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晋端王墓是如何被发现的?他和小妾阿院的故事,令人动容!

  

  ▲明代晋端王陵园M2出土嵌宝石金戒指

  

  晋端王陵园遗址,

  位于山西太原小店区黄陵街道东峰村东北。

  晋端王墓圹平面为“工”字形,

  南北长24米、东西宽8米,

  规模居明代中后期藩王墓之首。

  端王陵园范围清晰,

  整体布局和结构基本完整。

  晋端王陵园的确定,

  印证了《太原县志》《阳曲县志》等

  记载的岗头村和端王陵园位置,

  为其他晋藩王陵园位置的确定,

  提供了准确的地理坐标。

  该考古项目曾入选

  “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本期推出的是,

  小店区明代藩王墓发掘负责人赵辉撰写的文章:

  何为考古:明代晋端王陵园发掘感悟

  文 / 赵辉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何为考古,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关乎着考古人的初心和使命。

  考古是一门学问。

  100年前,中国考古学从仰韶村造端肇始,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取得了世所公认的历史成就。我国高校考古专业以及考古院(所)等科研机构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考古是一项外行人见人羡的工作。

  一些人眼里,干考古的都是有钱人。社会上的各种偏见和误解,从来也没有消弭过。我们常被问及考古与盗墓有什么区别。考古不是挖宝,也不是鉴定收藏,这样的回复也往往不能让其满意。

  考古是考古人安身立命的职业,是践行初心和使命,回应社会关注,响应国家号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崇高事业。

  考古于我,是酸甜苦辣,是成长历练,是担当,是择一事终一生。

  2012年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通过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来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工作性质决定了我经常要到野外参加调查或发掘,短则一两个月,大多是持续数月甚至连续跨年度的事项。工作一旦开始,就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的概念。工作的地点常常是农村,从租房子到吃喝拉撒,从协调地方各级关系到工地管理,都需要亲力亲为。有时候感到很累,也会因为没重要发现感到失落;有时会因为想要做的研究没有完成而自责。长时间不能回家,也会因为觉得亏欠家里人而感到愧疚;有时会因为长期在农村和基层工作,感觉与社会脱节,不适应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2013—2018年,我有幸参加了晋阳古城、蒲州故城两个大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收获颇丰。2019年是我们最忙碌的一年。单位这一年承担了大量的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这一年也是我获得领队资格后第一次独立承担发掘项目。

  

  ▲明代晋王府与晋藩王墓位置示意图

  迷雾重重

  明代晋端王陵园遗址恰是我主持的第一个项目。虽然在此之前参加过很多调查和发掘项目,但是自己独立开展一项工作还是有不一样的体会。

  

  ▲墓葬布局??晋端王夫妇墓

  2019年秋分摄于太原东山

  8月的一天,考古队员们已经被持续两个月的高温和除了挖土就是运土的枯燥折磨得了无生气,突然一个工人一声大喊,打破了死气沉沉的整个发掘现场。

  原来M1的墓道发掘至距地面4.4米时,甬道顶端一块涂了墨的青石露出了一个角。工人们七嘴八舌地说挖到字了。我也很激动,但是又很遗憾,因为只能看到两个竖排的字“明封”,说不心急是假的,作为队长还必须hold住。接下来的几天,早上一上工分配完任务,我就在现场等着下面的消息。墓志完全露出来的那一刻,我飞快地抱着相机冲到前面,看到的是铁箍箍在一起的两块青石,90厘米左右见方,前后略有错位。“明封晋端王继妃王氏墓志铭”,立即脑补了查文献找到的端王继妃王氏的信息,一时的窃喜很快又被无尽的困惑浇灭了。文献记载的只言片语,加上因为箍在一起只能看到盖,真是心里直痒痒。这就是考古的乐趣,充满遗憾的小兴奋。

  

  ▲M2、M3墓门

  

  ▲M2晋端王圹志

  冷静下来之后,原始的困惑接踵而至。M2墓主人是谁,三座大墓墓主人是什么关系,占据了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通过查阅已经发表的明代藩王墓葬资料,设想M2墓主人应该是端王。

