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怒引发的大屠杀谁之过?一共持续了七天,死者多达873余人

  方孝孺是朱元璋口中的“难得之才”。

  公元1382年,方孝孺应邀入宫拜见朱元璋,两人就古往今来的种种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讨后,朱元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但之后朱元璋并没有重用他,原因是朱元璋主张以武治国,但身为儒学大师的方孝孺却主张以德治国。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朱元璋就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

  为人温厚恭谨的朱标

  朱标为人温厚恭谨,与仁义礼信的方孝孺一拍即合,于是儿子朱允炆也因此成了方孝孺的学生。

  可是没过多久,朱标就因病身死,英年早逝了。而作为老师的方孝孺,对朱允炆更是照顾有加,亦师亦父。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奉旨登基,为建文帝。但建文帝毕竟年少,在政治上并不成熟,所以有什么重大决策也都习惯于先问过方孝孺。

  除了方孝孺,朝堂上还有这像齐泰、黄子澄等这样的大臣,辅佐年幼的建文帝处理朝政。

  近几日,这些大臣们总在建文帝的耳边不断强调说:“藩王遍布天下,君王年幼,恐有分裂的风险,就像汉朝初期时那样。如果不加以治理,恐对社稷不利。所以应该大力削藩,维护统治”。

  这种观点也得到了方孝孺的赞同,于是建文帝便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削藩运动。

  没多久,被消掉爵位的藩王就一个接着一个地获罪入狱,这让戌守北京的朱棣心惊不已。思来想去,唯有先发制人才能保命。

  朱棣与朱允炆

  于是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起,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1399—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也在战乱中下落不明。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成功称帝。后迁都北京,开创了永乐盛世。

  当然开创盛世是后来的话,对于刚攻入南京的朱棣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是清君侧。

  清君侧

  异己必须铲除,原先反对自己的人也必须清洗。于是罪魁祸首齐泰、黄子澄等人被诛了九族。

  所谓诛九族就是灭九代,不光灭了自己这一代,还要往上数四代至高祖,往下数四代至玄孙,一共九代,统统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是极其残忍的一种极刑。

  虽然齐、黄二人的家族遭受了如此大的极刑,但与方孝孺的遭遇相比,已经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方孝孺学富五车,才名广播,很受天下文人的崇拜,这些文人里也包括姚广孝。所以当初朱棣率军从北京出发之时,姚广孝就曾嘱托过朱棣不要杀他。

  因为他深知方孝孺的脾气,是非常有气节的。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会投降。于是他劝朱棣说:“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姚广孝

  果然不出方孝孺所料,朱棣攻克南京后百般拉拢他,但他却油盐不进。朱棣也本是爱才惜才之人,于是对他处处迁就。

  转眼快到朱棣正式登基的日子了,但是即位诏书还没起草,于是朱棣把方孝孺诏入了殿中,命他起草诏书。

  谁知在得知朱棣的意图之后,方孝孺竟大哭起来,悲切哀恸的哭声响彻了这个宫中。

  朱棣念他一片赤诚,便推心置腹地安慰道:“得皇位本不是我的初衷,而是为了自保。打入南京,也不过是想要效法周公旦辅佐成王。”

  谁知方孝孺却十分愤怒的瞪着他问:“你辅佐的成王何在?”

  质问朱棣的方孝孺

  朱棣无奈地说:“他下落不明,我也不知他去了哪里?”

  方孝孺继续冷冷地追问:“既然如此,为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反问道:“其子年幼,国家的兴旺难道不该依赖成年的君王吗?”

  “那也该立成王的弟弟,而不是你。”方孝孺依然愤怒的回怼……

  朱棣的耐心和好脾气,终于在方孝孺的步步紧逼下,消失的没了踪影。于是他强迫方孝孺起草诏书,没想到方孝孺只写下了四个大字“燕王篡位”。

  写下燕王篡位

  这可彻底激怒了朱棣,他咬牙切齿地追问道:“你不怕我诛了你的九族?”

  方孝孺回答:“你便是诛了我十族,我也不会于你同流合污。”

  被激怒的朱棣彻底失去了理智,皇权不容侵犯,何况被如此的挑衅,所以朱棣真的就诛了他十族。

  我们之前刚了解了九族,那么多出来的这一族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方孝孺的朋友。但凡跟他有交情的人,都卷入了这场杀戮,无一幸免。

  被诛九族

  据说这场由天子之怒引发的大屠杀,一共持续了七天,死者多达873余人。

  虽然说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是件值得称赞的事,但为此搭上所以人的命,真的不是愚忠吗?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方孝孺怎么就这么死心眼呢?

  历史上的贤相管仲,也是辅佐了自己主子的仇人齐桓公,而建立春秋霸业的;魏征玄武门之变后,不也在李世民的麾下,助他成就了贞观之治吗?

  #笔记创作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