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深度影评:在完美犯罪的背后,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多方较量

  2019年12月13日,由柯汶利执导,陈思诚监制,肖央、谭卓、陈冲、姜皓文领衔主演的犯罪剧情片——《误杀》,正式上映了。

  这部影片翻拍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大女儿,在一次夏令营中被警察局长的儿子侮辱,并被威胁与其发生关系,女儿将这件事告诉了母亲,三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大女儿用锄头击中局长儿子的头部将其“误杀”,为了不让妻儿承受无妄的牢狱之灾,家里的男主人决定铤而走险,策划一场“完美的犯罪”,希望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家人。

  在决定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心里是有些迟疑的,因为柯汶利导演的名字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之前也没有看过他的作品,而且肖央主演的电影在我印象里都比较偏喜剧,像《情圣》、《猛虫过江》、《唐探》,所以很难想象他们能把《误杀》这样一个偏深刻且严肃的犯罪电影拍得有多么“入味儿”。

  可当我真正的看完这部电影,却让我大吃一惊,电影质量之高令人咋舌,编排紧密、逻辑合理、剧情完整,在我国近些年的翻拍电影里称得上是佳作,演员的演技更是无可挑剔,从饰演男主人的肖央,到饰演小女儿的6岁女童张熙然,都呈现出了精彩的表现。

  肖央一改之前拍喜剧“吊儿郎当”的气质,化身为一个既有担当、又有胆识的高智商父亲;陈冲饰演的警察局长兼具冷血与母爱,把那种不择手段的凶狠和对儿子的思念刻画得入木三分;张熙然小朋友虽然只有6岁,但那场警察局的哭戏却是极富感染力,一度让我眼眶湿润。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出色的犯罪电影,导演虽然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当大的改动,但无疑都是成功的,细节刻画也做得很好,剧情前后呼应,隐藏了诸多伏笔等着观众们去挖掘。

  截止到12月17日晚,《误杀》上映4天,票房突破3亿,成为了年前最大的一匹黑马。

  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我在动笔写影评之前又去影院二刷了《误杀》,因为已经熟悉了剧情,所以没有像第一次那样被紧张的犯罪情节所吸引,而是仔细的品味了剧中的人物情感、反应的社会现象,以及隐喻的核心观点。

  第二次看下来后,我发现整部电影中似乎到处都充斥着不同人物、思想之间的“较量”,这个词就像是整部电影的“发动机”,无时不刻的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贯穿始终,它让这部电影紧张刺激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碰撞出了人性的火花。

  Part 1 素察与平平之间的较量

  作弱者,多不得好活;作强者,多不得好死。——李敖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界面对的难题,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少男少女们,生理发育很快,但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容易走向歧途;并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

  在电影《误杀》中,所有悲剧的起因都是从大女儿平平(许文珊饰)被官二代素察(边天扬)欺凌开始的。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夏令营中,素察因为觊觎平平的美貌,便和自己的朋友在平平喝的酒里下了迷药,侮辱了平平,还把整个过程拍摄成视频,以此为要挟,逼迫平平再次和他发生关系。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素察的禽兽行为,平平从头到尾都是忍让的态度,不告诉老师、不告诉父母、更没有选择报警,而这正是助长了素察的嚣张气焰,仗着自己有一个警察局长的妈妈而无所畏惧,提出了更加无礼的要求,让平平再次和她发生关系,并且不能像第一次那样“像个死人”,因为那样没意思。

  素察(边天扬饰)对平平母女拳打脚踢

  为什么很多校园霸凌事件的受害者都是女孩子?因为他们胆小、害怕、不敢反抗,尤其是受到这种关乎声誉的羞辱,他们宁愿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平平一家围在饭桌前吃饭,无论父母再怎么询问,平平都一言不发,把自己紧紧的封闭起来,直到临近素察提出的见面时间,才告诉母亲阿玉(谭卓饰)发生了什么。

  但从后来阿玉看到视频的震惊程度来看,平平很可能并没有向母亲和盘托出,或许只是说素察欺负她,但是具体的原因,平平还是隐瞒了下来。

  而且在后来打晕素察后,一个劲儿的道歉表示只是想打掉他的手机,并不是想打他,镜头展现出来的也确实如此,可我们试想一下,当时素察几近疯狂的掐着阿玉的脖子,面对这样一个很可能打死自己母亲的亡命之徒,平平举起锄头抗争的第一动机竟只是打掉手机,而不是去救自己的妈妈

  平平拿起锄头后,瞄准的是素察的手机

  在这件事情中,我们无法去责怪什么,但无疑平平是懦弱的。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哪怕平平提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可能也不会让自己的家庭牵扯进犯罪之中,因为素察的父亲都彭(姜皓文饰)其实并不像他的母亲一样彻头彻尾的溺爱孩子,再加上他要竞选市长,只要想办法拿到那段视频,就有无数的办法让素察以及他的家庭付出惨痛的代价。

