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端午、抢春节,韩国人为什么老喜欢偷文化?

  一桌子小料碟堆在一起,就成了韩国宫廷的“满汉全席”。

  海底捞看看自己的小料台,都笑了。

  韩旅游局宣传“满汉全席”

  韩国,饮食荒漠

  前两天,韩国旅游局发了7张图,宣称是“从朝鲜时代流传下来的宫廷料理”,并且将这些看似是火锅店小料区的拼盘,自诩为韩国的宫廷“满汉全席”,堪称国宴。

  旅游局给自己国家打广告无可非议,但把“满汉全席”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套用到韩国料理上,就有点格格不入了。

  看着“惯偷国”没文化的样子,中国网友可算是把嘲讽技能拉到满格:

  你猜为什么叫“满汉全席”?韩国有“满汉”吗?

  这桌菜和满汉全席哪个字沾边?只能说是萝卜开会、咸菜聚会

  这满汉全席要是给中国的皇帝吃,厨子都可以诛九族了。

  国人是懂阴阳怪气的,一顿输出直接把韩国旅游局给怼伤了,不仅删了这条微博,还在评论区开了防护模式。

  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韩国人的心胸,果真跟国土一样。

  韩国旅游局这次翻车,不仅仅是没文化的锅,也是对他们惯偷的反噬。

  

  被挪用的“满汉全席”起于清朝,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的中华大宴,至少要有108道菜。

  再看看韩国这一桌子,不仅和满汉不沾边儿,就连108道菜都没有。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满汉全席”只是一种说法,形容菜式非常丰富。

  但无论哪种理解,把韩国本土料理加在一起,有没有108道菜,都不好说啊。

  韩国人最引以为傲的韩餐,其实都是从外国引进后,再本土改良的。

  被吹到宇宙独一份的部队锅,是将美国军队吃剩的过期午餐肉、剩菜混杂烹饪的。

  各种韩综里出现的紫菜包饭,也是直接引进的日本寿司。

  我们的北京炸酱面,改一下酱料也成了韩式炸酱面。

  韩国宫廷料理

  说实在的,韩国真和“美食大国”不沾边,但人家就是有把自己打造成“美食宇宙”的本事。

  首先,韩国人喜欢动不动就申遗。

  比如2013年,韩国“腌制越冬泡菜文化”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再加上韩国著名综艺导演罗英锡,在国外拍摄的《尹食堂》、《瑞镇家》等美食综艺节目,更是将韩餐打造成一种文化符号,传播到全世界。

  符号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载体,而食物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看作是一种共同的“语言”。

  当文化的传播性和饮食的语言特质结合,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时,在电视节目的传播基础上,就会转化成国家层面的形象构建,无形中有了对外文化输出的功能。

  虽然罗英锡的美食综艺,来来去去做的都是那几样,但以开餐厅的形式,在不同的国家售卖,同时给外国食客讲解如何使用筷子,介绍食物的起源,无论这东西是不是韩国的,但只要占据了舆论的阵地,那就是人家的。

  早在1986年,韩国首尔就开设了泡菜博物馆。

  2008年,韩国政府相继修改、出台《食品产业振兴法》和《食品企业振兴法》。

  2009年,韩国又大力推动“韩餐世界化战略”,成立“韩餐世界化推进委员会”,全力推

  广施行韩餐世界化。

  虽然没啥本土美食,但架不住全国上下一心,对饮食文化十分看重,能把我们瞧不起的东西,打出名声,也算是一种本事,你不得不服。

  韩综《尹食堂》

  韩国,文化立国

  一个“满汉全席”,就引起我们的不满,不是咱小气,恰恰是因为韩国“偷国”名声在外。

  偷抢文化这种事儿,韩国人每隔一段时间都得搞一出:

  今年春节,韩国人在大英博物馆搞了一个“韩国农历新年”的活动,大英博物馆官网,直接贴了一则题为“庆祝韩国新年”的文章。

  最后经过很多中国留学生的不懈努力,大英博物馆删除了这条推文。

  背后操纵这些争端的,其实就是韩国外宣系统。

  大英博物馆的那篇推文,明确标明了是受到来自韩国文化观光部的支持。

  说白了,就是韩国人花钱在大英博物馆打了一个广告。

  像大英博物馆类的英国博物馆,每年都会接受一些各国观光部的赞助,办一些文化展,费用在数万到上百万英镑不等,而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就是大英博物馆的“常客”。

  韩国政府抢夺中国春节

  韩国外宣很善于利用欧美人和东亚人之间文化差异的信息差,成体系地去打认知战。

  即便花钱,也要把韩国所谓的文化打出去,这和韩国“文化立国”战略,有分不开的关系。

  受朝鲜战争和日本殖民影响,50年代的韩国满目疮痍,几乎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1961年,韩国人均GDP为93.8美元,是当时世界平均值的五分之一,北边朝鲜的三分之一。

  让韩国真正从贫穷走出来的领导人,是第三任总统朴正熙。

  60年代,朴正熙效仿社会主义国家推行五年计划,韩国自此开始推进现代化进程,经济迅速腾飞,创造了“汉江奇迹”。

  随着经济发展,韩国政府意识到,文化和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1983年,韩国政府制定《第五次经济社会发展5年修改计划》,文化政策成为韩国的发展战略之一。

  到了20世纪,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韩国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1998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各国文化支出额

  自此,韩国在文化产业的投入逐年增加,截至2020年,韩国的文化支出额占政府预算的1.24%,比英法德美日都高。

  在全方位的扶持下,2000年-2011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从5亿美元增长到56亿美元。

  2021年,韩流产业出口额接近117亿美元,带动了近13万人就业。

  看似不起眼的文化产业,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韩国政府和人民怎么能轻易放弃这么一大口肉呢?

