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篮高手》:迟到 27 年的狂欢

  重温青春,再次道别

  文|廖艺舟

  编辑|赵普通

  27 年前,一群 " 运动男孩 " 乘上从神奈川出发的列车,《灌篮高手》TV 版播完了最后一集。年轻的观众们为一句 " 我们去称霸全国 " 热血沸腾,却没能亲眼见证那辆列车开到终点。

  正式上映 13 个小时前,电影版《灌篮高手》在国内的预售票房突破了 1 亿,还成为了中国影史动画电影零点场的票房冠军。全国有无数早已不再年轻的观众抢在第一时间,去赴自己的青春之约。

  电影版《灌篮高手》的受众构成与众不同,灯塔专业版显示 30-34 岁的观众是观影主力,占 29.8%,而大部分电影受众年龄占比最高的区间总会落在 30 岁以下,如前段时间另一部热门动画电影《铃芽之旅》," 想看人数 " 中 20-24 岁观众占比最多,为 36.3%。

  创作上,井上雄彦也在避免过分粉丝向的问题,电影《灌篮高手》不只是将原著里的 " 湘北 vs 山王 " 原样搬上银幕,而是以球队控球后卫宫城良田为主视角,让许多新情节穿插在比赛过程中。

  " 我希望观众们可以感慨地说:我虽然知道《灌篮高手》,但这样的《灌篮高手》还是第一次看到。" 这是作为导演兼编剧的井上雄彦对电影的期待。

  但对那些期待电影的观众们而言,商业反响和作者初衷或许都不太重要。

  " 有遗憾的青春 " 常常会让人回味一生,正如曾经影响数代人的《灌篮高手》;而很多时候,人一生也不曾有机会去修补自己的遗憾,《灌篮高手》电影版却是这样一次珍贵的机会。

  " 空白 "

  粉丝们都熟知,《灌篮高手》是一部选择在高光时刻戛然而止的作品。

  将 " 湘北 vs 山王 " 作为最终战,是井上雄彦在画对战表时就决定好的。塑造其他强队的角色如森重宽,只是为了营构 " 这可是全国大赛 " 的氛围,他本人 " 很讨厌‘淘汰赛’这种主人公获胜才能推进故事的方式 "。

  当年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连载到两队激战正酣时,井上去他的师父北条司家画分镜,边画边嘟囔 " 这之后该怎么画呢 ",北条司语气轻松地说:" 这场使出了全力,后一场被杀个大败不是挺好的?"

  于是在比赛结束的下一回,读者们错愕地看到了主角们惨负爱和学院仅止步 16 强。

  倒是东映制作的动画,可能更加违背井上的创作追求。在《灌篮高手》连载的 7 年里,展现篮球比赛的细致和专业程度一直都在进步,耗费 5 卷描述的 " 山王战 " 已非常写实。作者对动画拖沓、注水的不满,直接导致了整部漫画的精华到现在才有 " 动画版 "。

  而不论漫画的收束方式还是动画的缺失,都让粉丝们的心里仿佛少了一块。不同于许多长篇热血漫用 " 陪伴 " 的方式实现和几代人的情感链接,《灌篮高手》给很多人的印象是 " 定格 ",既然定格的时间段与青春绑定,想起它的同时青春记忆就也会奔涌而出。

  井上雄彦是这么解读的:" 那个世界对我来说十分重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只是截取一部分,我不想关掉通往那个世界的大门 ……《灌篮高手》的人物们其实一直活跃着,大家只是看不到而已。"

  2004 年,《灌篮高手》漫画单行本销量突破 1 亿册时,井上雄彦在 23 块黑板上画了《十日后》,尽管和现实里的时间跨度毫不一致,但故事仿佛仍能延伸下去。

  现实世界里,《灌篮高手》的影响则从未消失。1996 年它刚结束连载时,日本篮球协会统计的篮球竞技人口超 100 万人,是历史最高峰。2006 年井上雄彦联合日本篮协推出过名为 " 灌篮高手奖学金 " 的高中生资助计划,成功举办 11 期后,它给日本篮球 B 联赛输送了 6 名职业选手。

  中国粉丝对《灌篮高手》的情怀不输它的故乡,总是不经意间想起湘北的 " 老朋友们 "。B 站上有个用 2K 游戏还原 " 山王战 " 的视频,3 年前《灌篮高手》电影预告刚公布时,视频的播放量是 500 多万,现在超过了 800 万。

  一部日本漫画不太可能对国内职业篮球产生太多直接影响,但国内球迷热衷想象湘北众人进入日本国家队后,碰上 " 中国移动长城 " 的故事。2002 年姚明刚去休斯顿火箭时,看到前火箭总经理道森还问了身边人一句:" 你看,他是不是像安西教练?"