  这虽然不抵让素察死更大快人心,但一定比让爸爸入狱,让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破碎要好得多。

  Part 2 李维杰与拉韫之间的较量

  人生这盘棋中,如果你只盯着一颗棋子看,那你也只是被人摆布的棋子。如果你能看到某片区域,那你可以当一个棋手。如果你能通晓整个棋局,那你就是个布局者。

  不知道看过影片的朋友还记不记得,在电影开头的部分,有一段女警长拉韫(陈冲饰)办案的全过程。

  拉韫(陈冲饰)

  这一段对后面的剧情看似没什么影响,但其实是起到了一个“沉锚”的作用。

  影片在开头给观众全方位展现了拉韫的精明干练、侦察能力强,以及不拘一格办案手法,让大家清楚这是一个“狠角色”,在脑海中对这个人物有了原始认知,接下来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渐渐明白了李维杰与拉韫之间必有一场精彩的较量,于是在这个较量开始之前推进的每一秒,都会让观众们越来越期待对决的来临,从而把影片推向高潮。

  影片中的拉韫既是一个冷酷的警长,也是一个深爱着儿子的母亲,在都彭打素察那一段,可以看出拉韫还是有着很柔情的一面,看向儿子的眼神中满是温柔与宠溺。

  其实这两处已经把拉韫介绍得很清楚了,她在电影中的家庭环境与人物情感远没有李维杰那么复杂,我们只要知道她是一个对外冷酷无情,对内深情溺爱的警长形象就足够了。

  而李维杰这个人物则要复杂很多。

  年近四十的李维杰与妻子阿玉在泰国打拼已有17个年头,膝下育有两个女儿,他靠开设网络公司为生,为人善良、淳朴,颇得小镇居民的好感。

  李维杰有一个狂热的爱好,那就是看电影,尤其是犯罪影片,大大小小已经看了近千部,他常会把一句口头禅挂在嘴边:

  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这世界上就压根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李维杰在家中是一个好父亲、好老公,他没有恶习,不抽烟不喝酒,赚的钱都拿来补贴家用,偶尔出差看一次泰拳已然算得上是最奢侈的娱乐。

  他爱自己的家庭,虽然与青春期的大女儿有些隔阂,但依然默默为她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

  在影片中大女儿想去参加学校的夏令营,但要交6000泰铢(约合人民币1400元)的费用,这对李维杰这样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饭桌上他劝女儿不要参加,可是晚上睡觉时却又偷偷的把钱放在了她的卧室。

  李维杰就像每一个不善表达心意,却深爱着孩子的父亲一样,沉默而无私,努力的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日子。

  可是这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女儿被性侵而打破了。

  拉韫是一个经验丰富、思维缜密、举止干练的出色警长,这一点在片头已经有了充分的介绍,而李维杰则是一个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没犯过法、没打过架,每日苦心经营自己生意的市井小民。

  这两个人无论怎么看都“实力悬殊”,拉韫的一个眼神似乎就能把李维杰看个底儿掉。

  在影片中,拉韫与手下桑坤合作,让他站在李维杰身后,故意透露出他们在素察的车上发现了凶手的头发,而拉韫则坐在李维杰对面,打量李维杰的反应,拉韫凭借自己精准的直觉,断定李维杰的眼神有问题,随后便果断出击,把李维杰一家抓回警局审讯。

  拉韫与李维杰第一次对视

  李维杰在饭桌上表现出来的那一丝慌张,是他在这场较量中露出的唯一破绽,也是双方进入博弈的开端。

  李维杰从电影《蒙太奇》、《控方证人》中获得灵感,用类似电影剪辑的方式为自己一家人做了2号(出事当天)的不在场证明,并混淆了一路上遇到了的所有“关键人群”的记忆,如出租出司机、酒店老板、卖爆米花的小男孩,甚至包括ATM机,让他们无意之间为自己一家人做了伪证,本来是一盘必死的棋,就这样生生的被李维杰盘活了。

  在这场较量里,李维杰的聪明老道一点一点的显现了出来,他料到警察一定会分开盘问家里的每一个人,社会经验丰富的他又非常清楚警察的盘问手段,所以在家中为妻子和女儿做了大量的审讯彩排,甚至连小女儿安安(张熙然饰)都不放过,可见其心思缜密,以及势必要带领家人“脱离苦海”的那份决心。

  李维杰为家人做“审讯彩排”

