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剪掉43分钟,演员休息吊在架子上,吴京:像半扇猪肉
《流浪地球》上映第四天,票房超过了11亿,总成绩也排在了第一位,单日票房、口碑、排片量都遥遥领先,猫眼预测总票房已经从开始的50.99亿升至53.34亿,可以说,《流浪地球》已经提前锁定了春节档票房冠军。
这部电影由7000多人的制作团队忙活了四年半,大荧幕上我们看到了125分钟的电影,实际上,电影是168分钟,为了排片量剪掉了43分钟,也修改了很多台词,以至于很多观众吐糟对不上口型。
大概剪掉或修改的有以下几个地方:女孩去地面是因为想寻找父母的尸体,电影做了修改;姥爷死了以后,兄妹俩看到很多冻在冰里的尸体,删掉了;王雷去杭州,因为他老婆孩子在杭州地下城,所以他说白死了;救援途中的很多互动删掉了。
剪短时长、修改台词只是电影遇到的小问题,大问题也不仅仅是缺钱找吴京投资,还有很多其他的幕后故事。
《流浪地球》剧本建立世界观就花了八个月,编剧团队有8个人,还撰写了1977年到2075年的百年编年史,地球撞木星这个部分,在刘慈欣的原著中,仅仅用了两段话描述,初期剧本是有三部曲计划的,目前看来,是不会再拍原著的后续情节了。
电影的初期剪辑有4000个视效镜头,最终保留了2200个左右,难度最大的是全CG把上海砌进冰墙。导演郭帆去工业光魔聊合作的时候,对方也很好奇为什么电影是带着地球一起跑,而不是飞船,郭帆的解释和原著“飞船派”不一样,他回答是和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关,刘慈欣在聊到这一点的时候,同样是认为中国人的“家园”观念影响了他。
好莱坞大片喜欢用个人英雄主义,《流浪地球》则是用人海战术,一半的发动机故障,李光洁和带领的救援小分队只是五千分之一。制片人曾写过聚焦于一个地点的剧本,但郭帆认为“全球感”“征途感”不够大气,这才变成了全球人类完成一件事。
为什么有这么人去参与救援?而不是一个超级英雄?郭帆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我们人多吧!
中国第一次拍如此大规模的科幻片,难题还真不少,行星发动机的设计采用的苏联式美学风格,是考虑到这是跟中国人有情感连接的工业设计,电影里出现的空间站屏幕,每一个都在后面连接了笔记本电脑,事先演练与演员的表演同步。
外骨骼的重量达80斤,穿戴时需要多人配合调整,平均每次耗时一个多小时,演员休息时,像一排烤鸭一样吊在架子上,而且外骨骼经常出问题,脱落的零件每次都是用胶带粘回去。
宇航服60多斤重,吊上威压反转时的感觉,吴京形容自己“就像吊在铁钩子上的半扇猪肉一样,根本就动不了”。
吴孟达是电影中年龄最大的,流浪地球计划是2075年,他饰演的韩子昂出生于1999年,其实还是个95后,他的生活方式、观点态度、喜欢的歌,都是和当下有关的。
吴孟达一开始不想参演,他也不相信中国能拍好科幻片,加上穿戴的装备身体承受不了,吴孟达经常需要吸氧,不过他自己也想“在我有生之年有机会能拍到这种电影,能够在我们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一页,值了。”拍完之后,吴孟达就回香港住院了。
《流浪地球》拍摄与《疯狂的外星人》相邻,加上宁浩共有7位导演客串了电影,李光洁的铁杆好友雷佳音、郭京飞都有参与,只是露个看不清的脸。
《流浪地球》全球发行28个版本,已在2月8日在美国、澳洲等地上映,相信不久也会看到外媒对这部中国科幻大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