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向善的文明

  

  说“善”就离不开“恶”,二者都是人为的界定。禽兽没有善恶,只有本能。

  人有别于禽兽,在于能别善恶,知荣辱,不能做到的我们就称之为“禽兽”或者“衣冠禽兽”,白披了一张人皮。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人正常的需要能否得到尊重和满足。我饿了,你送我一餐饭,满足了的需要,这是我喜欢的,你的行为就是善的。如果我因为饥饿抢了你的面包,这就是恶的。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剥夺了别人的需要,这是谁都不希望的,所以是不好的,是“恶”的。推而广之,一切以侵害别人利益为目的的想法和行为都是“恶”的,小的如恶言伤人,大至亡人之家,灭人之国;反之,一切能够帮助别人的念头和行为都是善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

  不能为善,但能不作恶,离善不远;逃避责任,消极履职,离恶不远,甚至与恶无异。人是复杂的,社会更是复杂,善恶没有清晰的界限,趋恶还是向善,往往是一念之间。《大学》里讲修身的起点是“正心”“诚意”,离开这个“原点”去修身,就失于真,趋于假,“假”就是“恶”了。所谓“修、齐、治、平”就是从源头出发的一条向善行善的大路,就是追求沧海的江河。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坏人也会有善念,好人有时也难免会有作恶的念头,所以为了惩恶扬善,制定规则以惩恶扬善就成了人们的共识。有了规则,文明就产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弃恶向善是文明的起源,也是文明的基础。

  中国人是有向善的传统的,我们的文化里有太多崇善的基因。儒家怀仁尚义;墨家兼爱、非攻;道家崇尚天道,顺应自然;佛家慈航普渡:都是一“善”念贯穿。独善其身是小善,兼济、兼爱天下就是大善,大善之人就是圣贤。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圣哲情怀,范仲淹置义田扶弱济困之举,林觉民为给天下人谋永福而甘心抛下爱妻娇子,慷慨赴死……都是“大爱”传统的赓续,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向善的文明。因为向善,所以崇尚与人为善,求同存异,海纳百川;因为向善,所以不能容恶,中华文明史又是一部反抗暴政、抵抗外族入侵、止暴惩恶的历史。

  为什么“向善”?向善是涵养刚正之气,正气足了,邪气就没有入侵的机会,所以中国人在教育子弟时首重德行,善是德行的起点。“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读书明理是向善,积德就是就是行善。因为中国人笃信果报,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无数世家望族的家训在教育子弟积德行善这点上是一致的。马英九祭祖时特意提到祖上家训对自己的影响,“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马氏姐妹在甘肃省多地捐资助学,以实际行动践行家训家风,树立了积德行善的典范。

  

  这样的典范数不胜数。陈嘉庚,作为南洋华侨领袖,他积极组织华侨捐款捐物支持国内抗战,动员华侨子女回国参战,建国后又捐建集美大学。行善莫过于兴学,宁波的包玉刚、邵逸夫、顾宗瑞、虞仁荣等,他们一生拼搏,功成名就之后回报桑梓,宁波大学,还有正在兴建的东方理工大学,以及遍及中国各地的逸夫中学都是他们践行大爱的明证。这些爱国的商界精英用实际行动融入了祖国建设发展的洪流,与祖国、故乡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也影响带动了一大批后人,传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欧洲的一些贵族,中国的一些世家名门,为什么能够赢得的世人的尊重?就是因为他们富而好礼,在承担社会责任、践行文明道德方面能成为世人效法的典范,当然,为富不仁者不在此列。

  或许有人会说,我自己还自顾不暇,哪里顾得上别人呢?这个看法显然有问题,善不在大小,行善的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大爱天下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人还是要量力而行,可以先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从不为恶做起,甚至你能心存善念、口含莲花就很好了。古语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说伤人的恶言总不难吧,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做不到。

  或许有人说了,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我是出于好意。很多人往往就是基于“我是为你好的”心态,却做着伤害人的事,所以,帮助别人,做好事还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好心办坏事。

  

  子贡有一次给孔子说,他在别的国家赎回了为奴的鲁国人,没有领取国家的奖励,他是想向老师表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鼓励,但是孔子却批评了他。因为按照鲁国的法律,赎回在外国为女的鲁国人是可以领取奖励金的。孔子说,你可以不在乎这些奖励金,但是有人在乎,你不去领,别人怎么好意思领?既然这样,还不如不做了。所以子贡看似风格高,却开了个坏头。而子路因为救一个落水的人,收了被救的人感谢他的一头牛,牵来给孔子看,受到了孔子的表扬,孔子说:“鲁人必多拯人于溺矣!”孔子的眼光确实远在弟子之上。

  因此,积德行善也是一门学问,光有善念还不行,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这就需要边学习修行,人的一生都应该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仅仅是同情弱者还不行,还需要基于平等的尊重;仅仅是关怀人类还不行,还要有对众生的悲悯。佛教反对杀生,是对众生的一视同仁,人的命并不比动物高贵。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也是源于民胞物与的众生平等的悲悯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善”是一切德行的底色,一切德行的最高境界皆归于“至善”。

  中华文明是崇仁向善、追求道德的文明,我们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乃至法律制度都是以扬善惩恶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我们五千年文明的枝繁叶茂,亘古常新。

  举报/反馈