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近些,凝视不一样的上海

  美国现代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曾说,“黑白是摄影的颜色。对我来说,它们象征着人类永远遭受的希望和绝望的交替。”

  抽去彩色,徒留黑白。如此简洁的处理,廓清了世界的琐屑,让瞬间定格的画面棱角分明,细节夺人眼目,并营造出某种戏剧性效果。这就是黑白摄影的魅力。

  4月19日至5月21日,思南书局三楼举办上海手记——张力奋手机黑白摄影展。张力奋用手机定格下他眼中的上海,呈现出这座城市难得一见的灰度样貌。

  黑白摄影是灰度世界

  张力奋生于1960年代。正式学用相机,是在1980年代考上复旦大学新闻系后。大学时期,黑白摄影是必修课。他开始断断续续地拍,从海鸥120-4A拍到智能手机时代。

   此次展览所展出的作品,都是张力奋过往几年用手机记录下的上海影像。他说,“上海有句闲话,叫‘望洋眼’。手机抓拍,就是我新世纪的‘望洋眼’。将展览命名为《上海手记》,一是手记与‘手机’谐音,二是取记录之义。上海是大码头,我串行马路里弄,‘手记’留痕,我偏爱黑白的上海。”

   展厅内,密集展出了张力奋的《TA们》《闲聊》《弄堂》《等》等手机黑白摄影作品。对张力奋而言,黑白摄影,是剥离了色彩现实的灰度世界。黑白摄影,主观且唯心。手机小且精怪、隐匿,易侵犯人与空间的安全感。这些手机定格的上海,逼你凑近些,换两只眼凝视,享受陌生感的体验。

   仔细观赏张力奋的作品,便会发现他对世俗街景情有独钟。荒废的角落,静谧的墙垣,赤膊跑步者,马路横行的人群......这些看似琐碎芜杂,却真实动人。而黑白又使得光线更纯粹,让生活与人性被悄然放大。

  旧物里的上海记忆

  展厅中央的展示柜,盛放着张力奋从私人收藏品里精心挑选的老上海日常器物、旧报纸等。

   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幼儿园评语,60年代的上海积木,7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画报、上海人账本,80年代上海橱窗老档案...... 望着这些满载时代记忆的老物件,老上海人一定会勾连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找回遗失的故事。

   作为深耕新闻业几十年的媒体人,张力奋悉心保存了数量众多的旧报纸,晚清《申报》、《解放日报》创刊号等等,见证了上海报业的发展历程。报纸的存在,让我们得以还原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展期内,展柜内的旧报纸将每日一换,供来往者阅览。

   张力奋说,这些藏品都是上海城市的证人,市民记忆的温床,给他的上海影像做个伴娘。

   除了这些,我们还为你准备了磁力版上海地图,邀你共同拼贴这座城市。

   别忘记在思南书局四处走走,散落在书架上、窗台前、展桌旁的摄影作品,等你发现。

   本次展览,是张力奋找回故土上海的一站。我们正陷入“短记忆”时代,而他选择用影像封存那些仿佛已经淡远的日子。来思南书局,观赏他的照片,将时钟拨回过去......

  关于张力奋

  张力奋,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牛津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校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英国莱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任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创刊总编辑。他曾获亚洲新闻奖(SOPA)等多项国际新闻奖项。著有《世纪末的流浪》(合著)、《黑白灰》(纪实摄影集)、《牛津笔记》、《追光者:金国藩九十自述》等。

  作为珍稀报纸收藏者,2018年他在复旦图书馆与徐家汇藏书楼展出“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后中外珍报展”。作为纪实摄影者,他的作品个展包括:“西藏”(2003,伦敦、台北),“上海:2016年最后一天”(2017,上海)。

  原标题:《凑近些,凝视不一样的上海》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