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被偷了人生又何妨,我就是一只打不败的小强
看了电视剧《人生之路》才发现,我的人生如此烂,原来是没有高加林努力,更没有马云努力。马云曾说:”我第一次高考失败后,在杂志社打包和踩三轮车。看了《人生》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必须再考一次。可我第二年高考又失败了,第三年再考,终于考上了。这本书对我影响挺大的,我特别感谢路遥。”因为马云这话,我又看了原著。
很多观众质疑高双星冒名顶替高加林上大学这个情节,认为改编的不合理。其实如果读过原著会发现,这种加大矛盾冲突的设计很合理,完全符合路遥想要赋予男主悲情色彩的理念。
当时的社会环境,路遥能写出民办教师的工作被高双星顶替,已经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了。更何况文学的道路并不平坦,《人生》曾被接连退稿,《平凡的世界》更是接二连三地被退稿。作为时任当代杂志社的编辑周昌义后来说,路遥的作品太真实了,不符合当时的潮流。
我们看一下路遥写成名作《人生》时的背景,路遥的第一个追求者是延川县中学的学妹,本地典型的陕北俊女子。她和他告白“庄稼活你不会我会,地里的活都由我去干,你在家里待着什么也不要你管。”路遥却被吓跑了。
他的初恋是一位北京知青,为了她路遥做了能做的一切,1970年招工,县上给了路遥一个宝贵的名额,进厂当工人。这是“文革”开始后首次招工,他把这个名额给了女友。
没想到她进厂不久就喜欢上别人了,和路遥提出分手的时候恰逢他刚刚被停职。他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农村下地干活,后来当了民办教师。
初恋给他的伤害是巨大的,十多年以后他在北京偶遇她的几天里,情绪激动、恍恍惚惚。朋友宽慰路遥,他一下子爆发:“你知道她是在什么情况下抛弃我的吗?你知道雪上加霜吗?你知道我为了证明自己,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咬了多少牙吗?”
电视剧里,编剧安排高加林“三起三落”的人生,恰恰是对路遥的致敬,路遥曾说“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两人互换人生以后的改变。
高双星
高加林的发小和同学,有个当村委书记的爹,高明楼。
那个年代,村委书记在村里的地位,不夸张的说,那就是“一言堂”,村里大事小情都由其把控。
原著里高双星顶替了高加林后,村民的反应是“大家对高明楼做得不讲理的事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对村里任何一个不劳动的二流子都很反感。”
间接说明村民对于高明楼的以权谋私行为都麻木了,但是对于农民身份却不安于当农民的高加林看不上。
高双星有这样的一个精明的爹,当然不会甘于让他当农民,所以他经常嘱咐高加林给儿子辅导功课。不爱学习的高双星在高加林的帮助下,勉强进了预考分数线。那时只有通过预考才能有考大学的资格。报考的大学也和高加林填报的一样,这也为他冒名顶替埋下了伏笔。
那个年代,高考被人顶替的事确有存在,没有网络,手工操作,漏洞多,可操作性也大。况且通讯也不发达,还没有统一的身份证。
高双星冒名顶替高加林,虽然很内疚还曾一度想告诉他真相,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友情的背叛。
编剧让我们看到了残酷的现实:利益面前,人性不堪一击。
上大学的高双星,对老师讲的沈从文和汪曾祺的作品从来没听说过;同学对东西方文学的争论,他也听不懂。
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他开始有了人生的第一次醒悟。此时出现的校友,美丽的上海姑娘陈秀礼,无疑给了他前进的动力。
路遥说过“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陈双星开始发奋图强,努力提升自我,不想一直生活在“高加林“的阴影下,他利用课余打零工,不再和高明楼伸手要钱。
后来以高双星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农民工的题材,成功改回自己的名字,实现了华丽转身。不仅留校当老师有了上海户口,还迎娶了上海姑娘。
编剧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很重要!
在农村的陈双星,身边都是农民,同学基本都是穷小子。因为他爹的身份,他颇有优越感,不求上进也是情理之中。
到了大城市,身份及见识让他跌到谷底,这种落差,才让他知道什么是井底之蛙,激起了他的斗志。
古有“孟母三迁”,现有很多家长借钱买学区房,拼了命入驻高档小区,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陈双星偷换人生的事情败露后,事业和婚姻双双下线,这种报应是必然的。
但是我觉得,他自身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问题,是编剧最想呈现给观众的,只可意会。
高加林的三起三落
1. 高考失利。预考时他是全县第一名,并且是县里近几年最好的成绩,当时和其他前十名的同学一起被县长接见,本来高加林考大学志在必得,没想到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对他的打击很大。本来想复读的他,却因为母亲意外摔伤需要很多钱治疗而终止。
2. 民办教师转正失败。高明楼因为儿子暗中顶替他上大学,心存内疚,补偿给高加林民办教师这个名额。想着“至少不会当农民”,他一心扑到了教育事业上。
因为高加林的努力,学校改善了环境,增加了体育器材,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同事认可,并获得了优秀教师奖。
可即将转正时,却因为一次学生的意外车祸,负有连带责任,教育局取消了他的转正资格,结束了民办教师生涯。
也就是这个时期,巧珍的爱减轻了他的痛苦,消除了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恐惧感,重新激发起他对生活的热情。
原著里这样描写他和巧珍恋爱后的复杂心情“他觉得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虽然满身是黄尘,但他不相信自己永远就是这个样子。”其实高加林清楚地知道,他和巧珍终究不是一路人,这就为以后的分手留下了伏笔。
3. 丢了县里通讯干事的饭碗。高加林在部队的亲叔叔高玉智,军转干衣锦还乡担任县劳动局局长。见风使舵的副局长马占胜主动给高加林安排到县里的通讯部,成为通讯干事。
原著里,按他自己的话说“而今办这类事,哪个笨蛋领导明说哩?这就看手下人的心眼活不活嘛!咱主动给领导把这事办了,领导表面上会批评你,可心里恨不得马上把你提拔了!”