  考古有时候是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确定了墓主人,紧接着就是转变工作思路。我们的想法得到了考古所领导的大力支持。建设保护大棚,在发掘现场建设文物保护实验室,邀请国内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召开专家论证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出土文物的现场保护。

  

  ▲考古实验室

  发掘现场文保平台

  2020年1月摄于太原东山

  所有的工作只为尽可能地保护出土文物。保护工作再多也不为过,是领导和专家常常挂在嘴边的嘱托。我从其中体会到了,考古工作者必须充满敬畏,必须以对文物负责的态度开展每一项看似不起眼的工作。

  步步惊心

  考古发掘,特别是大型墓葬的发掘除了要有完善的发掘方案,还需要许多部门和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端王墓的发掘过程中,漆棺的套箱起吊、后室券顶的加固、墓门的开启可以说是步步惊心。

  

  ▲现场论证

  工作人员正在就M3墓门开启方案进行讨论

  2020年11月摄于太原东山

  端王墓葬规模为明代中期以后首屈一指。前、中、后三室结构,而且因其晚于王妃殷氏去世,墓葬重启进行过合葬。墓室结构不如其他两座墓保存得完好。20世纪70年代还因农田基本建设,后室被严重破坏。考虑到发掘的安全和后续保护的需要,我们对券顶进行了结构性加固。由于墓葬深达10米,而且由于墓室内淤满了土,没有操作空间,这项工作难度极大。前前后后紧张进行了大概10天时间,这10天可以说是提心吊胆。不是因为我对方案没有信心安全没有保证,大概只有每天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才能深有体会。工作虽然进行得缓慢而艰难,但是顺利完成之后,回头检视时就是经验的积累和一份历练。

  

  ▲M2出土玉坠饰

  三座墓葬的石门都是每扇自重1000多斤的砂石,要克服额枋断裂、空间狭小的操作问题,难度也不小。更关键的是如何保证墓门开启之后,墓室内温湿度环境不发生剧烈变化,是最大的技术难题。再完美的方案,也不可能严丝合缝。墓门开启过程中的紧张,气氛的凝重,安全移走石门,完成额枋加固、防对流门安装之后的舒缓,至今记忆犹新。

  

  ▲M3后室发现的金钱

  惊喜连连

  M3的规模和排列位置,显示墓主人的身份要低一些。经过前面的发掘,我们已经完全能确定3号墓的墓主人是端王青梅竹马的小妾阿院了。

  

  ▲M1后室发现的描金晋字

  

  ▲M3出土丝织品

  3号墓的发掘从找到墓圹,现场提取完纺织品,将漆木俑转运至实验室内修复,提取后室东壁龛内发现的漆罐,并将谷物送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植物考古实验室进行鉴定,最后提取长明灯内残留的油脂,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墓葬虽然被盗扰严重,随葬品被洗劫一空,但是墓葬本身的建筑工艺等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完成全景摄影和三维扫描等数字化工作,整个过程除了痛恨盗墓分子,其余时间更多的是惊喜。

  墓圹填土积石并经过夯打、墓道口小底大、墓室掩人耳目的外砖内石结构,以及墓道涂红、门钉描金、精美的丝织品……当朝大学士、晋省布政使司撰写的墓表、墓志铭记载了端王的执着,末尾的“下不为例”四个字,也将礼法制度的威严表露无遗。

  

  ▲图4?提取脆弱文物

  中国丝绸博物馆周旸团队现场提取M3出土丝织品

  2021年2月摄于太原东山

  科技考古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我们揭示了阿院的一生。

  阿院是端王母妃彭氏的贴身丫环,出身低微,低微到只有姓,没有名,所以只知道大家都叫她阿院。她从小裹脚,与端王青梅竹马。端王先明媒正娶册立了王妃殷氏,后续弦继妃王氏。阿院德能勤绩,侍母妃孝,敬端王恭,还能团结家眷,因为为端王生子,难产而亡。阿院生前端王连续两次为其请夫人封号,都未准奏。最终嘉靖皇帝被端王的执着感动,追赠夫人封号。端王不仅为其独立营建墓室,还亲自为其操办丧礼。葬具重棺,又赶制一组髹漆描金镂空雕刻的小木作。丧服织金,入葬封门前,又命工匠用青膏泥将墙缝全部抹平。因不能与王共用享殿,为了弥补缺憾,端王另谋一策:为其立墓表。

