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最后的绝望,是“逃离”的方向

  本文有剧透,未看电影者慎读

  作为韩国第一部拿下金棕榈奖的电影,从上映就口碑爆炸,国内自媒体及朋友圈也是老早就有人在安利,电影看完,我给8.5分,建议下载汁源反复观看。

  整部电影在保证内涵基础上,兼顾了商业片的悬念与节奏,属于爽片,不像国内的许多文艺片导演,沉浸在自己的象牙塔里讲着晦涩的故事,感动自己,却感动不了观众,这也是电影能够口碑票房双丰收的重要原因。

  关于电影剧情和老生常谈的点评我就不赘述了,有太多影评人做了分享。今天,我来分享一下该片中非常重要的两条线索:气味和奇石。它们不仅仅是本意的表达,在影片中气味与石头都有超出本意的“更深含义”,瞎写第十一篇奉上。

  关于气味

  电影中第一次提到“气味”是富人家小儿子多颂,他发现新来的司机基泽(宋康昊饰)、新来的保姆忠淑和艺术老师杰西卡身上的气味是一样的,多颂爸妈并没有在意,但引起了基泽一家的警惕。此处的气味就是本意,这也是基泽一家进驻富豪家以后第一次在“穿帮”的边缘试探;

  基泽一家回家以后开始讨论如何去掉这个“一样的味道”,这是第二次提到“气味”。父亲(基泽)说用不同的香皂来洗澡,女儿(杰西卡)解释说这是居住在地下室的那种味道,是由居住环境导致的,这就很难去除了,毕竟换个房子对他们而言简直天方夜谭;

  第三次提到气味是朴社长与妻子躺在沙发上睡觉的时候,朴社长闻到了司机的气味。此时司机一家人正藏在沙发前面的桌子下,而朴社长的妻子表示没有闻到,朴社长认为司机身上有一种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和他曾经乘坐地铁时闻到的味道很像。

  朴社长评价司机经常在越界的边缘,但最终没有越界,结合之前的剧情可以知道,朴社长是一个非常“精致洁癖”的人,他十分讨厌越界,在发现前任司机有可能在他的车上有不检行为后,他最气恼的不是司机在他车上做*,而是司机竟然要越界去他的后排做。虽然这些话没有明确的表达他对于司机基泽的歧视与不满,但这种瞧不起的感觉却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观众能get到,更不用说桌底的司机本人了(我应该在车底,不应该在这里);

  第四次出现“气味”是多颂生日派对当天,司机开车带朴太太超市购物的时候,朴太太在后座闻到司机身上有一股气味,摇下车窗透气,此动作被司机看到,进一步加剧了他心态的崩溃;

  第五次出现“气味”是朴太太闻到了杰西卡身上的味道,貌似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不过以她之前的智商来看,她应该不会想太深;

  第六次出现“气味”则是全剧高潮——血色派对,前保姆的丈夫被练过铅球的现保姆忠淑用烧烤叉刺死,压住了车钥匙,此时朴社长在儿子昏迷亟待送医,现场血雨腥风的紧要关头,竟然不敢直接去拿车钥匙,而是用手捏住鼻子,一只手将前保姆的丈夫尸体翻开,再小心的用两个手指捏起钥匙。

  这一连串“自然自发”的骚操作,彻底击溃了司机的心理尊严,那一刻,在自尊心接连受辱的愤怒下,在家破人亡的痛苦下,在欺骗败露前景晦暗的绝望下,一家之中最隐忍的他拿起了刀,朝朴社长刺去。曾经举杯感恩的对象,一家人“寄生”的善良宿主,死了。

  “气味”在电影中显然不仅仅是指“身上的味道”这么简单,或者说“身上的味道”不仅仅是指“鼻子闻到的刺激性气体”,基泽一家人身上所散发的气味,是地下室的味道,是潮湿的味道,是低档香皂的味道,是拥挤地铁的味道,是汗臭的味道,甚至还有小便的味道,这些实体的“气味”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源头——“贫穷”,富有的人是不会有这些气味的,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高层人士可能从来没有闻过这些气味。

  于是,我们再回过头看“气味”的第三场戏,朴太太为什么之前在客厅沙发的时候没有闻到气味,在车里又闻到了呢?我觉得这里有两种解读:一种解读是因为前天晚上司机一家被水淹了,他们在水里泡了一晚上,所以身上的味道更明显了;第二种解读是朴社长闻到的气味和朴太太闻到的气味不是同一个东西,朴社长所闻到的气味是“底层”的“气味”,是一种身份阶层的“标签”,朴太太闻到的是真正身体散发出来的气味,是“刺鼻的臭味”。