因为工作认真、文笔了得,高加林很快得到领导的赏识。高中时就对他有些情愫的黄亚萍抛弃男友,开始对他疯狂追求。
这一切正是高加林梦寐以求的,他内心几乎没怎么挣扎,就接受了黄亚萍的爱。
很多人骂他是“陈世美”,可是他和巧珍的爱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女方明知两人有文化差异,并且高加林不甘心在农村一辈子,还主动投怀送抱,只能说她也抱着侥幸的心理。
歌德说过“没有在长夜里哭泣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不能体会在农村的艰苦,无法理解高加林想离开农村的渴望。
当高加林看到同事老蒋和乡下的妻子,因为知识差异和认知不同经常吵架,更加坚定了和巧珍分手的决心,这一段编剧设计的很巧妙。
其实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人,站在的高度不同,风景自然也不一样。人生中每一次遇见都是有意义的,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帮助你找回真正的自己。
看似事业和爱情都有转机的高加林,有点飘了,他公然挑衅看不起农村人的刁美兰,黄亚萍正牌男友张克南的母亲。这个女人是商业局的局长,又势力又刻薄。
高加林有一天在路上特意假装偶遇张母,把自己在报上发表的小说让张母带给张克男看,张母在高加林走开后,把报纸撕了个粉碎,两人的梁子就此结下。
当张母得知抢走儿子女友的是高加林时,毫不犹豫把他的工作调动之事举报了,“一个乡巴佬欺负到老娘的头上,老娘不报复他还轻饶他呀?”。
高加林失去了工作和城市户口,面临和黄亚萍的分手。原著是这样描写的“他感觉他和黄亚萍的关系是做了一场梦,一切都是毫无疑问的:他现在又成了农民,他俩之间,也就自然又横上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原著在并没有让高加林的命运戛然而止,定格在农村。作者在最后一章节标注了“并非结局”,说明路遥对高加林目前的结局是不满意的,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其实也是历经跌宕起伏,编剧也注意到了这点。于是电视剧中我们看到高加林人生的再一次转折,改编后的高加林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不断向命运抗争。
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最关键的时候,有贵人相助那就太幸运了。
被打回原形的高加林又回到了农村,高加林经历了三起三落,似乎已经习惯了命运对自己开的玩笑。笔耕不辍的他文章再次获奖,颁奖地点是上海,他梦寐以求的地方。
他联系了在上海的陈方明,这个人是在他当民办教师时认识的,陈方明大学毕业前夕来农村做调研,很欣赏高加林的才华。
陈方明告诉高加林他正准备参加《大众晚报》的编辑招聘考试,鼓励他一起考,考试结果陈方明第一,他第二。高加林成功进入报社工作,迈出了在上海的第一步,成为真正的记者。
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高加林第一次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陈方明对婚姻的看法,也刷新了高加林对感情的认知,陈方明对自己不停更换女友的行为这样解释:“我不知道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合适,所以只能不断地去尝试、体验、探索,但我相信,当我什么都经历过后,才能确认我内心到底需要什么。”
当他和黄亚萍在上海重逢时,他已经不再是小县城的他,或许黄亚萍已经不符合他对伴侣的需求。
编剧通过剧情的延展,把时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客观地呈现出来。对于男女青年人生不同时期的选择,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路遥的小说《人生》于1982年发表,当年鼓舞了很多像高加林这样想通过高考突破阶层,改变人生的有志青年。作品问世至今41年了,面对时代的变迁,如何把这部当年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小说,还原于屏幕并延续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确实难度很大。
对于观众有争议的部分:高加林被冒名顶替,我认为恰恰是对于人性的深度剖析和挖掘,
人性本来就是复杂多面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有时往往只是一念之差。
电视剧里高加林和其他男女配角的命运变化,也赋予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立意更高,更有正能量是这部电视剧获得成功的原因。
人生怎么可能完美呢,或许平平淡淡、或许轰轰烈烈,无论怎样的人生都有缺憾,毕竟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也感谢电视剧的创作人员,成功地把路遥的小说再次搬到荧屏,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他,解读他。哪个作家的作品里没有自己的影子呢?
我们怀念路遥,在他作品辉煌的那个年代,因为坚持现实主义风格,他依然承受了冷眼和寂寞。对他多一些了解,就越发敬重和想念他。
#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路遥《人生》,海波《人生路遥》,路遥新传《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