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水浒此人排行二十六,实力不及武松林冲?后梁山时代他称雄暹罗国!

  原标题:水浒此人排行二十六,实力不及武松林冲?后梁山时代他称雄暹罗国!

  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李俊(水浒曾排行二十六,江湖人称混江龙)等兴兵攻打作乱的萨头陀等人,却被妖法所败,危急时刻,李应等及时赶到。今天我们继续品读第三十四回,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李俊等在金鳌岛被萨头陀等攻打,渐渐不支,危急时刻,李应等乘船赶到,两下夹击,萨头陀妖法被破,苗兵大败,革鹍被杀死,萨头陀与革鹏逃回暹罗国。李俊等大获全胜,李应等同上金鳌岛,李俊将过去的经历从头到尾说了一遍,李应也将聚集众好汉的经过说了一遍,花逢春见有了援兵,请求众好汉帮助攻打暹罗国,救出国母等人,李俊、李应等于是领兵前去暹罗国。萨头陀逃回暹罗国后,让革鹏去日本借兵,城外的童威等怕萨头陀妖法,于是放其进城,共涛得知萨头陀失利,十分焦急,萨头陀乘机要挟,让共涛将女儿嫁与自己,方才肯帮助其退敌,共涛无奈,只得答应了。李俊等引兵随后抵达暹罗国,城内的高青等里应外合,众好汉很快就打破了城池,活捉了共涛全家,没想到萨头陀带着共涛女儿逃走,藏在了镇海寺的塔顶。李俊等入城与国母交接完事宜后,便派人四处搜捕萨头陀,在共涛之女的帮助下,成功将萨头陀抓获,于是将共涛、萨头陀等都斩首,祭奠马国主,独有共涛之女被呼延钰救下。平定贼乱后,国母召集众人商议谁做暹罗国主之事,李俊建议由花逢春继承,众人都认为李俊是最合适的人选,最终经过一番讨论和退让,李俊同意担任暹罗国王。

  都头曰:如果在水浒读者中做一个问卷调查,哪个梁山好汉结局是最好的?相信第一名肯定非李俊莫属。梁山的声势再浩大,人马再多,做到极致也不过是忠臣良将。而李俊直接在海外当了国王,显然要高出梁山大多数人结局一个档次。但李俊之所以能有如此好结局,陈忱认为其实是奸臣助力的结果。他在本回回末评价道:“有此一番大排场,方不是草寇啸聚。然不是变故,李俊岂得为暹罗国主?故为大将军驱民者,丞相共涛也。”正是因为有共涛这样的奸臣作乱,才给了李俊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归根结底,共涛不过是给李俊做了嫁衣,机关算尽,实属可悲。说到这,我们再看一下本回的其他方面。

  一、回目差异。本回回目陈忱原本和蔡元放评改本差异不大,陈忱原本为“大复仇二凶同授首,权统摄杰士尽归心”,蔡元放评改本为“大复仇二凶授首,议嗣统众杰归心”,初看二者并无大区别,但仔细分析,二者主要区别就在于后半句。陈忱原本是“权统摄”,而蔡元放本是“议嗣统”,因此暹罗国主已死,李俊在众人的拥戴下,答应当暹罗国主,从此以后就真正成为了暹罗国王,不存在权且当的意思,因此蔡元放将其更改为议嗣统更符合实际情况。

  二、正文修改。本回正文蔡元放在陈忱原本基础上做了较大幅度修改,而且有些地方改动相当大,我们本期只看其中一处(笔者按:黑色字体为陈忱原文,【】内为蔡元放评改本内容):

