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人生之路》原著作者路遥,21天写完13万字,边读边落泪
最近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成名作《人生》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央视一套播出。
图片来源:微博@电视剧人生之路
虽然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但故事中,对命运、理想、现实、爱情与彷徨的讨论,反映了许多人当下的困境,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有网友说:
“真的非常庆幸我们生逢当下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被人顶用。”
有网友说:
“劳动人民口中的人生哲理,简单又深刻。”
还有网友说:
“看完电视剧,想去陕西了。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那片土地的热爱。”
今天接力君带大家聊一聊这部被一代代国人传颂的经典作品——《人生》,及其作者:“黄土地里‘长’出来的作家”——路遥。
《人生》里的人生哲理
《人生》的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原。主角高加林高中毕业以后,回村当了民办教师,过了几年顺风顺水的生活。一天,他突然被村支书的儿子顶了差,当不了老师,只能做回农民。
电视剧《人生之路》
同村美丽善良、家境很好的刘巧珍一直暗恋着高加林,两个人开始了热恋。高加林一直没有放弃离开农村的想法,他向在外面“当官”的叔叔求助,希望他能帮自己脱离农村,遭到了拒绝。巧合的是,叔叔从外地调回本地工作,有人为了巴结讨好他叔叔,自作主张把高加林调去了县里当通信员。高加林因此再次获得远离农村的机会。
电视剧《人生之路》
进城后,高加林与刘巧珍分手,和高中同学黄亚萍相爱。黄亚萍的前男友有一对溺爱儿子的父母,他们自作主张给儿子出气,状告高加林“靠关系、走后门得到现在的工作”。高加林又被解聘回村,再次陷入绝境。
这个时候,有人落井下石,说高加林的坏话。刘巧珍却不计前嫌,为高加林说情,希望村里增加民办教师名额,让他继续任教。高加林终于明白了刘巧珍的一片真心,但此时的刘巧珍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了……
这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故事,细腻地展现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身处时代变革洪流中的年轻人,在浮躁、前程莫测的青春中,在恋爱、就业、婚姻、价值观、理想等方面遭遇的内心转变。
《人生》聚焦严肃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时发生了哪些变化?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什么影响?他们又会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同时给出“人生要积极进取,散发勃勃生机”等回应时代需要的答案。
电视剧《人生之路》
比如,在面对挫折时,一个人不该变得懦弱、悲观、绝望,而是要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和超越它。书中,刘巧珍被高加林“甩”了,大家议论说“她就是不寻短见,恐怕也要成个神经病人”。可是,刘巧珍却在这场痛苦的洗礼后,扫除了蒙在幸福上的浮尘,和一直追求她的马栓结婚了,从此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就连那些曾对她的不幸幸灾乐祸的人,也不得不在内心里对她肃然起敬!
家里谁也劝说不了她,她天天要挣扎着下地去劳动。她觉得大地的胸怀是无比宽阔的,它能容纳人世间的所有痛苦。
再比如,当感到生活不如意时,换个角度看生活会获得新的生机。小说中老光棍德顺大爷年轻时也恋爱过,却因为穷,没能与心爱的人结为伴侣。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一生没有结婚,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我,快七十岁的孤老头子了,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天天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它几年!别说你还是个嫩娃娃哩!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着总还是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
纵观整部小说,《人生》除了展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和乡情,更难得的是,写出了人间博大的爱、无私的爱。
电视剧《人生之路》
刘巧珍是一位有着高尚情操和美好品格的女性。她深爱着高加林,但这种爱又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一种为对方祝福的真挚之爱。尽管已经与高加林分手,但在他遭受他人讥讽嘲笑时,她依然为他说话,为他寻找未来的出路。
刘巧珍的丈夫马栓是一个矢志不渝的男人。他爱刘巧珍,曾三番五次地去提亲,得知刘巧珍被高加林抛弃,马栓不顾众人的眼光,坚持要娶刘巧珍。高加林被辞退回村以后,刘巧珍跟马栓说,高加林不习惯在地里劳动,还是希望他有机会教书。马栓毫不介意高加林和刘巧珍之前的关系,爽快地答应下来,帮高加林说好话。
高加林最初被顶替教职,落魄地回了村,本以为大家都会瞧不起他,没想到的是,大多数人对他没有任何恶意和嘲笑,都很真诚地安慰他。有的说:“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有的说:“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还有的说:“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更有人说:“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
