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三国】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不必争,千古奸雄独一人!
看到头条“三国演义”小组群内发起一场“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的话题讨论,不由陷入了深深太平洋底深深思考。
蓦然想起小时候看电影,最爱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某某是好人还是坏人?
后来年龄渐长,才感觉是好人还是坏人的界定太过简单,好人就一定不坏吗?坏人就一定不好吗?
好与坏,哪有这么泾渭分明?
同理,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也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如果非要给出答案,那他就是奸雄,奸诈的英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整蛊袁绍、栽赃叔父、梦中杀人,喊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确实够奸,但最奸者还是那件阴杀王垕。
垕,此字念hòu。
王垕,念起来就是王后。不过这位王垕是男的,当然成不了王后。他只是曹操军中的一名仓官,负责发放粮食的。
话说曹操军中缺粮,军心不稳。曹操叫王垕用小斛发粮以救一时之急,军内怨声四起。曹操便借王垕之头,杀之,于是众怨始解。
陈履平《战宛城》
做人咋能这么无耻呢?当初读至这段,感觉这曹操,真是坏透顶了。
后来理解了,曹操这招实在是高。
冤杀一人,换来军威大振,三日之内攻下了袁术的寿春城。
如果不奸,莫说平定天下,即使“冢中枯骨”袁术也可能让曹操粉身碎骨。
也就是曹操能想出这么阴损奸诈的招来。
陈履平《战宛城》
行大事不避小节,有哪一个称王封侯拜将入相者敢称自己在品德上毫无瑕疵?谁不是踩着众多生灵的鲜血走向成功?
刘备取成都,对刘璋来讲不是奸吗?诸葛亮成就千古贤名,又有多少川中百姓成为六出祁山的炮灰?
战火纷争,生灵涂炭,曹操尚能吟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叹,可南征孟获在盘蛇谷中烧死兀突骨的三万藤甲军,诸葛亮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哀叹的不是三万生命,而是自己“必损寿矣”。
是非功过,谁能说得清楚?
汪玉山《落凤坡》
在《三国演义》的主角当中,谁的形象被塑造得最立体最丰满最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老夫的答案很明确,只有曹操。
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刘备仁义的表象下藏不住虚伪的实质,周瑜鼠肚鸡肠背离史书评价……罗贯中只奋笔展现他们的单方面特质,唯独曹操,优劣好坏集于一身。
立体丰满,罗贯中笔下的曹操,阴险狡诈之中透着一种可爱。
“奸雄”的说法来自于许邵,他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听到这个“奸”字,谁人不恼?
可曹操却是“闻言大喜”!
从此,奸雄便成了曹操的人设标签。
吕品、徐余兴《传书救刘备》
陈琳为袁绍撰写讨曹檄文,骂了曹操祖宗十八代骂好了曹操的头疼病。及至攻陷冀州捉住陈琳,曹操说:你骂我也就得了干嘛要骂我的祖宗啊,遂不计前嫌。
大度能容,豁达如斯,可爱之中捎带着有点可敬。
奸雄!真正的奸雄!
人家曹操自己都认可这个标签,我们何必要否定?
突然就想起郭德纲来。
小黑胖子、非著名相声演员、在圈内没朋友、郭麒麟生父是于谦、徒弟打人……等等,人家不光不避讳,还编成了段子、包袱在德云社的舞台上大说特说。这影响郭德纲的形象了吗?这阻碍了郭德纲及德云社发展了吗?这抹杀了小黑胖子相声地位了吗?
对了,再拍三国,让郭德纲演曹操如何?
郭德纲《战国》电影剧照
英不避奸,奸中成英。
毁与誉,骂与赞,书写在别人的笔下,传播于别人的口中。“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自己认准的事,干就是了。
奸雄奸雄,奸诈的英雄!
这个标签,曹操认领了。
英雄纷纭,但奸雄千古一人,曹操不与他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