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脱口秀 | 重回霍格沃茨

  华纳不久前宣布,《哈利·波特》剧集版将被提上日程,以全新的班底继续开启一段近十年的旅程,原著作者J.K.罗琳则将担当制片人。消息一出,全网震动。尤其是从乐观的角度想,原著体量庞大,用剧集的方式呈现显然能带来更细腻丰富的体验。

  《哈利·波特》系列是在2000年10月引进中国的,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一口气推出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瞬间引发追看狂潮。隔年,《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出版,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出版时间开始日趋同步,系列小说也成为几代人难以忘怀的阅读记忆。

  不只是图书,《哈利·波特》的八部电影在国内也有出色表现。在那个引进片群雄逐鹿的年代,每一部《哈利·波特》电影的票房都名列前茅。我至今依然记得去采访电影放映现场,人们头戴魔法帽、手持魔法棒,热闹得仿佛是一群新生共同赶赴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尤其是2011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登陆内地院线,“哈迷”齐聚零点场,十年旅途的终结,很多人都忍不住泪洒电影院。

  

  从图书到电影,从电影到游戏,再到线下主题乐园……每一次想起,都忍不住惊觉,这个魔法世界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二十多年了。可当每一个新的读者捧起《哈利·波特》,那只猫头鹰似乎就停在了窗前,来自霍格沃茨的邀请又缓缓铺开。神秘的站台、分院帽的密语、画框里不断走动的历史人物,还有披着黑袍的巫师们……极致的想象,随时开启。

  我一度认为,《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人过往的阅读和观影体验里缺少这样庞大的想象力。但时间隔得越久,我越是能够体会到小说在想象力之外提供的现实关怀,甚至可以说,它填补了80后、90后在成长过程中呼唤陪伴的心情。霍格沃茨,寄托的不仅是我们青春期对友情、亲情、师生情乃至于萌芽爱情的想象,也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让人读懂了成年人世界。无论是丽塔·斯基特的不怀好意,乌姆里奇的欺上媚下,还是福奇的自欺欺人、邓布利多的弱点与失意……罗琳似乎从不回避现实生活的荒诞与恶意,却也早早地给读者心中留下了力量的种子:没关系,同道中人总会走到一起,说不定还有一间有求必应屋在等待,给你放松憩息的空间。

  回头细想,剧版《哈利·波特》的筹拍或许注定也要面临演员比较、改编还原度等一系列问题,接下来的十年更少不了让人等得牵肠挂肚的时候。可那又怎么样呢,就让它成为一种新的陪伴,让每一代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座霍格沃茨,灯火通明,永不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