  拉韫很强,她有能力、有胆识,在整个警局都陷入李维杰设计的陷阱而迷失方向的时候,她硬生生依靠桑坤提供的看似无关的线索,查到了电影这条线上,从而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对李维杰一家实施了严刑逼供,并最终从安安口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可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素察的尸体早已经被李维杰转移了,打开棺材的那一幕堪称是全片最惊险刺激的转折,导演把慢镜头运用到了极致,群众的愤慨、警长夫妇的期盼、安安的哭喊、阿玉和平平的不知所措。

  以及李维杰的冷静。

  李维杰在“生死关头”始终面无表情

  磅礴的雨水滴在拉韫的帽檐上、滴在李维杰的脸上、滴在满是泥泞的土地上,记者和群众们呼喊着冲了进来,这一刻,拉韫明白,自己完了,老公的仕途也毁了,儿子也许永远都找不到了。

  这场较量,李维杰赢得彻底。

  Part 3 两个母亲之间的较量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梁启超

  这个点我想了很久,还是觉得应该拿出来单独说一说。

  在电影《误杀》中,母亲这一角色是很重要的,从阿玉帮平平对抗素察,到拉韫为了查明儿子去向而不择手段,都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环节,片中也把两个母亲之间的较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拉韫因思念儿子出现幻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两个母亲怒目而视的那一段。

  拉韫为了逼平平说出自己儿子的下落,竟不惜自亮底牌,把平平被自己儿子强奸的视频给她看,想要利用她的慌乱与恐惧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这时平平的母亲阿玉却挺身挡在了平平身前,两人展开了激烈的对峙。

  “你,现在应该很了解我的心情,毕竟你也是个母亲,你应该知道,为了自己的孩子,我没有任何做不出来的事情。”“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

  两个母亲对峙片段(1)两个母亲对峙片段(2)两个母亲对峙片段(3)两个母亲对峙片段(4)

  说实话,当时看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内心真的被触动到了,谭卓和陈冲在这段对手戏中的表现极具张力,谭卓念台词时的那种咬牙切齿,以及两人在对视时,脸上因情绪激动而发抖的肌肉,这种表演带出的愤怒感,让观众的心都跟着颤抖起来了。

  拉韫与阿玉(陈冲饰)愤怒对视

  前面大家都觉得阿玉很“软”,做什么都唯唯诺诺,遇事就慌,甚至在对口供时还差点说错话,但是在自己的女儿遇到危险时,却瞬间化身成一头愤怒的母狮,挡在女儿的面前,勇敢的和敌人对峙,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当然在这里我想说一下陈冲老师,毫无疑问,她在片中对拉韫这个形象的塑造堪称完美,我甚至觉得单看人物的感染力与饱满度,拉韫要压肖央饰演的李维杰一头,从冷酷无情到护子心切,再到最后的崩溃痛哭,几种情感与气质之间的切换行云流水,毫无表演痕迹,看得出是实打实的老戏骨无疑了。

  Part 4 强权与一个家庭的较量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男人,也没能让你们过得好一点,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的面前——李维杰

  这部电影其实并不能说是一部单纯的犯罪悬疑片,导演还在影片中融入了很多社会痛点,比如前面提到“青少年犯罪”、“校园欺凌”,以及强权问题。

  在影片中,素察一家就是典型的权力家庭,妈妈是警察局长,爸爸是正在竞选市长的高级官员,在泰国这样贪腐严重的国家,如果能当上市长,那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整个市内怕是可以横着走了。

  而李维杰一家就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市民了,而且还是外来务工者,在本地没有任何的政治势力,以这样的背景条件来对抗素察一家,无异于螳臂当车,但事实上他们还是做到了,抛开电影的戏剧元素不说,能够成功的首要原因是李维杰的完美布局,其次就是来自家庭的力量。

  从母亲阿玉帮平平对抗素察开始,李维杰一家人就紧紧的站在了一起,平平在最无助的时候向妈妈寻求帮助,当妈妈也撑不下去了,爸爸就站出来顶起这个家,他们为了彼此免受牢狱之灾,都在不停的努力。

  电影剧照

  在分开审讯的时候,一家四口的口供毫无破绽,连小女儿安安都战胜了恐惧,面对凶神恶煞的审讯官不哭不闹,乖得让人心疼;李维杰带家人出去玩得时候,阿玉始终无法放松下来,李维杰便紧紧的握着阿玉的手,给她强有力的温暖;面对拉韫对平平的精神施压,阿玉挡在女儿面前,勇敢的和拉韫对峙。

  最后安安被单独带走,拉韫像恐怖的魔鬼一般笼罩在她身前,逼迫这个6岁的孩子说出她看到的一切,安安吓得泣不成声,但依然没有马上松口,若不是害怕他们把爸爸妈妈打死,可能真的会坚持不说出来。