  朴社长坐车的所有画面,都没有捂过鼻子,摇过车窗,要知道在车里这样狭小的空间下,如果有气味是会更容易察觉的,说明朴社长并没有觉得司机基泽有什么异常的气味,但是在偌大的客厅沙发上,他却感觉到有司机的气味,朴太太问他具体什么气味,他也形容不了,只是觉得和他曾经乘坐地铁的气味很像。这一句话透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朴社长曾经也挤过地铁,所以这个朴社长很有可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逐步达到现在的成就的,他曾经也可能是一个“穷人”,所以他能闻到“穷人”的气味,只是当自己进入更高的阶层以后,便瞧不起低层,于是用各种规定来划清边界;而他的太太不会做家务,崇尚洋货,喜欢艺术和音乐,身边的朋友都是和她一样的高级人士,可见她从小就是在富裕家庭出生,所以她从来没有挤过地铁,没有闻过“穷人的味道”,也就没法理解他丈夫所闻到的气味了。

  第一种解读最容易接受,但我个人更愿意采用第二种艺术化的解读,更契合电影的主题用意。

  关于“奇石”

  奇石是司机儿子的同学送给他的,代表了“财运与”同学家里收藏了很多奇石,因为要出国留学所以求司机儿子代他辅导朴社长的女儿,找他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他穷,不构成威胁。可见在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富人阶层与穷人阶层之间的边界已然划分的很清楚,富人与富人家的子女交往,穷人与穷人家的结婚,所谓门当户对。

  石头来了以后,果然转运了,一家人都进入了朴社长家,获得了体面高收入的工作。后来一场大雨把司机一家淹了,司机的儿子基宇发现石头竟然从水中浮现在他面前,这个镜头很诡异,这个石头浮起来的画面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这块石头是假的,不是真正的奇石,可能里面是空心的,所以浮了起来;第二个意思是呼应“这块石头好像一直粘着我一样”这一句话,石头被淹了,但是石头“主动”找到了基宇,浮现在他面前,此时的基宇仍然相信这块转运石的神奇力量,不知所措的他仿佛听到了转运石在他耳畔私语:拿起我,我可以让你转运。

  此时基宇一家最大的麻烦正是前保姆两夫妻,而此时转运石竟然从水里浮起来找到我,它肯定是在暗示我去做点什么?于是,他端起石头走向了朴社长家的地下室。这种心态就好比:你在穷困潦倒之际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中了彩票,醒了你发现身边有张纸条,上面写了七个数字,于是你赶紧去买了7注双色球。与其说这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不如说是基宇慌不择路的最后一搏。

  可是,这次转运石并没有让他转运,他去偷袭却被反杀,彻底激怒并放出了“野兽”,间接导致了姐姐与朴社长被杀,父亲逃亡。不过也恰巧因为这是一块假石头,他的脑袋被砸了两次都没有开花,他活了下来,并开始了新的生活。

  奇石和气味一样,不仅仅是本意,奇石是底层一家人的精神寄托,是捉摸不透的“运气”。在逃不出去的绝望里,带来了一丝希望。然而放在整个社会来看,这又是一件多么令人绝望的事情——底层穷人只能靠“运气”才能翻身,更可怕的是他们还深信如此。贫穷往往伴随着教育的缺失、能力的匮乏、思想的局限,观念的落后,甚至道德标准的弱化,而这些又反过来死死拽住了他们向上攀爬的双脚,一次又一次将试图“越狱的囚徒”拉回牢笼——这是你的位置,不允许越界!

  《寄生虫》中的这两个线索让我对于导演与影片肃然起敬,不管是不是我的过度解读,至少在我的逻辑中这是一个可以说圆的猜想。如何将大量的信息透过有限的台词与画面传递出来,并保证观众的感知与逻辑的自洽,这是韩国类型片牛的地方。

  另一个牛的地方便是对于低层人群之所以贫穷,给出了很多探讨。其中,你是否记得电影中妈妈忠淑多次问司机爸爸:“你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你有计划吗?”自始至终他们都没有计划,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了达到目标要如何去做?如何制定计划跳出贫穷?有钱就喝酒庆祝,没钱就找零工赚点伙食费,及时享乐安于现状。这种思维局限导演没有刻意花篇幅去进行刻画,却都透过一家人的生活细节展现出来,看起来并无不妥,实则罪魁祸首之一。最后,儿子在信中写下了自己未来的计划,这或许是这一家人改变命运的真正起点。类似这样的细节太多太多,多看几遍信息量很大。

  这画不是多颂的自画像,而是那晚出现的“恶魔”

  But,这部电影依然有很多逻辑上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便是对于贫富两个阶层的画像上不够贴近现实,富人过于脸谱化,朴太太的傻白甜可不是富家太太的一般形象,富人家庭对于家教、保姆、司机的选用如此儿戏,同时穷人家庭过于乐观化:家教培训、私家车司机、保姆管家这三个岗位可不是随便糊弄一下就可以胜任的,这都是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如果一家人都具备如此优秀的技能了,何愁找不到工作?而且以电影中交代的家庭背景和行为习惯来看,他们不可能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特别是管家与司机这两个岗位,没有经验是真的没办法做好。

  寄生虫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是将看不见的“阶层”赤裸裸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刻展示了贫富分化的不同人群的命运与状态,极端的艺术一定源自日常的生活,绝望的虚构一定指向希望的未来。

  《寄生虫》就像一桶油漆,

  泼向人群中间,

  原本空无的地方,

  溅出一堵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