  

  ▲M3“阿院”墓志盖

  考古工作的魅力,不在于是否挖到宝贝,这也是社会大众最不能接受的想法。对考古工作者来说,工作的过程比发现更有意义。发现的惊喜只是题中之义,而不是全部。如何规范、精细地开展发掘、保护,提高工作的科学性才是考古工作者更应关注的问题。

  现实中许多重要的问题也必须在田野中解决,为了不留下遗憾必须尽可能地全方位采集记录各种与发掘对象有关的信息。众所周知,考古工作不是只有发掘、调查、钻探、走访、查阅文献、绘图、照相、描述,写简报、撰论文、著图录、编报告,这些涵盖了传统考古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考古人的必修课。可以说要想做好考古工作,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学术修养,缺一不可。进入新时代,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后,考古人、考古学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图6?M3三维模型

  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复原墓葬结构

  2021年5月制于太原东山

  余音袅袅

  每一项考古工作,都有开始时的新鲜,结束时的不舍,取得重要发现时的激动,没有发现时的失落,也是人之常情。就好像潮涨潮落,有高潮,也有低潮。

  万事开头难,结束时更难。经过两年多的发掘,东山明藩王墓的田野工作总算告一段落。

  

  ▲图5?数字信息采集

  利用跟踪式激光扫描技术现场采集墓门结构信息

  2021年8月摄于太原东山

  保护和研究还任重道远。我理解考古人首先是文物的发掘者,也是守护者和传承人。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遗产的价值,需要我们这些第一见证人去阐释、凝练。积极宣传和展示考古成果,更好地转化利用,充分发挥其社会文化效益,是考古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必须切实提高的工作能力。庆幸的是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与现代科学技术深入融合,改变了传统考古工作的模式,也为深入研究阐释文物的价值提供了更多技术手段和视角。

  考古何为?是考古工作者需要常常思考的问题。

  

  ▲图7?漆木俑保护

  修复前的微观形貌记录

  2021年6月摄于河南郑州

  

  ▲图8?陵园结构

  全景复原假想的陵区

  2021年6月制作于太原东山

  延伸阅读

  明晋恭王谱世

  文 / 王继祖

  金元两代的两个半世纪,是太原历史上的寂寥期。金代百余年,除去蒙古铁骑南下灭金,于公元1217年、1218年,两次兵临太原城下,最终于1218年,即金宣宗兴定三年九月,破太原城西北隅,入城;金太原知府乌古伦德拒降节死,太原地属蒙元。似无大事可言。

  而有元一代,不足百年,虽有元好问撰野史、吟史诗,遗下丰厚史料,为元脱脱修撰金史创奠基础。然史载太原之事,难成专篇载入“五千年史事二十座丰碑”(指作者系列文章。编者注)。唯有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大德七年至九年(1303~1305)三年间,太原路地震频仍,数年不息,朝野惧恐。史称,元成宗问天不应,问地不灵,乃对天祈叩,发“罪己诏”于天下,并于是年(大德九年)五月癸亥,以地震之故,将太原路更名为“冀宁路”(《元史·地理志》),希冀以此法止息太原数年地震之灾。然而,也因史料奇缺,且支离碎散,无法撰成篇章。

  半个世纪后的公元1368年,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朱元璋称帝,定鼎应天(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同年,陷元都北京,驱逐元顺帝,元朝势力北遁大漠,史称北元。猜忌之心颇重的朱洪武,效仿汉初刘邦封国、设郡并举,互为表里之国策,在建明第二年,举国大定之后,起纂《皇明祖训》,颁定封藩之制,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全国各地,与国之封疆大吏,互相监督,互相帮衬,互相掣制,以巩固地方政权,以保证中央对地方之专制。

