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出生死线的“大鱼”

  文/羊城晚报记者杭莹图/受访者提供

  如同共享单车最火热时那样,折叠式电动助力车的浪潮正在席卷美国街头。对这款车更流行的叫法是e-bike,欧美自行车店橱窗最显眼的位置早就换成了最新款的e-bike。

  前后长1米,重12公斤,外形小巧精致,采用铝合金制作,经过力学设计的车架最大可以载重120公斤,满足身高1米9以下人群使用……骑e-bike兜风成为新的时尚。如美国公路自行车骑手泰德就迷上了“速度够快”的e-bike,他网购的两台e-bike都来自中国一个叫深圳市大鱼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大鱼智行”)的公司。而事实上,在美国,大鱼智行e-bike的市占率已经达到了40%以上。2022年,大鱼智行年产值近5亿元。“从垂直领域来讲,不论国内国外,我们都是老大。”大鱼智行创始人兼总经理李孝剑这样告诉记者。

  作为一家刚满10岁、员工数量有300人的小型民营企业,大鱼智行如何紧抓“双碳”机遇乘风而上?在几度身处研发和供应链困境时如何坚守创新“护城河”?如何开创了e-bike全球新市场?在最适合骑行运动的4月,羊城晚报对大鱼智行进行了深入探访。

  创业曾成明星

  产品上市却遭滑铁卢

  推着一辆小巧的e-bike、身着运动装和一个运动背包,是记者对李孝剑的第一印象。从大学时代夺得全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起,“创业”就刻在李孝剑的生命里了。

  2014年,留学回国的李孝剑和几个大学同学萌生了创业想法,彼时平衡车在国外很火、国内还没有激起水花,“那会平衡车一台要1万-2万元,我们就买了一台回来拆解研究。”

  依托于中国强大的供应链,硬件成本降下来了。但对平衡车而言,难点在于程序调试,和主板控制机的结合是个大难题。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不断写代码、调试设备,团队研发出了第一款产品。紧接着就是产品上市、供不应求。“平衡车是每一辆都需要手动调试,无法单纯批量化。那会我们每天出货量只能达几十台,几乎是别人款项已经打到账户上,我们货却出不去。”李孝剑表示。

  随着产品不断优化,到2015年,公司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在国内市场已经占据较大份额。对于一个农村出身的草根创业者,李孝剑彼时觉得自己已经站在顶峰,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感觉市场到头了。”于是,拿着众筹来的500万元和融资的1000多万元,团队耗时一年研发出了“可以放进背包里的”折叠式四轮体感车。

  2015年,李孝剑作为青年创新企业代表亮相央视某节目,李孝剑告诉记者,当时节目播出正赶上体感车发布,团队都十分有自信,只等产品上市爆火。结果“所有的资源和资金都砸上去了,但上市之后问题来了。”他回忆道,因为轮子过小、体感车对路面要求极高,市场反馈远不及预期。

  账面还剩100万元,是散伙还是再寻出路?两难困境摆在李孝剑团队面前。

  打破众筹纪录的“孤注一掷”

  创新才是永恒生命力

  不愿意放弃智能出行-个人短交通领域,李孝剑又把目光投向了电动两轮车。“传统电动车几十年都没有什么新变化,我能不能用平衡车的理念和玩法去改造传统电动车呢?”李孝剑想着,这样既调转了车头,又不丢失原有的年轻用户。

  要开始新的产品研发,钱从哪里来?团队继续复刻了众筹路线。“我们用样车拍了视频去一家融资平台做众筹,没想到打破了该平台的众筹纪录,拿到1000多万元,这笔款项一下就把我们救活了。”李孝剑说。而随着2016年第一款产品“大鱼智行车”的问世,大鱼品牌也应运而生,第一年就在国内实现3000多万元的销量。

  此前合作过的客户也找上门来,凭借着酷炫的外观、精致便携的外形,大鱼智行车在海外迅速打开了局面,“我们最先把车放在商超里去售卖,从第一年2000多万元的销量,到第三年直接翻番到1个亿,市场打开得很快。”李孝剑笑道,“出海前四年,每年销量都是翻倍增长。”大鱼智行车一代在欧美等十几个国家火热后,团队信心倍增。下一步怎么走?李孝剑清楚地认识到,对自己和大鱼来说,只有扎根细分赛道的不断创新才是出路。

  “随后,我们在智行车二代加上了脚蹬,赋予了车更多运动属性。三代则是增加了GPS定位和原先平衡车的陀螺仪技术,让车身在上坡时有自动矫正功能,骑行感受就跟在平地一样。这个设计也获得了全球发明专利。”李孝剑告诉记者。

  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智行车三代推出之际,疫情开始了。国内市场近30%的需求萎缩让出海变得更加重要,但供应链的不稳定、汇率波动和货运集装箱的价格飞涨,“三座大山”顿时压在了大鱼智行的身上。“我们在海外都是靠美元结算,汇率稍微波动下,以我们的营收体量,利润可能顿时就萎缩一两千万元。”李孝剑苦笑着回忆当时的情形。幸好,在一筹莫展之际,深圳市龙华区政府及时关注到了大鱼智行的情况。在区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公司很快拿到了授款,渡过了现金流告急的难关。

  危中也蕴藏着机会,疫情暴发后,大众对“公共出行”的担心和对“户外运动”的渴求,进一步释放了e-bike的市场需求。在“双碳”战略的逐步推进下,大鱼智行也紧抓的风口,推出了大轮径骑行车。“这几年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达成共识,我们通过‘骑行公里数+减碳数’的方式,让用户能实时掌握自己在骑行过程中如何参与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大家参与程度很高。”李孝剑告诉记者,2022年,大鱼智行的年营收近5亿元。“从垂直领域来讲,不论国内国外我们都是老大。”

  10年如一日专注与沉淀

  目标锁定世界级出行品牌

  就在上个周末,大鱼智行刚刚搬到了新的办公楼,“这是龙华区政府给高新技术企业的‘小福利’,接下来,我们就准备把郑州总部搬到深圳,深入融入大湾区了。”李孝剑称,“追求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们的第一步铺垫。”

  在出海“做大”时,2018年,李孝剑走出老家郑州、带着运营和供应链团队来到深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很优越,政府了解企业、也能够考虑到政府的实际需求和给出对应服务。这几年我们陆陆续续享受了不少研发补贴等,这都是真金白银的实际帮助。”李孝剑向记者透露道,“除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企业外,我们还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奖项。目前在政府帮助下,我们也在申请评选国家级企业。”

  如何能够做到微型e-bike的头部企业,李孝剑认为,支撑大鱼的就是始终如一的“高质量发展思维”。“大鱼从创业之初就一直关注短交通这个领域,并不是因为现在风口来了才去跟风,而是一直在领域内沉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只有足够扎根和专注,才能在这个赛道里出类拔萃地走出来。”李孝剑自信地表示,这就是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表现之一。

  在李孝剑看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助力。2023年是大鱼成立的第10个年头,也是大鱼计划上市的第一年。“此前我们获得了两轮共两千万元融资,目前我们已经在准备递交上市材料,预计在2026年以大鱼(深圳)作为上市主体在创业板上市。”按照李孝剑的规划,下一个5年,将努力把大鱼智行打造成一个世界级出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