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3棵古树身份,育古树后备团队,武汉植物园大树普查剑指百年愿景

  极目新闻记者 陈希 李辉

  通讯员 陈长丽 江珊

  筹建于1956年的武汉植物园,蓊郁苍翠,树击长空,有多少已历经百年阳光雪雨风霜?目前,答案已揭晓,大家可查看树干上的“身份证”信息。

  一张树木“身份证”,能透视到该园开启的大树及古树名木系统培育专项行动,意在有的放矢地保护,此举在国内植物园也不多见。

  武汉植物园最老的一棵树——约105岁的樟树

  数树:池杉的古树后备团队最大

  “噢,这是柏木,约84年,2022年测定的,古树后续资源培育是养护目标。”近日,邓女士带着小孩到武汉植物园游玩,发现很多大树上都用塑胶钢丝绳挂着一个蓝色金属牌,除上述文字信息外,还附有二维码,让游客在游玩中认识了很多树木,有玩有学,挺赞的。

  这是对全园大树展开大数据调查的成果,自2021年底起,由园艺保育中心从事大树保育工作的孙攀具体负责,历时一年有余。

  “当初接到这项有意义的任务时,压力其实还是蛮大的。”孙攀靠脚步丈量园区,用心观察植物,在本子上描画园区植物分布缩略图。

  心中有图,手中不慌。根据“落叶树种胸径在20厘米及以上,常绿树种胸径在15厘米及以上”这一大树标准,他用量尺量出2300余棵大树资源,涉及32科70种植物。

  武汉植物园最老的一棵树——约105岁的樟树

  尺量其胸径,测高仪测身高,记录这些基本数据,还要观察它的生长状态等,“哪些该修剪的,哪些该复壮的,哪些有树洞、伤口需要修复的,一一备注以便后续跟进养护。”孙攀着手为这些大树建立一树一档。

  园区大树中哪些树种比较多?建档后的大数据一目了然:2300余棵大树资源中,树种数量排列前三的为池杉、湿地松和樟树。

  其中,园内现有迁地栽培大树胸径30厘米以上、乡土园林树种胸径50厘米以上的分别有280余棵、470余棵,合计750余棵。

  经过这层层筛选,从每种树里选择胸径最大的一棵或几棵,最终选定108棵大树用树木生长锥进行取样测定树龄,再利用同种树之间的胸径大小加以类比,最终鉴定结果:树龄在50年以上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共有279棵,其中收获3棵古树——约105岁的樟树,约103岁的臭椿,约102岁的池杉;50年以上的古树后备资源有276棵,隶属13科24属30种,树种最多的依次为池杉(59棵)、樟(51棵)、二球悬铃木(48棵)。

  用生长锥测树龄

  测树:如何正中树心取样测树龄

  此次古树年龄鉴定,是借助树木生长锥这一工具,由该园植物多样性中心森林生态学学科组组长党海山带领团队完成。

  树木生长锥需要钻到树心取样,再数年轮即测得树龄,打孔如何选点,且又能不偏不倚正中树心?

  党海山介绍,打孔原则是越贴近地面,越接近它的真实年龄,因生长锥是手动扳手,需要来回转圈,所以扳手长短决定了离地的最低高度为30厘米;注意观察,避开有蛀虫空洞的区域,避开树枝分杈和有树结的点位,以减小误差;在平原地区,树心一般都在树的正中心,根据经验手动扳手往里平着推生长锥即可,而在山区和有坡度的地方,受重力作用,它的树心不在正中心,而是靠上偏,就要特别注意。

  用生长锥取出树芯,以此来数年轮

  分析取样的年轮时,不是简单的数数而已。党海山特别提到别被“伪年轮”迷惑了:遇到气候异常或病虫害,树木会出现生长异常,此时就需要根据与之相邻或相近同种树的取样类比,你会发现两者生长变化趋势一致,但生长异常的那棵一年内会出现1-2道年轮,这就是伪年轮;同时也会存在缺失年轮情况,也靠此方法同理类比推测得出结论。

  若遇树中空洞或腐朽,如何测树龄?