  本月初,中国篮球首届名人堂仪式上,姚明的前辈、有 " 亚洲乔丹 " 之称的胡卫东在演讲中也 " 致敬 " 了一回《灌篮高手》:"9 岁那年,我对启蒙教练说,教练,我想打篮球。"

  一部留下 " 定格 " 印象、留下二十多年 " 空白 " 的作品,却在画框内外不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这是《灌篮高手》在 " 青春 " 含义之外留下的时光奇迹。

  " 多彩 "

  《灌篮高手》也是一个特定的动漫年代的极致缩影。

  在日本,它有 "《周刊少年 JUMP》白金时代三台柱 " 之称,1995 年在《灌篮高手》《龙珠》《幽游白书》等现象级作品的助推下,《JUMP》达成了单期 653 万本的历史最高销量纪录。

  但《JUMP》在日本漫画业中反而是后来居上者。1968 年初创时,《周刊少年 Sunday》和《周刊少年 Magazine》占据着市场主导,《JUMP》第一期由于发行量太小,连印刷厂都不愿接单,第一任总编长野规挂靠集英社另一本杂志《玛格丽特》才把创刊号印出来。

  后来人们熟知的许多《JUMP》成功方法论,某种程度上是杂志在没名气、没作者情况下迫不得已的选择。比如比较著名的 " 友情、努力、胜利 " 三原则,就是基于长野规的 " 市场调研 ":他让一批小学生从 50 个关键词里选出最喜欢的,友情、努力、胜利得票最多。

  《JUMP》还需要通过开设奖项来发掘新人,如 " 手冢赏 "、" 新人漫画赏 " 等,渐渐还形成了与之配套的 " 漫画家专属制度 ",也就是向新作者提供签约费和推广资源,但一旦签约只能给《JUMP》一家供稿。另一项 " 调查表至上制度 " 则维持了《JUMP》的持续生产能力和读者口碑,即让读者投票决定作品能否连载,人气下降作品就可能被腰斩。

  这些举措完全成型并深刻影响创作,应属 90 年代末到 00 年代初以 " 三大民工漫 " 为代表的 "JUMP 黄金时代 "。《海贼王》《火影忍者》《死神》15 年以上的超长连载时间保证了《JUMP》的市场霸主地位,作者大多会专精于一本作品,甚至因为已有方法论在前,同时期热门作品的题材风格都存在一些共性——包括《妖精的尾巴》《家庭教师》等在内,都会带有奇幻要素、讲少年的异世界冒险。

  而在《灌篮高手》及其之前,哪怕是强调 " 核心价值 " 的《JUMP》,作品风格都相对更加多元。有车田正美的《圣斗士星矢》这样结合神话架空元素、画风美型的,也有北条司的《猫眼》《城市猎人》这样主题更严肃、设定与画风都更写实的。硬派战斗漫画里的《北斗神拳》《JOJO 的奇妙冒险》、运动漫画里的《足球小将》、历史漫画里的《浪客剑心》《花之庆次》等也在各自领域独树一帜。

  这批漫画的连载长度大多控制在 5 年左右,客观上更有利于作者在完成自己的风格化尝试后就及时抽身。连载超过 10 年的《龙珠》是主流少年漫发生变化的引领和见证者,它从搞笑漫中途转为战斗漫,鸟山明不得不多画了两三个可以作为结局的章节。

  但即便取得空前成功,《龙珠》最早的责编、《JUMP》第六任总编鸟岛和彦却在一次对谈中直言:" 漫画不能连载 10 年 20 年。10 年就 500 话了,为什么这都完结不了?" 足见当时《JUMP》内部也存在分歧。

  井上雄彦和《幽游白书》的作者富坚义博则是两个拒绝被杂志捆绑的典型,画完自己想画的内容就利落完结。后来富坚义博身上多了 " 追星 "、" 打麻将 " 之类的梗,井上雄彦则基本告别了少年漫,还在绘画形式上钻研起硬笔、毛笔等等表现形式。

