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一切都是为了爱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这是一位因女儿被强暴而身心交瘁的母亲发出的怒吼,和同为母亲的警察局长四目相对,这个柔弱的家庭妇女没有畏惧,眼睛却在喷火。一方侮辱了自己的女儿,一方误杀了自己的儿子;一方要拼死掩盖事实,一方要忍痛查出真相,就像两头为了孩子而本能对决的母狮,两个女人浓浓的火药味甚至冲出了大银幕。
电影《误杀》的故事开始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共同参加的夏令营,在那里,男主人公李维杰和妻子阿玉的大女儿被当地警察局长的儿子下药强暴,随后的视频威胁中女孩失手“反杀”了男孩。为了保护妻女,影迷父亲唯有用谎言做局“为家而战”,借助“时空剪辑”的蒙太奇手法,与警方斗志斗勇。在这场见招拆招、反转不断的悲剧中,两个家庭都是受害者,每个人的行为都下意识地来自亲情,一切都是为了爱。
除了“年度惊喜的犯罪商业大片”、“极致酣畅的反杀爽片”等超高评价之外,“超乎社会现实的教育深意”也是《误杀》被公认的一大看点。
古语曰:人之初,性本善,可孩子都是天生善良的吗?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最大程度地预防青少年犯罪?这部影片所传递的意义之一,正是借此启示观众进行反思,如何更多地保护孩子,约束自己。
电影里的警察局长儿子,是个目无王法的官二代,仗着老妈在警界身居高位,自以为在外面惹下的祸总会有人摆平,所以日渐跋扈嚣张,成为16岁就开着豪车到处惹祸的恶少。事实上,即使打架差点戳瞎人家眼睛的恶性事件发生,都没能引起局长老妈的足够重视,她一面派手下拿钱去找受害人私了,一面母爱泛滥地为儿子受伤的手擦药。毫无原则的溺爱,一再突破这位警察局长作为母亲的教育底线。相比之下,他忙于竞选议员的父亲,教育理念就可以概括为简单粗暴了。面对惹了祸的儿子,进门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个大耳光,而他惩治儿子逃课的方法似乎也只有一个:封他信用卡。
当下教育的两大典型弊端被集中展现在警察局长家里,而其酿造的恶果则在警察儿子身上逐步显现。夏令营犯下大错之后,当他继续对受害女孩步步紧逼的时候,他严重误判了此事的后果,在他有限的认知里,妈妈可以用钱帮他搞定一切。但遗憾的是,在溺爱中长大的他,正因为失去了父母在他第一次欺负别人时给予严厉教育的机会,从而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可以说,他是被爱误杀的,溺爱是种软暴力。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通过各种行为来试探他与世界相处的底线和原则,这时候的他,是无意识的,需要家庭正确的引导,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原生家庭不好好教育他,将来社会一定会补上这一课。
影片中,李维杰一家的教育也并非顺风顺水,尤其父亲和大女儿之间的矛盾,从影片开始一家人在饭桌上的交谈就可以发现了。难得获得夏令营机会的大女儿满心欢喜地让父亲签字,可父亲的注意力却被高昂的费用所吸引,一场争执在所难免,偏偏还不懂事的小女儿这时候又提起了买钢琴,当然是毫无悬念地被“抠门”老爸挡了回去。
李维杰不过是一家网络维修小店的老板,胸无大志,甚至有些卑微懦弱,日常爱好不过看看电影,他的世界很小,家人便是全部。当亲情、罪恶、道德、责任与担当统统交织在这个胆小怕事的中年男人身上,那一瞬间他迸发出的是对家人最原始的爱。面对哭着为自己失手杀人而悔恨不已的大女儿,一句“有爸在,没有人会坐牢的”尽显平庸老爸的男人血性。
“平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习惯一回家就关上房门,不愿意跟我多待一会儿,多说一句话。我很迷茫,也很苦恼,作为一个父亲,我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和女儿沟通,我多么想你像小时候信任我,依赖我……”作为一个“小学没毕业的爸”,李维杰对女儿的爱隐忍、严苛,甚至是错位的,每天忙于生计让他无暇关注孩子成长中的细微变化,两代人的沟通也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影片结尾,一番瞒天过海之后,良心发现的李维杰还是自首了。警车上的他如释重负,甚至为父女俩通过这样一件事重新找回过去的信任和依靠而有些小欣慰。
影片中最让人心碎的还是小女儿。半夜醒来看见妈妈和姐姐院子里埋尸,被爸爸手把手教授应对盘问的家庭模拟审讯,在警察局亲眼目睹父母被严刑拷打,被警察局长呵斥咆哮逼问真相……惊恐的眼神,无助的泪水,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经历了这个年龄本不该经历的这一切,终于学会了与谎言为伴。片尾那张被修改了分数的试卷,也许正是推动李维杰最终选择自首的决定力量之一,他发现本能的父爱虽然暂时保全了家人的安全,却无形中却夺走了小女儿天真无邪的童年,正在把她变成自己不愿看到的样子。通过自己面对过错的方式,他想告诉孩子什么是责任和承担,但愿一切都还不算太晚。
在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犯罪问题都是关注度极高的舆论话题,法国的《四百击》、美国的《大象》和《水果硬糖》、英国的《伊甸湖》、德国的《白丝带》、韩国的《犯罪少年》、日本的《坏孩子的天空》、中国台湾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上世纪50年代起,青少年犯罪题材电影陆续进入观众视野,近年来,《过春天》、《日照重庆》、《全民目击》等国产同类题材也相继被搬上大银幕,展示出电影人观照现实生活、关注孩子成长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近几年难得一见的类型片,这一次,电影《误杀》又一次发起了对青少年问题的挖掘和探讨,以及对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审视和反思。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纯粹的,无论是影迷爸爸,还是警察妈妈,这不会因阶层和环境而改变,却会因爱的程度和方式带来不同的后果。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不称职的父母。都说原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给孩子的品行及时打下坚实的基础已属重度失职,放任他们在堕落的路上渐行渐远更是大错特错。如果说经历了这一磨难,《误杀》中李维杰对女儿的教育还有着多种可能性,那么警察局长的丧子之痛却无论如何无法平复了,当她情绪崩溃地冲小女孩咆哮时,狰狞的表情掩盖不住眼中的泪光,那是一个母亲的心碎。(吴晓东)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