  “古树中,树越大遇到的空心概率越大。”党海山介绍,有一种数据分析程序,建立数学模型,根据现有取样出的树芯来分析出平均年轮宽度是多少,目前缺多少,从而得出一个估算的数据。

  测完树龄后,还得用石蜡将打孔的小空洞塞满、封口,“防止病虫害和雨水腐蚀。”党海山说。

  不仅有仪器测量,还有目击证人。孙攀举例道,园中一棵约86岁的朴树,不仅实测年龄,还有建园之初的已退休人员见证,确保树龄的准确与客观。

  黑松拄着三根拐杖

  护树:“一树一策”旨在精准保养

  目前,武汉植物园已对137棵50岁以上的古树后备资源和3棵古树进行逐一挂牌。

  “护树,树木健康、长寿更重要!”在孙攀看来,量树、测树龄是基础,一树一策,对每棵大树进行个性化的精准养护管理才是重中之重。

  法桐大道王莲池旁一实验室前,你可看到一棵黑松拄着3根钢拐杖,“这棵黑松有些倾斜偏冠,必须给予支撑。”孙攀说,如果在一场大风雨中倒伏,就很难存活。

  夏天的法桐大道会撑起一大片绿伞,树龄最大的一棵约72岁,游客行走其间,清凉舒服又自在。

  你还会发现有些法桐树干上涂抹绿色“颜料”,其实不是颜料,“是伤口愈合剂。”孙攀解释。有一棵法桐树干有空洞,那是蛀干性害虫给闹腾的。孙攀想了一个对策:清腐、杀菌、除虫、填充树脂和刷桐油,防止遭受虫害和被雨水冲刷而腐烂。

  3月底,赶在法桐萌发新叶之前,孙攀和同事们对其进行修剪,“清理枯枝、弱枝,更透光透气。”

  小朋友们最爱撒欢儿的大草坪里,青葱绿草里暗藏机关小秘密哦。孙攀走向一对枫香树,一棵约38岁,一棵约46岁,“你看,今年这树上结了满树果果,这是去年4月份对其复壮的‘硕果’。”

  他走到树冠外延附近的草地里,拨开青草,揭开一个盖子,哇,藏着一个管道,“绕树一周,有好几个。”

  管道只是外延,更为重要的内涵就在每个管道之处,各挖了一个长1米、宽0.4米、深1.2米的坑,“往里面依次装了陶粒、木屑、有机肥、碎木屑、有机肥,再覆土,像多层蛋糕一样,给它补充营养。”

  孙攀说,从管道可窥见是否缺水,缺水就补水,还可打药,“管道选址有讲究,直达树的毛细根,吸收更充分。”

  打造一树一景,给约50岁的墨西哥落羽杉建树池

  观树:人文自然艺术相融合科普

  开启大树及古树名木系统培育专项行动,是有现实性和前瞻性考量的。

  武汉植物园副主任刘宏涛展望该园百岁华诞的愿景:“你游走在林木翳荟的园内,观赏健壮的大树及古树名木,再回眸而望这项工作,其意蕴深远尽在此间。”因此,给树木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生长环境和条件,是重要基础。

  刘宏涛介绍,该园有60多年历史,当初的树木及植被,都是从小树开始种植的,栽植密度自然较大,但随着树木生长,现已长成大树,树与树的间距变小,以至于不利于树木健康生长的需求,通俗地讲,就是他发现在园里存在“树吃树”的现象,什么意思?就是因太密,这两棵树都长不大,甚至于成了小老头树,长势衰弱。

  这一现象目前不突出,假以时日,几十年后这个现象会非常明显,那么从科学的树木栽植和管理角度,合理调控株距和抚育树木,是确保树木长久生长的一个必要栽培技术措施,而做大树及古树大数据调查是基础工作,实施“一树一档一策一景一故事”的综合保护才能实现目标。

  其次,武汉植物园是植物资源储备和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的重要基地,树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植物园历史、文化和科研的积淀,“而大树、古树名木是更为可贵的载体。”刘宏涛说。 再者,植物园又是一个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树木,植物园的主角之一,园方想通过大树及古树名木的这项培育,将植物学、树木学、人文、历史、艺术等融入其中,对大众开展科普教育,“观树,要熟悉自然属性及人文知识。”刘宏涛揭示游园的价值与内涵。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