  《皇明祖训》明定,封王不得留滞京师,必须永驻封地,没有诏命不得回京。所封藩王,冕服、车舆、旗幡、仪仗,仅下皇帝一等,但不封给土地,不授予官职,不能统治人民,更不能干预国之朝政、地方行政。藩王府除所属田园之外,尽归朝廷命官、各级使吏治理,不得参设。

  但在军事方面,藩王有统兵之权,由皇帝直接授予,用毕收回。凡封藩王之府,都有护卫之军,专设“亲王护卫指挥司”,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之众,最多时达一万九千人(参见《明史·兵志》及《诸王传序》)。尤其是地处边陲,有屏卫国家藩篱之责的秦王、晋王、燕王,在“洪武十年正月辛卯,以羽林等卫军,盖秦、晋、燕三府护卫”,特别经朝廷补充,兵力最强(《明史太祖本纪》)。

  皇嫡三子朱棡,为朱元璋结发夫人马皇后亲生,诞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十八日。洪武三年(1370)四月初七日,刚届十二岁,即被封为晋王,就藩之地在山西行省会城太原府。但因王府未建,年龄尚小,国祚初定,边陲未靖,遂暂留京师。

  少时的朱棡,颇受皇父喜爱,为把他培养成文可安邦、武能定国之才,委当朝名宦、重臣,授命纂修《元史》的饱学之士宋濂为其师傅,教授其经史文法。命当朝名士、明初书法大家杜环,传授其书法。还亲选同乡故里、开国功臣永平侯谢成之女,给其定下“娃娃亲”。真可谓细致入微,关怀备至。

  洪武二十一年(1378),年方二十的朱棡,出落得一表人才,史称:“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明史·诸王传》)朱元璋眼见爱子长成,太原晋王府邸筑就,遂为其先行冠礼,再完成大婚,然后,诏命其就藩太原。临行之前还钦定晋王之相,以为辅佑。这个晋相便是,皇帝的亲家,晋王的岳丈,开国之功臣,扩建太原城,创建晋王府邸的谢成。

  皇帝老子的爱子之心,良苦用心,足见一斑。很可能“知子莫如父”,朱元璋或许担心,此子甚须严加管教,否则,会做出无法无天之事来。其实朱皇帝对其诸子,自小科教甚严,诸子惧父如鬼魅。朱棡虽胆大妄为,在父皇面前,仍是战战兢兢,不敢马虎丝毫。就藩路上,晋王朱棡见离京师日远,直如脱缰野马,肆意横行,竟然鞭笞皇父给他亲派之御厨。岂知此“膳夫”不善,乃追随朱元璋半世之心腹,皇帝委其为子服务,原本就有两重含意,一是伺膳,一是监督。个中可窥朱皇上之猜忌之心,控掣之欲。朱棡鞭笞膳夫后,还未达太原,便接到父皇痛斥之诏,铁面告诫,不得妄为,胆敢再犯,决不轻饶。吓得朱棡立即上疏罪己检讨,不敢造次。

  

  ▲修复后的太原皇庙主殿

  就藩晋省太原后,朱棡施展全身解数,治藩巡边,效命国家。为严控部属、肃整军纪,常施之酷刑,“奔马裂人”。

  当是之时,北元常犯明陲,为威慑北元,晋王与其四弟燕王朱棣,勤巡塞外,为国所倚重。史称,凡晋王“出塞征战、筑城,非大事可以不奏而行”(同上)。洪武二十三年(1390)正月,春寒料峭,朱元璋诏命,北伐蒙元。晋王遵旨,亲率晋省大军北伐。

  此役,朱棡所部,大败北元之军,元将乃儿不花,弃元降明。晋王立此大功,膺受父皇嘉奖。或许是朱棡居功自傲,行为不检,引起竞争者诬告?亦或是真“有异谋”,行为不轨,被朝廷探得?总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有弹劾之疏密报于圣上,“言告朱棡藏兵于五台山中”,“采铁于山涧,冶制兵器”,“有异谋”(分见于《明史·诸王传》、吴晗《朱元璋传》《阳曲县志》)。