  第一处:次日乐和道:“那萨头陀拿不着,恐为后患,必要搜捕。”李俊道:“想是真会腾云走了,怕他怎的?自有公孙胜在此。”乐和道:“待我再去缉访。”遂同燕青、呼延钰、徐晟拿着弹弓、粘竿、酒盒,跟了五六个家丁,各处游玩。那国中有座镇海寺,庄严壮丽,寺内有七层宝塔,高插云霄。乐和等到殿上随喜,住持献茶。走到塔边,乐和道:“小乙哥,你的神弩,那塔上一个喜鹊吱吱的叫,若打下来,方服你眼力。”燕青真的取弹弓把弹丸打去,那喜鹊见下面有人放弹,虫鸟最有灵性,弹子未及到身,展开两翅飞去。那弹子打进塔窗里,只听得塔里面有人叫声:“呵呀!”骨碌碌滚下来的响。一齐赶进看时,有个人覆跌在地上。家丁翻他转来,乐和大喊道:“此便是萨头陀,家丁把来绑了!”燕青道:“恐怕上面还有馀党,再去搜看。”家丁走上,见一个女子,云鬟不整,蹲着暗泣。还有两把戒刀,一个葫芦,一包牛羓子,家丁拿了,牵那女子下来,那女子两腿夹着,走也走不动的,原来就是共涛之女。萨头陀成了亲,原想驾云而去,被马赛真陰魂缠住,法术不灵。城破之夜,携了此女躲在塔上,思量革鹏借日本兵来,还要作孽。谁知天网恢恢,弹子却好打着眼睛上,乌珠突出,鲜血淋漓,真是恶贯满盈了。带来见李俊道:“我们到镇海寺游玩,因打塔上喜鹊,弹子从塔门里打着他眼睛,绑获在这里。这便是共涛之女,萨头陀骗做驸马的。”李俊、花逢春大喜,把铁锁穿了琵琶骨。恐他遁去,将狗血、蒜汁、人屎浑身一淋,同共涛蹲在水井内。那女子同家属监禁,日后施行。

  【次日,乐和道:“那萨头陀拿不着,恐为后患,必要设法搜捕,务在擒获方好。”李俊道,“今日不敢烦公孙先生,只央樊贤弟同去搜捕便是。”乐和道:“待我再同去缉访。”遂同原拨三人,又加燕青、徐晟,带着兵士,携了酒盒,各处查访,又当游玩。一连访了二日,沿街逐巷,唤地方人等查问,杳无踪迹。众人心中焦躁,想道:“莫非真会腾云走了?”到第三日,又查了许多地方。日中后,到了一处,有座镇海寺,庄严壮丽,寺内有七层宝塔,高插云霄。乐和等到殿上随喜,住持献茶。燕青就问萨头陀踪迹。住持说:“并不得知。”众人走到塔边,因走得倦了,命从人铺下酒盒,七人席地而坐,欢呼畅饮。却说萨头陀在共涛府中,那夜听得宋兵围了府第,就带了共涛女儿走出。原来萨头陀虽会妖法,却不会腾云。见宋兵已是进府,就使个障眼法,同共涛女儿逃出府外,闻得各门俱有兵将把守,没处躲避。思量镇海寺地方幽僻,塔上可以权藏,就奔到寺中。知道塔门是封锁的,从第二层塔窗里钻进去,直到顶上一层躲着。那时已是夜深,寺中人都睡熟,所以无人晓得他。每日使法摄些酒肉来吃。还想要等革鹏借得兵来,里应外合,去杀宋兵。这日吃得大醉睡着。原来这寺是国王敕建的,塔内有金银铸就的佛像、罗汉、炉台等物,一切人等不许上塔,塔门长是封锁着的,所以住持并不得知。却说共涛女儿虽是跟着他,心中却十分怨恨,想道:“我爹爹好好一个丞相,富贵也不小了,却被这贼秃撺掇,行了逆天之事。如今害得家破人亡,我在这里又被他这般狼藉,就使逃得脱,也不是终身之计,怎生离了他便好?”心内便是这等想,却没有计较。这日正在那里暗泣,忽闻得塔下人声喧嚷,就悄悄在塔窗里朝下一望,见一起人在那里饮酒,旁边立着许多军士,衣冠都不是本国人,就知是宋朝人,心中想道:“这分明是宋家兵将,不如趁这贼秃睡熟,招引这些人来,把他拿去,只当与爹爹报仇,我就死也死在明白处。”主意定了,只是怎得他们上来?忽见那两把戒刀在旁边放着,想:“有了。我如今把这刀撇下去,他们见了,自然知道上来。”又恐撇下去声响惊醒了他,就脱下裙子,将戒刀连鞘包了,从塔窗里撇了下来。却说燕青等正在饮酒,忽见塔上撇下一包物件,叫人拾起看时,却是两把戒刀。乐和道:“这戒刀便是那贼头陀的。必然是躲在塔上。只是这刀如何得下来?必是天败贼人!”众人望上看时,只是有个女子在塔窗里招手。乐和道:“不消说了。如今急急上塔去擒捉,莫要又被他走了。我与樊大哥、徐贤侄同上塔去,你们各掣器械,在塔下围绕等候。”就一齐起身,唤军士将槌斧打开大锁,带四名军土奔上塔来。到了塔上,萨头陀惊醒,才跳起来,早被徐晟一刀砍断右臂。军士齐上按住,就把带来的秽物从头浇下,然后将绳索绑了,牵拽下塔。把女子也带了下来,问知是共涛之女,就叫也锁起来。共涛女儿将前情哭诉与众人知道。燕青道:“既如此,且不要难为他,回去见大将军再作处置。”一般人离了寺中,回到元帅府。见了李俊,把前事细说一遍。李俊、花逢春大喜道:“快把铁锁穿了萨头陀琵琶骨,恐他遁去。然后发下,同共涛禁在水牢内,伺候施行。那女子另行监禁看守。”】

