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柏林”号航母的大结局——沉没3次的倒霉舰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6年11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和整理,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齐柏林”号从下水到二战结束自沉共经历了7年时间,其中在近5年的时间里处于被德国海军遗弃的状态。1945年“齐柏林”号自沉之后,苏联红军迅速占领了波兰什切青港。从俘虏和当地码头工人的口中,苏联获知有一艘德国航空母舰曾在此停泊,并在港口陷落前被拖出自沉。

  苏联查清了“齐柏林”号的具体自沉地点。由于当时德国海军仓促撤退,自沉地点的海水并不深。苏联派出潜水员进行水下探摸,很快就在什切青港附近的浅海海底发现了基本完好的“齐柏林”号。欣喜若狂的苏联人立即将这个消息严格保密起来。

  当美国特使问起“齐柏林”号的去向时,苏联人含糊不清地回答,这艘船“在拖往德国本土避难的过程中被苏联空军炸沉”,至于沉没地点尚未探明。与此同时,在什切青港外"齐柏林”号的自沉地点,苏联人戒备森严,巡逻艇和装载蛙人的摩托艇日夜巡视,不许任何人靠近。

  

  港口陷落前“齐柏林”号

  此时二战刚刚结束,攻入德国本土的英、美、法、苏正在为德国海军的遗留战舰分配问题而激烈争吵。由于英、美两国在二战中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海上作战任务,因此美国要求接收绝大部分的德国遗留舰艇。苏联此时正处于设计自己的航空母舰的关键阶段,当然不想让美国将德国仅存的一艘大型航母拿走。因此,苏联在国际上绝口不提自己发现了基本完好的“齐柏林”号。

  几个月之后,盟军对德国战利品的分配基本完成。美国拿走了德国所有的大中型舰艇,包括几乎是完好无损的“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该舰依靠自己的动力开回美国后在比基尼岛被用作原子弹试验的靶舰。如果“齐柏林”号落到美国手里,现在很可能也躺在比基尼环礁海底的珊瑚丛中。

  

  在德国海军的遗留舰艇瓜分完毕之后,苏联人开始行动了。“齐柏林”号上炸开的破口被苏联潜水员逐个堵上。在工程船的帮助下“齐柏林”号重新浮上海面。虽然按照战后同盟国达成的协议,缴获轴心国的大型战舰必须彻底拆毁或作为靶舰击沉,即使是改装成主题公园或海上赌场都不行,但缺乏航母制造经验的苏联希望对“齐柏林”号进行彻底的研究,甚至不排除换个名目将其改造后重新服役的可能性。

  

  打捞出水的“齐柏林”号

  然而祸不单行。“齐柏林”号被打捞出水稍作修补之后,急不可耐的苏联海军便提出,要马上将该舰拖回苏联本土,在喀琅施塔得的造船厂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研究。1946年在数艘拖船的拖曳下,“齐柏林”号从什切青港出发驶往苏联。刚出港口不远,它就触发了一枚战争后期德军布设的锚雷,船底被炸开一个大破口。由于此时的“齐柏林”号只是一个空壳,舰体内部的水密门都没有关闭,舰上没有舰员,也没有任何损管措施,因此触雷后的“齐柏林”号很快沉入海底。这是它的第2次沉没。

  这次触雷沉没使“齐柏林”号受到较严重的损伤。虽然其船体主构架发生变形,已不可能再度服役了,但苏联仍对其寄予厚望。于是苏联在第2次将其打捞出水后,对它进行了半年的彻底研究,获得了大型航母结构的珍贵资料,这成为20年后设计基辅级航母的最早技术储备。

  

  苏联基辅级航母新罗西斯克号,数量颇多的反舰式器,量少质差的舰载机,由此或许可看出“齐柏林”的影子。

  此后已失去研究价值的“齐柏林”号被拖曳到今波兰韦巴港附近,作为靶舰供苏联空军作轰炸训练之用。这也是苏联测试大型航母生存能力的一次试验。在轰炸训练中,“齐柏林”号的上层建筑、飞行甲板被2枚1吨的航弹命中,无装甲防护的木制飞行甲板被炸开一个升降机大小的破口,但舰体仍未进水,不偏不斜地漂浮在海上。最后,苏联的鱼雷轰炸机部队对其投放了10枚航空反舰鱼雷,命中数枚,“齐柏林”号这才沉入海底。

  

  

