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可长可短,请给孩子和自己多留一些美好回忆!

  最近参加了一个关于死亡的心理沙龙,感触颇深。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都是处于这样的错觉中,自杀的孩子都是网络世界里的,似乎与现实关系不大。

  直到听了亲身接触过自杀者的咨询师们讲述的经历,我才从错觉中走出。

  自杀者,有孩子有大人,有求助者,也有咨询师的亲人。

  无独有偶,昨天在热搜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生二胎后,16岁的女儿确诊抑郁症。

  

  16岁的女儿被确诊为抑郁症,而后转为双相情感障碍。妈妈在社交媒体写下超过8万字的日记,记录和女儿相处的点滴,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育,以及家庭裂痕对女儿造成的创伤。

  作为老师的妈妈坦言,对于女儿,曾经唯一的期盼就是上大学,而现在,只是希望她健康快乐地活着,这已经是一个母亲最低的奢求了。

  文章结尾,妈妈直言当下的感受:“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选择不婚。一个人生活多幸福,烦恼还少,短短几十年,没有必要过得那么累”。

  

  处于正考虑要不要二胎的年纪,我看了这篇文章,实在是看得揪心。

  抑郁,因为经历过,所以我不陌生。但,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作为心理学爱好者,我汗颜。于是专门百度了一下,百度是这样回答的:

  

  听起来很专业的词汇,看似离我们都很遥远。但在知乎上看了一位双相患者的自述以后,我才发现,这又是错觉。实际上,这种病已经比较常见了,而且没有年龄限制。

  正当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恰好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这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上,我们究竟欠缺的是什么?

  由这个问题出发,我顺势总结了所思所想,对这个问题做了回答:

  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本质,其实是,我们的家庭缺什么?

  窥一斑而知全貌,教育问题折射出的是一个家庭的整体情况。

  家庭教育出问题,追根溯源,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

  很多人都把重心放在教育上,却忽略了关系,本末倒置,以至于悲剧上演。我们应该把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这件事,摆在第一位,先把这一点做好,再谈教育。

  【作者简介】:寒冬里温暖的阳光,心理学爱好者,80后奶爸。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