  此处是众好汉擒获萨头陀的经过,陈忱原本是燕青打喜鹊意外打着萨头陀,但这么设计有点太过巧合了,所以蔡元放在陈忱基础上做了大量改动,设计由共涛之女趁萨头陀不备,将其戒刀从塔顶扔下,惊动燕青等人,之后才活捉萨头陀,这样不仅更合实际些,而且共涛之女也因此立功,为后文呼延钰为其求情做铺垫。

  三、情节设计。本回中,李俊在众人的拥戴下决定即位暹罗国主。我们之前就说过,《水浒后传》一书创作的灵感来源就是因为《水浒传》原著中介绍李俊结局时,曾描写“且说李俊三人竟来寻见费保四个,不负前约,七人都在榆柳庄上商议定了,尽将家私打造船只,从太仓港乘驾出海,自投化外国去了,后来为暹罗国之主。童威、费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职,自取其乐,另霸海滨,这是李俊的后话。”看过水浒原著的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想必会有疑问,李俊在原著中的表现其实在梁山中不算太亮眼,为什么他后来能做下这么大的事业?令人不可思议。对于这个疑问,陈忱自己给了出解释。他写道:“混江龙在梁山,上中之材,可以得南面称雄?古来豪杰,起于徒步多矣,如王建呼贼王八,钱婆留起于盐徒,不可胜纪,安见李俊不可为暹罗国主?况其存心忠义,辅弼得人,故《前言》言太湖小结义,投外国而作暹罗国王也。”陈忱的观点,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英雄莫问出处,因为历史上往往很多英雄人物出身并不是有多高贵,他们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有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在于能聚拢人才,成就大业,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汉高祖刘邦,当初他不过是一个亭长,地位并不高,但他知人善用,麾下聚集了萧何、韩信、张良等人才,最终消灭了强大的项羽,建立了汉王朝。所以陈忱认为李俊也做到了这些,因此他能当暹罗国王是理所应当的。

  再来说说本回中的文法,蔡元放在评本书时,曾说道:“有欲擒故纵法。如……既获共涛,本可将萨头陀一齐擒获,却放他逃去,躲在塔上,以为共涛女儿立功救死之地。如此安放,真是七穿八透之文。”本回中李俊等在李应众人的帮助下,打破暹罗国,活捉了叛臣共涛,但是一开始并没有捉到萨头陀,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原来作者为了让呼延钰救下共涛之女,为日后嫁给郓哥作铺垫,所以在这里让萨头陀带着共涛之女躲避一阵,再由共涛之女协助抓捕萨头陀,这样其立了功劳,呼延钰救她也就顺理成章,也未后文的情节做好了铺垫,这就是欲擒故纵法。这种写作手法在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多次,都是为了情节前后连贯,或者推动情节发展而故意为之,也是小说创作的一个常见手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