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俘虏政策,《亮剑》通过李云龙“打借条”诠释得很到位
《亮剑》剧情发展到淮海战役阶段,李云龙在赵庄顽强阻击邱清泉兵团所属第89师的疯狂进攻,让老对手楚云飞无功而返,但华野二师伤亡也很是惨重,有的团打的只剩下800人。黄百韬兵团全军覆灭后,国民党负责增援的两个兵团开始掉头逃跑,李云龙决心跟踪追击,直捣楚云飞的89师师部,却苦于所部未及补充、兵力不足,于是瞄上了赵刚所在纵队正在进行思想改造的2000名俘虏。
赵刚是在不久前从二师政委的位置上调升某纵队政治部主任的,就级别而言已经走在了李云龙的前面,面对老战友违反纪律的“借俘虏”行为,原则性很强的赵刚起初是拒绝的。然而在李云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磨迹下,最终还是答应“借兵”。那么,李云龙为何不去野司寻求司令员支持呢?解放军在三大战役期间的俘虏政策又是如何呢?
解放战争中,俘虏兵或投诚后补充进我军队伍的国民党兵有个专用称谓:“解放战士”,一般说来,各部队在战斗中补充的少量解放战士完全可以遵循“即俘即补”的政策,以随时补充部队的战斗兵员。比如围歼黄维兵团最艰苦的时刻,陈赓将军指挥的四纵和九纵伤亡较大,他指示各纵可以把团级建制缩编为两个营,以免影响基层连队的战斗力。
陈赓的老部下二野名将周希汉却说:“我的一个营,原来有500多人,连续作战伤亡了近500人,现在还有500多人,没必要缩编”,陈赓很惊讶,问他是不是算错了,周希汉回答:“没错,蒋介石给我补充的”。事实是,那些被俘的国军士兵只要放下武器和报出穷苦出身,立刻就会被好几双欢迎的手握住:兄弟,你解放了!
但大规模的俘虏群体和部分国军精锐部队的俘虏,再这样匆忙的“即俘即补”就不行了,很容易出现问题。其一是需要控制基层连队的解放战士比例,队伍成份总得保证;其二是在淮海战役中,像第5军、第18军、第74军这样的国民党嫡系精锐,基层官兵受反动教育较深,态度相对顽固,必须经过一定的思想教育和甄选后,再统一分配来补入部队,否则要出乱子的,赵刚在台上训话时,第5军和第74军的都有代表。
徐州之敌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就是兵败后化妆成士兵混入俘虏队伍,然后在押往华野12纵政治部所在地临沂的路上逃跑的,所以《亮剑》中二纵政治部主任赵刚负责管理和改造俘虏兵,是符合历史和部队分工的。2000名俘虏兵必要的思想教育没有完成,是他起初拒绝李云龙请求的一个原因,这是有规定流程的。
另外,华野司令员怒批告状的某纵司令时说的很准确:“李云龙在赵庄,打的那就不是抓俘虏的仗!你拉上赵庄试试?”因为阻击战是大型战役中最苦的活,消耗大、伤亡重,还很难有大批缴获和俘虏,毕竟是被动的一方。所以解放军各部都把围歼或追歼任务比喻成“吃肉”,攻坚战称为“啃骨头”,阻击战是“喝汤”。
在赵庄阻击战的战史原型“徐东阻击战”中,华东野战军可不是以师为单位遂行任务的,而是由宋时轮统一指挥的整整三个纵队,毕竟面对的是徐州敌人的主力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一二个师哪里挡得住。换句话说,不仅李云龙的二师抓不到什么俘虏,他所在的纵队也不会“有肉吃”,那为了緊急补充伤亡,只能去找兄弟纵队想办法,比如赵刚的二纵,而跨纵队调拨俘虏兵,自然是赵刚开始不想答应的另一个原因,纵队是野战军的战役基本单元,各家总有各家的日子。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共俘敌32万余人,其中华东野战军的歼敌数量约占80%,但俘敌人数最多的是战役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即包围和歼灭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之后。而在战役的第一阶段俘敌数量尚不很大,各纵队为补充战损自然把俘虏当成重要资源,这就是《亮剑》中里华野司令员批评某纵司令的第二个问题:胃口太小,眼光不够长远,果然到战役后期,仅几十万俘虏的吃饭问题,都成为华东军区的一大负担。
李云龙所部由阻击援敌到转入战场追击,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事情,为了尽早揪住楚云飞89师的屁股,华野二师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兵员和弹药补充等战役准备,这个时候再去后方找司令员解决显然是来不及的。从道理上说,李云龙的二师是由中野转隶而来的,他的合理要求司令员也一定会满足,否则干吗在赵庄用五吨炮弹换下二师呢?部队光了不好跟中野首长交代嘛。
但二师所在纵队就没多少俘虏,司令员想解决问题,一样得从其他纵队划拨,加上必要的手续和流程,那黄花菜都凉了,战机是稍纵即逝,等于回到李云龙直接找友邻部队要兵的原点,与其如此,他还不如通过跟赵刚过命的交情“走走后门”。虽然赵刚不太情愿,但李云龙一句“晋西北带出来的老兵只剩五分之一了”,还是打动了独立团原政委的心弦,这个错误又并非触犯原则,赵刚也就顺水推舟了,毕竟军情如火,解放军是一家人。真要是不给,那才叫“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呢,这毛病是国民党军队的顽疾,而不是人民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