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妈妈凭什么要成为超人?父母越“无能”孩子越“全能”

  原标题:妈妈凭什么要成为超人?父母越“无能”孩子越“全能”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妈妈从小生活在一个多子的家庭里,她是老大。

  从小她就必须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这让她长大后一直觉得父母给她的爱太少了,她残存的童年记忆里更多是父母呵斥她没有尽到一个长女的责任。

  这让她愤愤不平,也变得越发自卑,站在人群中她总是被人忽视的那一个。

  但她依然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生下孩子的那一刻起她便决定要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的身上。

  在孩子的小时候,她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安全感,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既独立又自信。

  但是,她发现孩子越来越喜欢粘着她,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离开十分钟他就会大哭不止。

  她的儿子变成了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妈宝男。

  孩子是被溺爱惯坏的?不帮孩子做这做那就没事了吗?

  妈妈是超人,爸爸只是人

  古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其实这句话隐喻的是两个强势的人无法相容,在家庭中自然也是这样的情况,夫妻之间通常都有一方会更强势一些。

  虽说幸福的婚姻里夫妻遇到任何事情,最好的办法总是商量着来、互相迁就,但现实中很多时候无法做到两全,而且总要有一方最后拍板决定。

  随着女性生产力的解放,从生活的产米油盐到孩子的吃喝拉撒,女性的话语权越来越高,可一方强势了,另一方的存在感就在不断降低。

  更不用说那些经历着"丧偶式婚姻"的家庭,丈夫只管专心赚钱,把家里的一切都抛给妻子,然后再被“妈妈是超人”这类的赞美夸大了其身为女性的家庭职责。

  但我们都知道,孩子也需要爸爸,家庭教育也从来不是2个人的事情。只是有时候我们会默认男性的不作为、默认他们做不好。

  在很多家庭中,倒还真不是爸爸不愿做,而是妈妈不要他来做一些事情,因为自己做得才最完美。

  《奇葩说》里有一期的辩题同样是:妈妈是超人是不是赞美?嘉宾詹青云一上场就说了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凭什么妈妈要做超人,爸爸只是人?"

  她通过与医生、老师进行类比,强调"妈妈是超人"是对女性们的绑架,通过与男性的对比,突出现代女性需要兼顾内外的巨大压力。

  妈妈是超人既成就不了自己,更成就不了孩子。当一个妈妈太过能干,存在感消失的不仅是爸爸,孩子也不会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又如何让孩子变得成熟、独立呢?

  英国心理学家莱因说:“存在等于被感知。”

  意思是,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的存在着。

  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孩子的"存在感",就是自己做的事、说的话,被爸爸妈妈重视和回应。

  比如,孩子在努力地吃饭,虽然吃的很慢,但他渴望妈妈看到,如果妈妈做出了正面回应,孩子就被看到了。

  如果妈妈没有回应,反而拿勺子直接喂,就剥夺了他的“存在感”,他就会质疑: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存在性焦虑,是指孩子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重视。

  冷漠、不耐烦的态度会忽视孩子,过度的帮助也会如此。

  愿意等待孩子成长

  在一期《爸爸去哪儿》中,节目组请了妈妈们前来探望,并要求她们带孩子一天。应采儿与儿子Jasper的任务是去地里拔猪草,喂猪。

  对于这个任务,Jasper一开始很不愿意做。

  应采儿递给他一些草,说:“来,你放(竹篓里)。”Jasper摇摇头。

  采儿非常耐心:“你就试试看,你不试又怎么会知道?”

  Jasper表示自己没有玩过,有些不太敢。

  采儿鼓励他说:“我也没有玩过啊。”

  但Jasper一度情绪很低落,趴在妈妈的肩膀上,说:我不想要工作,只想要去吃饭。

  应采儿继续鼓励他自己去完成:“有时候,你一定要做完的事情,我们就把它做完。”

  并且,一边用激将法,一边手把手地教他拔草。

  经过一连串的氛围塑造之后,Jasper终于拔了一把草。

  应采儿再接着鼓励儿子:“拔多一点,男生怎么拔的,rua,rua......”这个词仿佛触动了Jasper,终于开怀大笑,最终自己完成了拔草任务。

  父母教育孩子,很难得的一件事是给孩子机会,愿意等待孩子去成长。

  孩子在父母的等待中,被看到了,于是就有了存在感,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自我。

  有清晰自我的孩子,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才能够对未来有着清晰的定位。

  父母无能、孩子全能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分享过一个心理治疗师的育儿经,她说:

  父母和孩子间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关系。

  你的孩子不是一个力求完美的项目,你和孩子维持着一种持续的互动关系,照顾孩子也不是一项"家务"。

  最重要的是把孩子当作一个人,一个需要建立情感关系的人。

  没人想被别人搞定,大家都需要情感关系,孩子也一样。

  人活着,生理上需要水、食物和空气,心理上则需要爱、信任、自由、独立和有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人生。

  孩子一哭,大人就去抱;孩子做任何事情,大人都去帮忙;孩子想要什么东西,大人都会想办法满足……

  太过“强势”的父母,教不出优秀的孩子。

  等孩子上了幼儿园或者进入学校,遇到任何困难,哪怕只是搭不好积木,都会哭着找父母帮忙;

  遇到被别的孩子抢玩具,也只会哭着找父母诉苦,哪怕你教会他如何应对,他也不敢;

  遇到想做的事情,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好,更会哭着求助于父母。

  如果以百分制形容父母,60分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

  这个分数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不会过分地表现,而是装得“无能”一点,给孩子创造出更多做事的机会。

  他们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向孩子寻求帮助,孩子会产生被需要感,明白父母也是需要照顾的,他的处事能力,以及自身的责任感就会相应增强。

  就像让父母们最头疼的收拾孩子玩具,同样可以通过向孩子示弱让孩子自己完成:

  第一步,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现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我不知道怎么做,你来帮我好吗?”

  第二步,继续跟孩子说:“你来教妈妈收拾玩具好吗?妈妈都不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你来告诉妈妈好吗?”、“你要收拾得慢点儿哦,否则,妈妈会跟不上你的。”

  第三步,就算孩子已经主动去收拾玩具了,而且收拾得比以前快了。你也要表现得有点儿失望,不得不说:“哎呀,怎么搞的?玩具这么快都回家了!”

  有时,父母后退一步,换一种思路,换一个方法,展现出“无能”,孩子反而会很得意,并在父母的“无能”中,让自身潜能得到激发。

  人生路上,其实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最重要的引路人,愿所有孩子都能被看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一个正确的引路人。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