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车站的聚会》的美学不适合普通观众,只是导演的独自狂欢

  《南方车站的聚会》是胡歌不多的大荧幕作品,观看之后略显失望,看过很多夸赞这部作品的评论,也导致最后的观感落差颇大。此作对于普通观众并不友好,或许也是不理解所谓电影美学,普遍而言的电影观众看的无非就是能不能让自己觉得它是好看的电影,而非探讨电影美学一类的东西,此类相对而言也只是导演的美学狂欢。

  《南方车站的聚会》上映17天,也只是收获了两亿票房,对观众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也有部分是冲着主演胡歌而去。当然,也有奔着导演刁亦男去的,五年前一部《白日焰火》摘得金熊奖,可见导演的实力不容小觑。这部片子也同样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好坏之分其实已经很明显,但是没能在荧幕上翻起水花,主要还是导演的美学并不是适合普遍观众的。

  从《夜车》到《白日焰火》,导演刁亦男已经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电影美学风格,喜欢的会很喜欢,不喜欢的就是不喜欢。就好像同样着迷于刁亦男这种黑色电影风格的昆汀·塔伦蒂诺看完首映后感慨这是最美的电影,这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只能说喜欢的并非是普遍意义上的观众。

  有一点就是影片更多的表达没能引起共鸣,风格化到最后也只有导演知道自己在讲什么东西。对于电影展现的所谓美学,确实有独到之处,把一个霓虹灯下的世界摆在观众面前,显得压抑和不安,暴力、凶杀之类的东西也夹杂其中,题材所限,美学也会被限制,虽然没有拘泥传统中国电影做了一些创新,但是这点创新多数观众没感受到。

  电影看的还是剧情,在《白日烟火》上尝到甜头的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更加深入挖掘了个人的风格,剧情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看的也就是镜头所展现的美学,一个在新闻里也就是几分钟都能讲完的事件,没有多少可以增添电影色彩的东西,正是因为这样,对于执着于剧情的观众,这就是一部普通之作。

  再有也就是影片表达出的一种思想倾向并不被普遍认同,整部影片看下来,似乎胡歌饰演的主角才是正派人物,他不断的挣扎在犯罪道路上,或许对于其他影片的犯罪人物观众能够憎恶,但是这部影片却恰恰相反,主角明明是一个杀人犯,却还是希望其最后逆风翻盘,就是这种感觉牵扯到电影结束。

  处于正派的警方,连开会都和偷盗团伙差不多一样,没有一位带着明显警察的特征,如若不是从头开始观看,陷入误区的应该很多。这种对比是否能够增加一些可观性有待商榷,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真实新闻,故事也来源于此。真实固然能够给电影增色,但是也并非是所有,本片就没能从故事本身得到什么。

  不少人也疑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所谓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又是如何,或许也只有沉迷于这种电影美学的导演才能知道自己的想法。观众就相当于花了一张电影票的钱看了一场加长版的新闻事件,所能引起的东西也就非常有限。

  就如同电影后面出现的那个雨伞穿过人体撑开的画面,当杀戮成了一种电影表达的暴力美学,也就是失去了很多的观众,这一幕在影院里面还引起不少的哄笑。要知道,这种并非是喜剧画面,却是这种效果,所以对于导演的美学,能够理解的真的很少,这种极尽所能表达的艺术真的也只是个人的美学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