常的既带有浓烈的个人特征,也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现象。怀旧是一种丧失和位移,但也是个人与自己的想象的浪漫纠葛——因为失去,为此怀念;因为遥远,所以怀念;因为虚幻,所以怀念;因为浪漫,故而怀念。怀念过去是很正常的,可能就在某个时间点发生的某件事,就能够激起对过往的沉思、回忆和思念——这不分年龄性别,也不限时代社会。很多时候,怀旧并不是说旧事物有多好,而是那种曾经体会过的情怀和感触难以忘却,故而常常回首重温曾经的那一份触动。
现在把以前的《终结者》拿出来看,特效粗制滥造(《审判日》虽说是开科幻动作特效先河,但有的地方看上去还是透露着一种廉价的滑稽感)、投资和现在的电影也比不了——一如老旧的T-800和他之后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新型号终结者;但它曾给人来的震撼与恐惧、感动与思考,都作为时代的烙印,永远的印刻在电影史、乃至流行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别的不说,光是那句“I'll be back”,在阿诺自己的电影中就出现了多次,更不用说其他疯狂致敬的电影;《审判日》中那句充满霸气的“Hasta la vista, baby”,更是被恶搞了不知道多少次。
本片上映前后,有记者采访阿诺·施瓦辛格“T-800这个角色意味着什么?”,阿诺回答“那是一个辉煌时代”——那个每次说着"I'll be back"的男人,这回从他口中说出的却是"I won't be back"。片尾致敬《审判日》的结局,在致敬前作、回归主线的同时,也为这个系列画上了一个不错的句号。阿诺已经老了,即使依旧强壮(被人从后面飞踢仅仅只是轻微趔趄了一下)、拍起动作戏依旧生猛,但他已经72岁了——或许正如卡梅隆所说,这将是最后一部终结者电影。从今往后,那个皮衣墨镜、不苟言笑的狠角色再也不会出现了——He won't be back, ever.
片尾演职员表字幕滚动的时候,我孑然一人坐在放映厅里期待着什么(为此带着微妙的表情听完了邓紫棋唱的中文片尾曲。不是说唱得不好,而是这个组合给了我一种《小公务员之死》后面接了一段京韵大鼓的微妙违和感)。最后,演职员表和制片赞助方先后归于黑暗,再没有角色露脸,没有彩蛋,一如T-800的电脑视角锁定莎拉·康纳,显示“关键目标”,随后永久关机——那时我意识到,小时候在沙发上被T-800机械骨架吓得裹紧毯子,却又从毯子缝隙里偷瞄电视的时光,已经过去将近15年了。
二刷时拍的照。终结者的场子一人包场,天气之子半场几乎坐满,实在是令人感叹时代变了——但不得不说一个人坐在最中央还是看的挺爽的
一个时代结束了。
Hasta la vista, T-800.
And Arnold Schwarzene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