  都是“谋逆”大罪,桩桩可诛。疑心极重,嗜杀成癖的朱元璋,见此密奏,“大怒,立欲重罪之”(同上)。皇太子朱标则力谏,请查实再行问罪。朱元璋纳太子谏,立命太子亲自巡按北陲查询。太子北巡至晋,晋王尚蒙鼓中,盛情款待,与之同游,直至越境于豫,太子才以实相告,并拘晋王入朝。

  晋王朱棡拘京之后,被废庶人,日夜号泣,苦诉冤屈。皇上则对其不检之行、不乖之事,严加训斥,诫谕颇深。最终或许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或许本无其事,乃因皇帝老子深恐其真出越轨之事,才以有弹劾之奏为借口,拘其入京,耳提面命,警告在先。总之,经一番折腾后,“诏复其爵,敕令归国”(同上)。

  自此,晋王心性大变,一改过往,从事至为恭慎。洪武二十七年(1394),晋王老岳丈,本是皇帝爱臣的永平侯谢成,也失皇帝信任,坐罪被诛,早成了惊弓之鸟的晋王,闻之魂胆俱裂,在惊恐中捱过四年,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四月十六日,还差几个月才满四十岁,便撒手人寰,忽然去世,夭折于七十一岁的皇帝老子之前,得谥号“恭王”。

  晋恭王朱棡共有七子,长子朱济熺嗣晋王,为晋定王;次子朱济烨,封高平王;三子朱济熿,封平阳王;四子朱济炫,封庆成王;五子朱济焕,封宁化王;六子朱济烺,封永和王;七子朱济熇,封广昌王。除晋定王之外,其他六王均属小王。

  晋定王朱济熺,后被其弟平阳王朱济熿诬陷,于永乐十二年(1414)被废。平阳王朱济熿,升爵晋王。后事泄被废,囚禁祖籍凤阳,晋定王朱济熺复爵,时宣德二年(1427)。宣德十年(1435)晋定王薨,其子朱美圭嗣。

  晋宪王朱美圭,正统六年(1441)薨,子朱锺铉嗣,为晋庄王。晋庄王朱锺铉,弘治十五年(1502)薨,玄孙朱知烊嗣,为晋端王。端王追封其祖朱奇源为靖王,追封其父朱表荣为怀王。晋端王朱知烊嘉靖十二年(1533)薨,无子,从子朱新土典嗣,为晋简王。简王追封其祖朱表槏为安王,父朱知火节为康王。晋简王朱新土典,万历三年(1575)薨,次子朱慎鋷嗣,为晋惠王。惠王追封其兄朱慎镜为敬王。晋惠王朱慎鋷,万历七年(1579)薨,子朱敏淳嗣,为晋穆王。穆王请封朱新土乔为和王。晋穆王朱敏淳,万历三十八年(1610)薨,子朱求桂嗣,无谥号。

  史称,明晋王世家,始于恭王朱棡,迄洪武三年(1370),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末王朱求桂“被李自成所执,不知所终”。“共传十一世十王”。(上述均引《明史·诸王传》《太原府志》《阳曲县志》)但这些史载中的末王朱求桂之事,与史实不符。

  公元1955年朱求桂墓在榆次被发现,从墓志铭得知,他死于“崇祯三年(1630)十一月”。其子朱审煊,在父朱求桂死前的八月份,被封世子,父死后嗣晋王之爵。可见朱求桂并非“末代晋王”。其子朱审煊袭晋王时,距李自成农民军破太原城,还有十四年之久。直到大顺王朝亡明,清亡大顺,顺治登基、入关,末代晋王朱审煊尚在人世。《清世祖实录》中就有“赏故明晋王朱审煊银两”之载。明晋恭王世系不是“传十一世、十王”,而是“传十二世、十一王”。

  大明藩王

  

  

  

  ▲明青花“晋府宫用”款八开光外鹿纹内龙纹花口杯

  山西太原食品街建设工地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