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有一种成熟,不过是接受

  人生总是从一种抱怨到适应的惯性生活,我们幼时抱怨父母过于忽视,逐渐长大习惯忽视,成为一个新的忽视孩子的父母。心灵破碎的父母养出心灵破碎的孩子,心灵破碎的孩子成为父母组建破碎心灵的家庭养出心灵破碎的另一代孩子。我们把从父母处得来的怨恨传给孩子,执着地代代相传。

  千寻的父母忽视千寻的感受,千寻幼时的伤害一直留在心中,长大后化为伤害留给下一代。巨婴式的父母养出巨婴式的孩子,孩子继续长大,还是养育巨婴式的孩子。这样,中国的教育制度永远是残缺的,国人的心理水平一直不会提升。

  千寻在影片开始和父母抱怨搬家和朋友分离很难过,父母并不安慰她,反而叫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想,千寻恼怒失望却又无可奈何。

  中国式父母对孩子想法的忽视是很严重的,他们总以为孩子不大就可以随意对待,随意欺骗。事实证明,孩子一岁以前的心理就已经很重要了,在幼时的缺爱会反映到成年的行为上,成为巨婴。

  千寻觉得洞很黑,害怕进去,父母称如果不进去就自己呆在车里。千寻既害怕黑黢黢的洞,也害怕一个人呆在恐怖的车里。父母没有察觉到这些,或是察觉到却不在意。很多人小时候都是很孤独的,这源于父母对童年的不理解,对孩子恐惧的忽视。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恐惧,觉得它荒谬而幼稚;孩子却困惑于父母的冷漠,为何把我丢在这里?

  父母贪食贡品变成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巨婴式的思想:吃完了付钱就好了,不知会主人就先动东西是合理的。父母看似已经是成年人了,实际上不过是长大的巨婴。他们觉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虽然看似权力无限,但在自己无所不能的全能自恋被打破时会陷入癫狂。

  千寻进入后得到锅炉爷爷的帮助而觉得理所当然,玲的存在教给了她等价交换的原理。无论何人,帮你都不是应该的,你应该心怀感恩,并在行动上具象为道谢。千寻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成熟,她在白天是勤劳的“小伙计”,在晚上躲在被子里哭泣。也许很多人都是明面上活泼开朗的人,现在人很多都患上了“理智性崩溃”的病,在夜深无人时突然崩溃,放声大哭,白日隐藏的委屈还压力在独自生活时才终于发泄出来。

  在国人的思想里,我们都应是完美而积极的,利于集体的,所有关于各人的成分都被“阉割”了。我们在繁华的现代社会里,却像被剪了翅膀的鸟一样孤独而无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琥珀川和河神都是被人类污染和破坏的大自然形象。人类的欲望总是在膨胀,我们要想获得什么,便向大自然去求取,大自然的馈赠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了,就强取豪夺,留下深深的痕迹。宫崎骏的电影总是批判着人类,歌颂自然与和平。他的作品很多,还有《幽灵公主》、《风之谷》等等,都很优秀,但为什么《千与千寻》反而大爆了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它电影过于晦涩,在《千与千寻》中,宫崎骏对叙事和主题做了一定的妥协,使《千与千寻》变得更加浅显易懂了。无论哪个年龄的人看《千与千寻》,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琥珀川和河神的形象又是有区别的,河神被污染后来汤屋洗浴洗尽自身,琥珀川却在藏身之所被破坏后转身出卖了自己追求魔法。在影片的最后可以看出,琥珀川大概率是死掉了,和千寻约好么再见可能再也不见了。他是一个被巨婴破坏后巨婴化的形象,如同现阶段中国小孩子的现状一样,如果不改变,注定走向毁灭,也无从言之创造力。

  汤婆婆的小孩在形象上就是一个巨婴,性格更是巨婴,有“你不和我玩我就哭”这样的句式来威胁别人。他无论从心理还是思想上都是一个全能自恋的巨婴,事情稍有不如意就动辄打骂,觉得整个世界都应该围着自己转,这是国人思想的一个浓缩。

  而无脸男在很多文章里都被温柔化的描述了,像“暗恋当如无脸男”,但不要忘了,他也曾因为千寻不接受他的金子大发脾气吃了两个青蛙的。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人暗恋你,你真的会开心么?如果接受他的好意也就算了,如果不接受呢?他的全能自恋被破坏后的能量会不会转而向外而伤害你呢?我们喜欢的那个适合暗恋的无脸男是被净化之后的乖巧的无脸男,我们把他暴戾的成分“阉割”了,只留下我们喜欢的一部分。但人类都有黑暗面,中国女人寻找配偶在某种程度上是寻求被“阉割”了的男人,从这种角度来说,中国男人最配中国女人了。

  千寻在影片中的真名是狄野千寻,汤婆婆剥夺了她的名字改成千,而我们在社会中也被剥夺“名字”,剥夺了个性,成为千篇一律的格式化产物。小孩子都是各种各样的有个性的,怎么大人都是一个样的?因为我们在成长中,被国人特有的单一的价值观限制了,逐渐成长为大家喜欢的样子。但我们存于世间,总要有些内心坚守的地方:“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影片的结尾,千寻的父母被救出后仍然我行我素,但千寻已经不再抱怨了。面对父母的催促,她只是沉静而淡然得回头望。没有什么所谓的成熟,只是习惯了你的忽视,于是我也不再向你投去期望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