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自刎乌江处,杜牧、王安石、李清照以诗隔空辩论,精彩绝伦

  心如素简,静数流年,

  人间有味,最是清欢。

  欢迎关注清欢,品读绝美诗词。

  

  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却突然单方面撕毁和议,以韩信引兵三十万为前军追击,分兵三十万从左、右、后方围困,想要把项羽一举消灭。

  项羽率十万楚军,无法抵敌,退守垓下。夜晚,闻楚歌四起,以为汉军已得楚地,项羽军中人心大乱。

  项羽一路突围到乌江,身边军士只剩下了二十八骑。在数千追击者的围困下,项羽斩杀汉兵数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

  在乌江之畔,项羽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他将坐下之马赠给亭长,战至力竭后挥刀自刎。

  千年之后,有三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在乌江之畔的亭子处,就霸王自刎一事,以诗隔空辩论,精彩绝伦。

  他们分别是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一起来读一读,看你更支持谁的观点呢?

  

  公元844年,杜牧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想到那位自刎于江边的霸王,挥笔写下了这首《题乌江亭》:

  胜败军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曾自刎前仰天大喊:“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杜牧认为,既然有此感叹,为何不能知耻而后勇,直面挫折呢?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有忍屈受耻的胸襟气度,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杜牧对项羽的选择充满了惋惜,他觉得成败由人决定,应该抱着未起事前楚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决心,强调了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此时的杜牧已经38岁了。朝中党争不休,他被李党领袖李德裕排挤打压,外放到黄州两年后,又被贬到池州为官。

  离开长安越来越远,对于自己的前途,杜牧也曾有过短暂的迷惘,试图在佛学中寻找精神出口,最终却还是放弃了。

  他是从文人的角度去思考的,认为只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他对项羽的惋惜,或许也映射着对自己的期望。

  

  对于杜牧的想法,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曾反驳道:

  项羽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从来,决矣。

  这就是从军事角度实际分析了,项羽兵败乌江之时,身边已经没有得力的军士了,同时早就失去了民心,没有人肯再依附他。即使回到江东,也不可能在卷土重来。

  这个观点与宰相王安石不谋而合。

  

  公元1054年秋,王安石于舒州通判任满,在赴京途中,经过乌江亭所在地和州。

  想到杜牧《题乌江亭》,于是提笔写下了《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以王安石老辣独到的政治家眼光,并不认同杜牧的理想化设想。

  他审时度势,以史实扣题,指出多年征战之后,将士疲惫,所以听到四面楚歌时,才会军心瓦解,不战自溃。

  “垓下之围”时,项羽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他的失败已成定局。

  即使他突出重围、回到江东,子弟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王安石的反问颇为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核心,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的莫测。

  

  写下这首诗时,王安石还不是那个大权独握的宰相,而只是一介小小通判。

  公元1042年,王安石赴开封参加会试,得中进士,被授为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调为鄞县知县。

  他在鄞县任期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颇有政绩。之后升任舒州通判,亦是勤政爱民,政绩斐然。

  宰相文彦博和欧阳修都曾举荐他入京,他却多次辞谢,而是继续在外为官。

  经历了16年的外放生涯,真实地调查了解国家的现状之后,他才进京述职,献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指出了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从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冷静理智的人,清晰地明确自己每一步该如何走。

  所以即使在写诗论史之时,他也更多地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理性判断,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而这种偏重史论史评的咏史诗,延续了传统咏史诗的内容深度,也促进了诗歌从叙事、抒情到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时间又过了200多年,金兵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宋朝廷崩溃,朝廷君臣一路向南奔逃。

  李清照整理遴选了十五车金石文物,穿越数个乱世城池,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珍宝千里押运向南,投奔她在江宁任职的丈夫赵明诚。

  公元1129年二月,下属策划叛乱,赵明诚接到消息却置若罔闻,更在叛乱爆发时临阵脱逃。事发后,赵明诚因失节被革职,李清照羞愧难当,与丈夫日渐疏远。

  三月,二人“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船过乌江楚霸王自刎之处,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下《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认为,人活着就应该做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们为什么至今仍在凭吊项羽?因为他不肯偷生,腆颜回到江东。

  李清照借古讽今,讽的是不思进取的朝廷,更是不战而逃的丈夫,向这些不顾家国、仓皇南逃的南宋统治者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声。

  短短20个字,是一种无所畏惧的人生姿态,是一种风骨凛然、正气浩然的价值取向,是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是充满理想主义的爱国情怀。

  她是一个“人比黄花瘦”的纤弱女流,是被称为“婉约派之宗”女诗人,更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

  她不仅能写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婉凄切之语,更能发出“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坏土”的慷慨雄健之音。

  

  同样是咏霸王乌江自刎,杜牧借题发挥表达不屈不挠的精神,王安石纯理性地就事论事分析史实,李清照则抛开成败单论气节,有借古讽今之意。

  个人经历不同,决定了主题思想不同,三首诗各有精彩,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读诗词,品人生,得真味。

  我们能在诗词中得到短暂的清净,更能品味出长久的愉悦。

  更多好诗好词,可以读读下面这本书。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20句清灵唯美的诗词,意蕴悠长,读之令人心境空明澄澈

  首句封神的6首冷门诗词,句句惊艳,写尽人生百态,读了就会爱上

  流传千古的5个残句诗,意境绝美、句句经典,可惜已无法读到全诗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