电视剧《人生之路》
老光棍德顺一辈子得到的不多,给别人的却不少。他用大爱之心安慰落魄的高加林:“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不是么,你小时候也吃过我的多少果子啊!你小子还不知道,我栽下一拨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摘着吃果子,他们就会说,这是以前村里的光棍老汉德顺栽下的……”
经历人生起伏的高加林感慨:“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
在一些人眼里,家乡的苦难是自怨自艾的源头,但在路遥的《人生》中,这些唤起的是满怀深情的感恩与对美好的向往。
在小说《人生》中,各个人物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顺,也有难以跨越的沟沟坎坎,却没有一个人悲观绝望。路遥和他小说里的不少人物,都把苦难和挫折当作成长的阶梯、人生的磨刀石。最后,他们都跨越重重苦难,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厚积薄发,代表作《人生》横空出世
《人生》(这部小说最开始的名字叫《你得到了什么?》,后来改为《高加林的故事》《沉浮》《生活的乐章》,最终定为《人生》)的第一稿写于一九七九年,路遥对这一稿不是很满意,直接撕掉了。一九八〇年,他又写了一次,还是不满意,主要觉得人物关系没理顺,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主旨思想。
一九八一年,路遥找到弟弟王天乐,和他谈了很久《人生》的创作思路。王天乐总能给路遥很多写作建议。聊着聊着,路遥突然有了灵感,立刻跑去陕北的甘泉县,在那里的招待所里全身心地写作,只用二十一天就写完了十三万字。
路遥回忆,那段时间里,他咬紧牙关写作,像是在和自己,也像是在跟别人拼命似的。因为写得太急,加上投入了太多感情,路遥写完《人生》的时候,仿佛得了一场大病——脸色蜡黄,有些浮肿,两腿像灌了铅一样僵硬,走起路来都有点困难。
路遥写完了稿子,没有直接回西安,而是一路北上,来到陕北榆林见朋友,听听大家对《人生》初稿的看法。回到西安后,路遥根据大家提的意见,又把《人生》改了一稿。
不久后,路遥带着《人生》的第三稿跑到铜川找弟弟王天乐,一字一句地读给弟弟听,一边读一边流泪。读完小说,路遥信心满满地对弟弟说:“作品能感动我,也一定能感动读者们。”
在《人生》的终稿中,小说的主角是知识青年高加林,故事主要写了他和农村姑娘刘巧珍的爱情故事,也写了不同的人在面对艰难人生时,各自做出的选择。
路遥信心满满地把这本小说的稿件寄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王维玲,王维玲对《人生》赞赏有加,也提出了修改意见。路遥很赞同编辑的意见,马上启程去北京,和编辑商量如何修改。
来到北京后,路遥和编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谈他的创作初衷,以及如何修改《人生》。他说:“我熟悉农村,也熟悉城市,但最熟悉城乡交叉地带。我是个既带‘农村味’又带‘城市味’的人,想在这个交叉地带探索。”
在王维玲眼中,路遥悟性极高,善解人意,能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中抓住要点和本质,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血肉,融入小说中。
商量好修改方案后,路遥开始在客房里改稿。十多天的时间里,他有整整一周没有离开过书桌。改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觉,直到把作品改完。
内容改完了,可小说的名字还没定下来,王维玲想起路遥引用过柳青的一段话,觉得用《人生》这个书名好,路遥非常赞同。
经王维玲推荐,《人生》于一九八二年发表在了著名的《收获》杂志上。陈忠实高度评价了《人生》:“我几乎一口气读完这部十几万字的中篇小说。这是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坐在椅子上读完,‘是一种瘫软的感觉’,我被《人生》创作的‘完美的艺术境界’打动。这是一种艺术的打击。它让我明白,什么是表层艺术和深层艺术。”
后来,《人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首印十三万册,很快脱销。陕西省作家协会专门为《人生》开了研讨会。宝鸡作协也邀请路遥来宝鸡做讲座,来参加讲座的读者给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一些小读者还和路遥积极互动,递纸条问问题。随后几年,《人生》先后被改编成广播剧、话剧和电影,小说和影视作品连连获奖。
鲁迅先生说过:“若作者的社会阅历不深,观察不够,那也是无法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的。”
路遥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把根深深扎进黄土地里,朴实地记录时代的变迁,并充满温情地书写着普通劳动者的命运和情感,这在当时激励了无数读者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他在他短短42年的生命中,留下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极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对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中的《路遥——黄土地里“长”出来的作家》,记录了“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路遥的一生。一起阅读充满童趣的英雄人物的美文故事,系好人生第一颗纽扣。
文章选自:《路遥——黄土地里“长”出来的作家》
责任编辑:陆力
责任审校:贾玲云 童小伟
一键购买文章同款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