  

  毕竟对于韩国来说,除了在文化输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确没有什么能拿出手,来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东西了。

  但问题是,韩国输出的文化都没有什么内涵,即便有一点的都是从中国或者日本偷来的。

  韩国自然也想培育自己的文化,但无论人口还是本国市场,都太小了。

  就像一个不能堂食的个体餐饮店,专门做外卖,客户喜欢哪种口味,就无条件迎合,靠各种精美包装,输出标准流水线食品,而没有自己的独特招牌口味,尴尬且被动。

  当实在没有东西可拿时,就会偷抢他国的东西。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韩国政府宁愿花钱,搞出一个“韩国农历新年”的活动。

  没文化可以,但不能没有文化输出,这就是韩国。

  美式“花木兰”

  中国,如何打好文化战

  很多人想不明白,韩国为什么要选择“文化立国”?

  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个国家自身局限性,更多的是,21世纪的今天,文化战争才是最主要的阵地,也是极易被操控的领域。

  英文里有个词叫“文化挪用”,意思是一个文化底蕴欠缺的国家,可以通过手段来挪用他国文化,为自己所用。

  韩国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而美国更是将文化挪用运用得炉火纯青。

  美国是多元文化的民族综合体,奉行拿来主义,别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到了他的手里,总是会被解构的乱七八糟,最后按上他们自己的价值观。

  比如说《花木兰》和《尚气》,各种东方元素胡乱堆砌,把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全都凑齐了。

  在文化作品中夹带私货,夺得话语权,悄无声息地攻陷我们,最终磨灭掉你这个民族的特性。

  曾经作为斯拉夫文化圈里的东欧老大——俄罗斯,就被压榨的只剩一口气了。

  而我们一直在反抗,虽然守住了自己的文化阵地,但在这场世界文化战争中,一直没有向外输出的主动性。

  韩国申遗端午节

  之前韩国将端午节申遗的事情,在我国引起了巨大争议,也让我们意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在这之前,清明、端午、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没有被列入国家正式法定节假日序列。

  2007年开始,国家重新确定了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在法律层面获得了新的地位。

  文化边界和国家边境不一样,它没有界限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东亚文化圈,稍有不注意,你的文化话语权就会被掠夺。

  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文化输出,相反,我们的道家儒家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是东亚唯一逆输出西方的国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文化名著总销量上,《道德经》的销量超越《圣经》,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

  另外,孔子学院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文化输出代表。

  全球有158国家(地区)设立了535所孔子学院,以及1134个孔子课堂。

  但可惜的是,西方世界认为孔子学院在渗透颠覆别国政治,导致部分孔子学院被关闭。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思考:如何将中国自己的文化,真正传遍世界?

  放眼全球可以发现,美国的漫威,日本的动漫,韩国的偶像团体,之所以能成功输出并受到欢迎,都具有流行通俗、容易理解,并能精准击中全世界人民的特征。

  单纯搞一个孔子学院,是起不到全辐射效果的。

  大众化、娱乐化才是文化输出的主要手段。

  中国网文输出

  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好的,有两个:一是古装剧,二是网文。

  比如之前大火的网剧《庆余年》。

  尽管它是建立在一个架空的世界,但本质还是完全参照中国历史,里面那些背诵唐诗三百首的经典场面,既具有娱乐性,也兼具传播度。

  《庆余年》热播期间,在You Tube上单集播放量高达66万,海外观众一边看剧一边讨论中国传统文化。

  有人通过剧里出现的石头枕头,讨论中国古代枕头的材质。

  有人赞叹中国诗歌魅力,但又惋惜英文无法表达。

  你看,不需要斥巨资开办学校,外国人也愿意主动了解你的传统文化。

  想要文化出海,就要输出那些被我们所认可、喜欢,也能被外国人追捧的东西。

  除了小众爱好者,很多人不重视中国网络小说,觉得难登大雅之堂。

  但在国外,中国文化输出的半边天,都是靠网文撑起来的。

  全球网站排名上,起点小说的国际版,排在4394名,而武侠世界排到了1612名。

  只要大量外国人喜欢看中国网文,那我们就能夹带价值观输出。

  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

  只有文化的胜利者,才可以向全世界输出,失败者只能被一步步蚕食。

  这就是文化战争,没有硝烟,但很致命。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起了文化产业。

  比如国家电影局曾开展“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陈思诚、郭帆、宁浩、肖央和路阳,都是赴美学习的青年导演。

  如今,也有了肉眼可见的进步。

  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系列,郭帆的《流浪地球》系列,都展现出了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识,让中国电影有了希望。

  伟人曾经说过: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不建立基层组织,人家就建立;我们不宣传意识形态,人家在宣传;我们不占领舆论阵地,人家就收入囊中。

  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有充足的底蕴,绝不能打输这场文化战争。

  #韩国满汉全席#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