  拉韫逼问安安尸体下落,隔着屏幕都能感

  一家人走出警局时,天上下着瓢泼大雨,安安一边哭一边自责的对爸爸说对不起,说自己不是故意的,我看到这里时,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没有什么比这种场面更让人揪心与感动了,一个6岁的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哪怕她的幼小的心中充满了是恐惧,稚嫩的脸上挂满了是泪痕,她依然是勇敢的,没有人会怪罪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是父母的骄傲。

  这是家庭的力量,让普通人也拥有了对抗强权的勇气,正如李维杰在面对阿玉的疑问时说出的那句话一样。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本事的男人,也没能让你们过得好一点,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的面前”。

  李维杰内心独白(1)李维杰内心独白(2)李维杰内心独白(3)

  Part 5 人性的较量

  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普罗提诺

  《误杀》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翻译过来就是“乌合之众”,根据监制陈思诚和导演柯汶利的解释,他们想在影片中讲述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这也是作品的核心表达之一。

  李维杰之所以能够瞒天过海,成功实施他“完美的犯罪”,与他身边朋友、邻居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恩叔(秦沛饰),一直坚定的站在李维杰这边,为他声援,给他鼓励,每次他们一家被抓进警局,恩叔都是第一个带头招呼大家去“围攻”警局,让警察放人,给警长拉韫带来了极大的舆论压力,当然还有李维杰手下的工人、常载送他的司机,以及同一个小镇的居民,都是他的有力支持者。

  可对于李维杰来说,这些人反而更像是他的“棋子”。

  李维杰利用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并施以巧妙的手法,让他们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做了伪证,而事实的真相群众们却并不知情。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羊”,其实也在隐喻“被蒙蔽的群众”。

  在电影中,平平的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就与羊有关,他说:“羊的视力不好,很容易脱离羊群,被大型动物吃掉”,电影的英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也与羊有关,这句英文出自《圣经》,原文是这样的,米该雅说:“我看见以色列众民散在山上,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一般”,后来这句话就被译为“乌合之众”。

  支持李维杰的民众们正如被蒙蔽的羊群一样,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表象,相信李维杰一家一定是清白无辜的,大家一开始只是在背后支持李维杰,可当拉韫滥用严刑逼供,并要挖居民的祖坟时,群众便开始正面与警察对峙,最后大家看到挖出的只是一只死羊时,群众的愤怒情绪便上升到了顶峰,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暴乱,与政府“开战”,这也恰恰是对乌合之众最好的注解。

  民众们对抗政府,李维杰是导火索,在拉韫被群众的疯狂吓得瑟瑟发抖时,也代表着李维杰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电影剧照

  但事实上,他并没有感到多么的开心,一家人相安无事的幸福感也没有如期而至,因为他发现自己心里过不去这道坎,身边的很多东西也发生了变化。

  小镇没有了往日的和谐安宁,镇里的人们前赴后继的奔赴“前线”,与政府对抗,放火烧房屋、推翻汽车、抢劫商店,甚至还有人在暴乱中失去生命;自己的小女儿安安也失去了6岁孩童的单纯,为了得到爸爸承诺的口琴,把自己70分的试卷涂改成了100分,虽然孩子的改法拙劣,一眼就被看穿,但是李维杰还是去买了口琴,因为他明白,女儿的变化是因为自己,自己当着家人的面撒了一个弥天大谎,这让女儿从父亲这个“榜样”身上学到了一个道理,为了达到自己目的,是可以用谎言来解决问题的。

  影片中有一个小细节,是李维杰去寺庙布施,第一次去的时候,僧人接受了,并慈祥的给予他祝福,而案件发生后李维杰再去,僧人却拒绝了他的布施,并提醒他:“无相布施,才有无限功德”,看到这里时,女朋友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说僧人应该是在告诉李维杰,不带有目的性布施,才会有无限的功德加身,这也是在暗示李维杰身上背负着罪孽。

  影片的结尾处,李维杰自首了,很多观众表示这是个败笔,其实不然,因为李维杰明白只有主动去自首,才有可能洗刷掉自己身上的罪,终止这场暴乱,并让小女儿明白,谎言是不被认可的,唯有挺起胸膛、坦诚的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在这场关乎人性的较量中,李维杰战胜了自己,得到了救赎。

  当记者采访恩叔如何评价李维杰这个人时,与之前坚定维护李维杰是好人的形象不同,恩叔沉默了,他一言不发的望着摄像机,随后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微笑。

  导演柯汶利表示,这是他对人性的留白,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其实要看你是站在哪个立场上来判断了。

  最后我想说一个自己的分析,在影片中,平平的老师说:“羊的视力不好,很容易脱离羊群,被大型动物吃掉”,前两句在片中已经印证了,说的是民众,而最后一句或许是在暗示李维杰的下场。

  “羊(李维杰)的视力不好,很容易脱离羊群(进监狱),被大型动物(素察一家)吃掉”。

  没错,因为说到底。

  李维杰,也,是,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