  “齐柏林”号的具体沉没地点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知。在苏联时代,外界无从知道这一机密。苏联解体后,人们搜遍苏联的机密档案,居然也没有发现记载“齐柏林”号沉没地点的相关文件。原来这个事情在苏联海军内部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可能没有正式的档案记载,而当时参与轰炸试验的空军部队日志也遗失得差不多了。直到60年后的2005年7月12日,德罗巴迪克石油公司勘探船的偶尔发现,才将这艘“被遗忘的战舰”从海底的淤泥中发掘出来。从什切青港到韦巴港的海底,这就是“齐柏林”号的身世之谜。

  

  

  

  “齐柏林”号在海底的三维成像图

  后记:德国航母备忘录。

  

  “齐柏林”号并不是德国海军二战中建造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除了文中提到的同级2号舰“彼得·斯特拉赛”号之外,德国海军还有其他的航母计划。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一共开工或开始改建了5艘航母,其中有2艘接近完工。

  除了“齐柏林”号之外,另外一艘接近完工的航母是“塞德利兹”号轻型舰队航母。该舰原为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的第5艘;于1936年12月开工,1939年1月下水,排水量1.9万吨,装4座双联装203毫米主炮。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2年仍未完工。这时德国海军认为再建造过多的希佩尔级重巡洋舰已无大用,于是在1942年5月考虑将“塞德利兹”号改造为轻型舰队航母。但在1943年1月,“塞德利兹”号停止了改造工作,仅仅敷设了部分飞行甲板便被弃于港口。

  

  按计划,改装完成后的“塞德利兹“号满载排水量1.8万吨,全长214米,飞行甲板长189米,最高航速达32.5节,航速15节时续航力6100海里。该舰的防空自卫武器包括:5座双联装105毫米双联装高炮,安装位置与“齐柏林”号相似,在舰岛前方布置2座,后方布置3座,此外还安装有5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和8门20毫米单管高炮。该舰速度快,续航力较强,是一款可伴随主力舰队活动的轻型舰队航母。

  但其载机量非常有限,由于机库容积的限制,只能携带不到20架的舰载机(典型配置方案是搭载10架Bf-109T战斗机和8架Ju-87C俯冲轰炸机)。载机量的不足显示出它的改造设计很不成功,主要原因是德国设计师未对其内部舱室作大的改动。相比之下,美国由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舰体改建的独立级轻型航母可搭载近40架舰载机,几乎是“塞德利兹”号的2倍,而满载排水量却小于“塞德利兹”号。“塞德利兹”号的问题反映出德国在航母设计的经验与英美等国有着较大差距。战后,“塞德利兹”号被盟军俘获,于1947年解体。

  

  航母“欧罗巴”号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上恐龙”。它原为德国“劳埃德”航运公司的大型远洋邮轮,全长291.5米,宽37米,满载排水量高达5.65万吨,装有功率为73.55兆瓦的蒸汽轮机,最高航速26.5节,航速19节时续航力为1万海里,可在3周内横渡大西洋。1942年德海军征用了“欧罗巴”号,计划将它改造成一艘巨型航母。

  改装计划包括重新布置内部舱室、拆除上层建筑、铺设飞行甲板,并在舰右侧安装1个飞行舰岛,并预备安装6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和近50门的各型小口径高炮。如果改造完成,“欧罗巴”号将是当时欧洲最大的航空母舰,可搭载24架Bf-109T战斗机和18~24架Ju-87C俯冲轰炸机,超过“格拉夫·齐柏林”号,但与它5.65万吨的排水量相比,这一数字又太低了。

  

  

  永远停留在模型状态的德国二战航母欧罗巴号

  改装计划随着战局的恶化很快中止。在二战结束时,“欧罗巴”号只完成了约5%的改造工作量。1945年“欧罗巴”号被盟军俘获并作为战争赔偿送给美国,后又在1946年被转给法国,重新作为大型邮轮使用,直到1962年方才正式退役。

  航母“波茨坦”号也准备由同名远洋邮轮改造而来。它原属劳埃德航运公司,战争爆发后被德国海军征用,先是作为运兵舰,1942年开始被改造为航母。“波茨坦”号全长203米,宽27米,满载排水量2.35万吨。该船航速较低,动力系统为19.123兆瓦的蒸汽轮机和发电机,采用全电推进,最大航速仅21节,航速12节时续航力为9000海里。它的防空武器与“欧罗巴”号类似,可搭载24架舰载机(典型配置方案为12架Bf-109T战斗机和12架Ju-87C俯冲轰炸机)。

  

  

  德军打算将“波茨坦”号用作训练航空母舰,在波罗的海进行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但1943年2月就匆匆停工。战争结束后,盟军重新将“波茨坦”号改回旧貌,作为战争赔偿交付给英国,作为大西洋邮轮一直服役了近30年,直到1976年才退出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