  在国内,先看到动画再入坑漫画才是更多粉丝走过的轨迹,《灌篮高手》是同期最受欢迎的引进动画之一,90 年代一度有电视台配上字幕:" 高考后还将复播,请安心备考。" 而得益于电视台的大规模引进,那个年代本身,也是日本动画能在国内成为全民记忆的年代。

  到《海贼》《火影》时期,大部分观众通过影碟、点播台、互联网看动画,日漫已经初具分众属性。而从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末,引进日本动画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都达到了不可能再复现的程度。

  引进动画当然不仅限于《JUMP》的改编作。第一批以《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多啦 A 梦》等少儿向动画为代表,它们大多有中文配音和主题歌,观众甚至不会有在看外国动画的感觉。此后《高达》《战神金刚》《六神合体》等机甲动画又大为盛行。

  再往后,日本动画的引进就呈井喷态势,无法再以批次分类了。除了 JUMP 系的《龙珠》《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等,还有《美少女战士》《名侦探柯南》《蜡笔小新》《奥特曼》等等各自特点完全不同的作品。

  一些时代造就的引进趣事也频繁发生着:如《新世纪福音战士》被包装成了《天鹰战士》,电视机前的小观众也只能看个热闹;如《北斗神拳》播出后血肉横飞的画面惊呆了家长,在部分地区被紧急叫停;再如当时有许多台译、港译动画,流入大陆前已被 " 魔改 ",《中华一番》就服从资方统一集团的广告诉求被改成了《中华小当家》……

  《灌篮高手》是独一无二的,但每个人的记忆里一定不只有《灌篮高手》,现在想起来它们或许都很模糊,但共同构筑了那个年代的多彩。

  " 文娱作品失去创造力 " 是个全球性问题,好莱坞执着于翻拍和拉长那些著名 IP,日漫也没有停止过 " 炒冷饭 "。

  仅在今年,就先有《龙珠超:超级人造人》的上映,该片立项的基础是《龙珠超》漫画还在连载,类似情况还有《博人传》的漫画和动画仍在努力试图延续《火影忍者》的商业价值。几个月后,内地观众又看到了 20 年前柯南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的重映。

  《龙珠超:超级人造人》

  如果把时间尺度拉宽," 日漫复古 " 的现象还有不少:2020 年翻出初代阵容的《数码宝贝:最后的进化》、2021 年复刻《迪迦奥特曼》的《特利迦奥特曼》、2022 年《死神》的 " 千年血战篇 " 动画化、已经日本定档本月月底的《圣斗士星矢》真人版 ……" 爷青回 " 都不知道被多少人喊了多少遍。

  这其中当然不都是了无诚意之作,相反不乏口碑上乘的精品。对各自的粉丝来说,能和记忆再次相遇都是一份幸运。只是它们的不断出现似乎也在提醒你,能和蝉鸣、汽水、电视机相伴的看《灌篮高手》的青春早就过去了,连同着能催生《灌篮高手》的时代一起过去了。

  不过,这次的《灌篮高手》电影版依然是特别的,这恰恰体现在它不满足于让曾经的观众缅怀青春,而是有采用新技术和补充叙事的野心。

  电影版的企划早在十多年前就递给了井上雄彦,但最初的样片因为 " 和想象完全不同 " 而被拒绝。2014 年决定制作后," 三渲二 " 能呈现流畅的动作和比赛,也意味着他不得不删除原著中大部分笑点和内心独白。把主角换为湘北首发里唯一背景故事不丰满的宫城,直接动因则是 " 按原作做同样的东西,对我而言不太有欲望 "。

  这位漫画家曾认为 " 专业就是不断向上的人 "," 秉持着前进、前进、再前进的态度 " 在《灌篮高手》之后又画了《REAL》和《浪客行》,而后来的经历也在影响他:" 当年漫画连载的时候,我 20 岁左右,最擅长的就是高中生视角 …… 那之后我年纪也长了,视野也变宽了,想要描述的东西也变得更多了。这是一个自然的变化吧。"

  换言之,《灌篮高手》电影版的创作心态就和前往影院的观众们心态一样,都是 " 从中年再回看青春 "。这让它所包含的,不只有纯粹的热血,甚至如果因为视野变化显得不如曾经热血了,也是很自然的结果。

  原版漫画的结局是,樱木读着晴子的信,里面写着:" 大家都在等你回来 …… 你最喜欢的篮球正在等你回来。"

  而如果以《灌篮高手》电影版作为这个故事真正的结局,穿透作者、观众以及 IP 所身处的现实,更合适的一句总结大概是:

  " 再见了,运动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